南京记忆 | 六合老南门轶事

2024-11-15 14:53   江苏  

六合老南门

南·京·记·忆

汤惠民


老六合城有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北门规模最大,南门次之。








▲六合老南门(旧时版画)

(壹)




南城门在滁河北岸,城门口正对浮桥。浮桥以北的十字街与前街相交。十字街东面有家全城最大的酒厂叫“鲁子柜酒店”,酒店前店后场,新中国成立后,公私合营成了县属六合酒厂。


南城门口西侧,有座面临城墙、背对滁河的“问津茶馆”,是清末民初全城最有名的茶馆。名曰“茶馆”,实际上既是茶馆又是菜馆。每天只做上午和中午生意,下午歇业打烊。南来北往的人喜欢在茶馆内里吃早茶、谈生意。早茶有20多道菜。最具特色的是“三素菜肴”(素干丝、素浇面、素点心)。城里的文人雅士喜欢在此一边吃早茶,一边观景、吟诗、作画。


与茶馆并排,依次有“常同丰机米厂”和古家木行。两家商号的业务都需走水路,米厂、木行后场就是码头。常家米厂有房屋58间半,晒场几百平方米。沿码头停了许多船,几乎每天都能看到挑夫们将一担担稻谷和米、木材、板材装船、卸货。


浮桥南端有“桥楼”,与南城门相望。桥楼内放着每天开桥、关桥所用的工具。浮桥是用墩鼓(固定的船)和桥板相连而成。墩鼓用粗麻绳固定。桥板分“横担(横向)”和“直担(纵向)”,横担在桥两端,直担在中间。七八条直担、十几条横担桥板并排,每条直担仅有一尺宽。龙津桥没有建成前,浮桥是滁河上唯一的一座桥。桥关时,通行人、车辆(板车)。到了下午三点,五名桥夫撤掉中间的桥板,拉起绳,再用长长的钩子用力将墩鼓(船)拽开。随着“开桥喽”的一声高喊,河面的大小船只鱼贯而行,驶过浮桥。

 


▲浮桥旧影


紧靠桥楼有条东西向的上横街。上横街有薛家茶炉子和高老四剃头店。薛家茶炉后窗临河,直到河边,因此有个很雅的号,叫“水旺源”。薛老板是南门出了名的玩友,扬剧唱得好,玩花船更是一把好手。





(贰)




南门有三条南北走向的街,自西向东为:清真街、彤华街和东河街。清真街、彤华街用青石铺成,街两边商铺、作坊相连,招牌高挂。


清真街的回民绝大多数是从青海内迁来的。清真街北有“清真寺”和“清真女学”。清真寺大殿前有一棵400多年的老松柏,树枝下垂,宛如华盖。

 



南门人把清真女学也称作“女清真寺”。一条不长的街上有相隔很近的两座清真寺,这在全国都很少见的。清真街上的回民十分虔诚。街上绝对不允许出现任何有悖伊斯兰教义的现象发生。曾有一外地人不知情,在街上赶猪,被回民兄弟围住,要求给个说法。最后在镇长调解下,赶猪人又是放鞭炮,又是赔礼道歉,才使事态平息。



 

彤华街与清真街中间没有巷子相连,原因在于清真街的回民相对独立,不沾腥膻。彤华街北首紧连桥楼,最南端是彤华宫,全长不过200米。彤华街因彤华宫而得名,因“彤华”二字与“火”字意义相连,所以六合人把彤华宫又称为“火神庙”。彤华宫有前后三进,正面上方有红底黑字的直匾,上书“彤华宫”三个颜体大字。大殿中间供着火神老爷和火神太太,还有一位不知是哪路神仙。两旁是十几尊泥菩萨。遇到干旱年份,老百姓将城东龙王庙的泥菩萨抬出来,用柳条蘸水往菩萨身上酒,口中念念有词,祈盼龙王爷早降甘霖。


南门人称东河街为“东河岩(南门人读成‘ai’音)”。说它是街,的确有点寒碜。街旁大多是小门小户,还有许多外来户。没有商铺,街也不规整,还有少数草棚子。


六合绅士张官倬在他主编的《棠志拾遗》中,有这样的记载:“彤华宫在县南门外。旧传清咸丰三年,太平军人街时,神显灵异,自焚,无计。亦奇闻也。”有诗云:


