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审题,思辨立意
——以“人生有两个方向:出与回”作文为例
郑州市第七高级中学 董晓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生有两个方向:出与回。
出,是出门,走出家门,走出校门,走出先前的“门”……出是出发,是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抵达另一个可能不会令自己太舒适的领域,是有所选择、有所舍弃、有所收获。
回,是回家,回地域空间上的家,回心理感情中的“家”……
你对人生的“出”和“回”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写作误区。
①只关注一元,立意不够准确
少量学生因为对“出”的理解比较深,因此分论点都围绕着“出”来写。如,设置的分论点为“出发,是探索未知;出发,是丰富精神;出发,是突破人生;”虽然在具体论证时提到“回”,但没有在分论点中提到,依然算偏离了材料“两元”要求。
因此,写作时不能厚此薄彼,要看清材料要求,遇到不擅长的“关键词”,哪怕解释的浅显一些,也不能漏掉。
②立意较浅显,只在表面滑行。
材料给定的“出回”解释是比较具体的,因此,不少学生“扣材料”立意。
“不做宅男,要常走出家门。”“常回家看看,不忘家乡父老。”“出发,就是从一个熟悉的地方到一个陌生之地。”这些立意如果从具体的“走出家门”延伸到“勇敢探索外界”,从“常回家看看”到“不忘初心”,由具体到抽象,会立意更深刻。
当然,这需要我们找到关键词后,由表及里的去深挖内涵,找出逻辑,文章才能深刻。
③定义关键词,超出材料范围。
有学生把“出”“回”阐释为“出就是出类拔萃,回就是低调淡定”“出就是视野开阔,回就是坐井观天”“出就是张扬,回就是闭塞”。看似在深挖关键词内涵,但很容易跑题。。
我们写作,必须紧跟材料,依据情境。材料在定义关键词时,有一些明显的情感倾向和范围限制。本材料大部分文字在解释“出、回”是什么,而且更多是正面阐释,虽然有省略号表示可以外延,但建议按照材料出现的解释来定义关键词,切不可为了深刻而脱离材料。
④强行拉关系,套路化思辨。
大量学生可以较有深度的解析“出”“回”内涵,但是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却是“套路化”,如“人生既要出,也要回,方能圆满。”“出时不忘回;回时记得出。”“出是为了回;回是为了出。”
辩证看待问题, 不是简单套用“既要……又要……”“A的同时不忘B,B的同时也不忘A”等,而是要真正的分析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关键词之间可以是“因果、递进、转折、包含被包含……”关系,并不是只能锁定在“既要,又要”当中,这一步是最难,但也是立意高下的关键。
二、破解之道。
1.找准关键词,分清几元
很明确,开头便涉及“出”与“回”两个概念,大量文字在围绕“出”和“回”“是什么”在论述。
2.依据情境,深挖概念
材料一开头就提到“出”“回”是人生的两个方向,并且统一于“人生”这个大前提的;因此,在厘概念时,除了分析两个关键词的内涵,二者之间的关系也必须要提及。如何看待二者关系,这应该是写作关注难点。
具体如下:
出,第一层是“出门”。“门”是媒介,将人生分为两个状态“出”“回”。“出”在材料中是“走出校门”“走出家门”“走出先前的‘门’”。这里“门”可以是实实在在的“门”,走出“门”就意味着成长,独立,成熟;还有一个加引号的“门”,“走出先前的门”就是“突破、创新”。
出,第二层是“出发”。“走出舒适区”,就是“突破自我、挑战自我”,“抵达另一个可能不会令自己太舒适的区域”,可以进一步阐释,出发会“遇到挫折”,也是为“回”铺垫,此时可以选择“怎么办”:“回心理的家或者地理的家”。
“出”的第三层是“会抵达自己不太舒适的区域,要有所选择、有所舍弃、有所收获。”这是在阐释“怎么办”,可以概括为“出发要懂得舍弃、选择”“出发,是一种选择,也是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体现”“勇敢出发就一定会有收获”
“回”是回地理上的家,也就是回归家庭、寻求亲情;回心理感情上的家,是“不忘初心、坚守信念、坚守底线”。
“出回”的逻辑关系逐渐显现,但是如何辩证看待?
3.辩证看待,思辨立意
仔细读材料,也能发现二者关系,“人生有两个方向”,很明确告诉我们:不管是出还是回,只是人生不同的选择方式。都是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我们可以在关照双方定义的前提下,再思考关系,不同的人生方向,互相如何作用实现人生意义?比如:回是出的保障、出是回的原因,回是出的基础等等。
具体点:“出是勇敢追梦,但不要忘了初心;若出发忘了来时路,便会迷失方向,失去自我;唯有在出发途中坚守底线,不忘初心,才能行稳致远。”“回是养精蓄锐,是为了更好出发;出发遇到挫折,家就是蓄力的港湾。;若只埋头出发而不去思考,就会忘记初心而迷失方向”等。
为了理清楚材料信息,我们可以试着画一个简单的思维导图,在分析的过程中,思路会逐渐清晰,二者的思辨关系也会明朗。
三、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