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讽刺是一种文学手法,用于暴露对象的缺点和可笑之处,常采用夸张或反讽等方式,收获幽默的效果。用讥刺和嘲讽笔法描写人或事物,用夸张的手法加以暴露,以达到贬低的效果。
吴敬梓、鲁迅、契诃夫、莫泊桑、马克·吐温、欧亨利等著名作家运用讽刺手法,为世界文坛创造从多鲜活的艺术形象,反映了深刻的主题,在技法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经验与范例。
6.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6分)
答:①引用名句。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或“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借用并改换了经典语句,以造成幽默效果。
②重复。如出门时二姥姥找眼镜,三舅妈找钮子,四狗子洗脸,同一行为模式重复多次,产生喜剧效果。
③书面语和口语。如“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或“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散,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将书面语与口语混搭,庄谐并出。
④排比。如“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使用了排比手法描写人物窘态,带有打油诗的诙谐意味。
⑤反语。如二姐等人打架似的推让座位,“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喊叫老天爷”,把抱怨说成“感化”,反话正说,既讽刺又幽默。
⑥夸张。如二姐喊叫卖糖的,声音之大令人“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这种夸张令人忍俊不禁。
《装在套子里的人》
1.漫画式人物勾勒。作者用创作漫画的手法,抓住人物外貌特征简笔勾勒,让人物变形,性格扭曲,使人物形象更鲜明典型。
2.夸张式的语言。
①高频率出现的言论。他的口头禅就是“千万不要出什么乱子”。当局在城里开设戏剧俱乐部,开放阅览室、茶馆,他却担心怕出乱子。同事参加教堂祈祷迟了,听到教室传出吵闹声,他都要说千万不要闹出什么乱子。
②夸大人物的畸形心态和荒谬的生活逻辑。睡觉蒙被闭门,厨房传来细微声响,他在被子里也胆战心惊,担心小偷进屋,通宵做恶梦;别里科夫竟然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
③夸大人物对社会的影响。因为他的存在,全城人战战兢兢过了十几年的日子,作者连用六个“不敢”写了民众畏惧他的程度,他的守旧意识给民众生活带来极大的阴影。
3. 鲜明的对比。
①荒谬的思想与一本正经的姿态进行对比。柯瓦连科姐弟骑车上学,别里科夫却大惊小怪,非常惶惑。他的思想是荒谬的,面对正常生活行为,他却一本正经地指责,是莫大的讽刺。
②人物自相矛盾的言行对比。别里科夫即将结婚,但一张漫画让他惶恐不安,他找科瓦连科表白自己跟恋爱无关,声称自己是“正人君子”;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反过来他自己又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另外,还有人物之间的对比,如柯瓦连卡与别里科夫的比较,是守旧思想和新思想的对比,虚伪阴险和光明磊落的对比。
《阿Q正传》
文中语言幽默、诙谐,运用反语、夸张、大词小用、庄词谐用等手法,对人物进行调侃、讽剌、挖苦,其最终目的都是撕下假面、揭露真相。
一、庄词谐用,大词小用,寓庄于谐
《阿Q正传》第一章写到给小说作题目时,说:才下笔,便感到万分困难了,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孔子的“正名论”,典型地表现了统治阶级的等级观念,是统治阶级的一个“庄词”,用在这里就有讽刺滑稽味了。在赵太爷眼中,阿Q连性赵都不配,还配得上“正名”吗?再如阿Q到尼姑庵“革命”,尼姑把庵门开了一条缝,说:“革命革命,革过一革的,……你们要革得我们怎么样的?”革命本来是一件重大而严肃的事情,但在假洋鬼子之流和阿Q眼里,只不过是“欺弱”。