彤华宫北对文昌,庙宇巍巍历岁长。

焚毙敌人数无计,谁云旧说近荒唐。






(叁)




彤华街东,从北往南有“堂子巷”“小口巷”和“大口巷”。时间长了,人们把巷名说白了,说成“小狗巷”和“打狗巷”,以后将错就错,标志牌上也写成“小狗巷”“打狗巷”了。


堂子巷内有家“攀桂泉浴室”生意红火,后来老板又在永宁街开了一家,名叫“滁来泉浴室”,生意依旧红火,超过了攀桂泉。滁河边那些卖苦力的搬运工、瓦木匠劳累了一天,最大的奢望就是到浴室咪个“二两五”,再来个“水包皮”。堂子巷北有胡家小店和金家豆腐店。大清早整条巷子都飘着豆腥味。


堂子巷和小狗巷之间有柏记发药店、盛家酱园和王家大饼店。小狗巷与打狗巷之间有达良喜饭店、胡德同茶炉子、达义泰油坊。打狗巷以南的商铺很有意思,有仁寿堂药店、许家棺材店、王二饭店,最后是倪家驴坊。彤华街西的商户、店面比街东多。规模较大的有张奉家酱园、德泰昌药店、陈发奎理发室、王家茶食店、顾财洲锅瓷店、王国球酒店、张家诊所、元大油坊等20多家。


张奉家酱园有三间门面,后场有几十口釉面大缸。竹篾编成的缸帽子盖在上面,远远望去像一座座小山。石灰墙上还有“酱园”两个斗大的圆形字。南门三家药店德泰昌药店规模最大,柜台后面装药的小抽屉多得数不过来。南门有三家帮人剃头的店,唯有一家叫理发室:“陈发魁理发室”,装修比剃头店漂亮,理发椅可以升降,因此才配叫理发室,收费也自然更高。


彤华街上有中医、西医两家诊所。中医诊所是名医张建南所开。张家诊所有门面三间,后二进,前后八间房屋。张医生出诊讲究排场,通常是前来求医的人租用张二小茶炉子的轿子(茶炉既卖开水,又做租轿子的生意)将张医生接到家中诊断、开药方。


张家诊所南面是元大油坊。元大油坊是南门最大的油坊,元大油坊创始人姓严,不知为何南门厂称他为“连老板”。隔着元大油坊就是姜一舟诊所。姜一舟医术高超,在县城很有名气,擅长小儿科,他自制的“大力咳”,治疗小儿“百日咳”有奇效。


姜一舟诊所南面有家张摇头烛坊。张家的蜡烛芯不是棉线,而是用细芦苇烘干后做的。蜡烛有红白黄三种,红的用于节日和办红白事,黄的用于求神拜佛,白的用于照明。烛坊的生意供不应求时,求购人问张老板:“什么时候有货?”张老板通常双手一摊,一个劲摇头。张老板也就成了张摇头,至于真名大家也就不在意了。

 


▲南门新颜


到了我记事时,城门虽灰飞烟灭,但浮桥仍透迤河面,南门街巷还是旧时模样。那时,每次我走过浮桥、清真街、迎恩街、龙池街,感觉去趟南门像是去旅游一次。到清真街,我会到葆真小学(原清真寺),看看那棵老柏树是死是活;路过清真女学,会驻足凝视镶在正门上方的石匾额,觉得四个蓝色行书字,既有筋又有骨,以致每次回家都模仿好多遍。直到木浮桥拆除,新浮桥建成,老南门才开始变样。而我再去南门只是为了吃一碗南门粮店对面的砂锅牛肉或鸭血粉丝汤。

 


▲浮桥新颜


一晃又过了20多年,浮桥又重建,定名为风雨廊桥,但六合人仍然沿用旧称。


(选自《南京史志》2023年第二期,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审核:窦予然

发布:梁 刚





征稿启事


征稿文章以讲述南京故事、传承古都文脉、弘扬方志文化为主。来稿一经采用,即根据相关规定支付稿酬。
文章字数在500~3000字均可,配相关图片;音频类(同时提交文本)不超过3分钟;漫画图片需加相关文案。投稿请注明作者姓名、单位、联系电话、通讯地址等以便联系。
投稿邮箱:dfz2095@163.com

 



希望您的关注  感谢您的转载

期待您的点赞  欢迎您的投稿


转载内容请注明出处!


方志南京
弘扬方志文化,传播历史知识。传承古都文脉,讲述南京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