二、正话反说似褒实贬
在《恋爱的悲剧里》,鲁迅将阿Q的精神胜利与当时的一些所谓“国粹”挂钩,说:“这或者也是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的一个证据了!”顺笔讽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糟粕。在阿Q关于女人的一通浮想之后,鲁迅顺着阿Q的心理写道:“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可以作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了。”男尊女卑的等级观念在中国封建社会存在几千年,其流毒之深祸及如阿Q这样的下层百姓,加之一些无知的假道学先生们推波助澜,所以有“妲己亡商,褒姒衰周”的论调,鲁迅在这里摹拟假道学家的口吻,实则醉翁之意不在酒。
三、漫画夸张,放大可笑之处
《阿Q正传》里有多处描写,都带有漫画夸张性质。如阿Q求爱,那直白得令人乍舌的表白,活画出阿Q不知爱为何物的愚昧无知相。再看阿Q被围捕的场面,“一队兵、一队团丁、一队警察、五个侦探,悄悄地到了未庄,乘昏暗围住土谷祠,正对门架好了机关枪,……悬了二十千的赏,才有两个团丁冒了险,逾垣进去,里应外合,一拥而入,将阿Q抓出来”。一个手无寸铁,身体单薄,人见人欺,打不过王胡小D,偶尔只欺负小尼姑的阿Q,无辜的阿Q,睡梦中的阿Q,让统治阶级如临大敌,鲁迅就是故意放大围捕的可笑,从中暴露反动统治者的残暴与虚弱。
四、精准用词,戏弄性地创新词
对阿Q的称呼:在阿Q造反,唱着戏文在街上“飞了一通”的时候,赵太爷竟叫阿Q为“老Q”,表现出对阿Q的恭维之意;赵白眼称阿Q为“Q哥”以示亲近,称谓的变化,充分暴露了统治阶级害怕革命的心理和见风使舵的丑恶嘴脸。而阿Q对“老Q”、“Q哥”之类的美称,无动于衷,他只习惯于他的正名“阿Q”,这又是何等可悲。几个寻常的称谓,蕴涵着多么丰富深刻的内容。
(1)漫画法。借用漫画手法,用简笔描写人物肖像,以形传神,表现人物个性。
(2)夸张法。《装在套子里的人》作者用夸张的笔塑造了别里科夫这个可恶、可怜的形象,他的守旧意识,给民众心里投下了阴影,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的同时,也使自己惶惶不可终日。
(3)对比法。通过人物自相矛盾的言行对比,表达出讽刺效果。当别里科夫的婚事“差点”成功时,一张漫画却把他弄得惶恐不安。随即,他又找到柯瓦连科表白自己跟“这事(恋爱)没有一点关系”并声称他的“举动素来在各方面都称得起是正人君子”。明明有关,亦非“君子”,却要故作掩饰和玄虚,充分显示出别里科夫的可笑、可憎。
(4)反语法。人的感情发展到了极顶,往往会以完全相反的方式表现出来;在语言上就是“说反话”。作为讽刺手段的“反话”,是“反话正说”,用肯定赞美的语言描述明显的丑恶、虚假的现象,表达作者的鄙视与挖苦。
(5)比喻法(托物法)。比喻法把讽刺对象比喻为某物,以突出某方面的特点,使讽刺对象具体化、形象化。
(6)戏剧性(欧亨利式),于小说结处使情节“陡转”,收到出人意料的嘲讽效果。或者通过人物反常而又在情理之中的言行达到幽默的效果。
(7)大词小用。大词小用就是把用在大场合、大事情等语言环境中的词语运用在和它不相称的小场合、小事情中,从而达到生动活泼、风趣幽默的效果。
(8)排比。帮助突出事物特质,造成幽默效果。
(9)细节描写: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多个角度突出人物或事物的特质。如《醋栗》尼古拉把妻子的钱存进银行却写在自己名下的细节,突出了他的吝啬自私;尼古拉用苏打和蓖麻油给农民包治百病,摆出半桶白酒的细节,突出了他的伪善做作。
(10)侧面烘托:如《醋栗》写尼古拉的狗又胖又懒,厨娘邋遢肥胖,从侧面烘托了主人尼古拉慵懒和满足于平庸生活的形象,极具讽刺性。
(11)使用戏谑调侃的方式营造诙谐。如《出关》“倘要搬,得用起重机,无奈这时鲁班和墨翟还都没有出世”,戏谑玩笑的方式让人捧腹。
(12)重复。如《有声电影》中出门时二姥姥找眼镜,三舅妈找钮子,四狗子洗脸,同一行为模式重复多次,产生喜剧效果。
(13)庄偕并用。书面语和口语。如《有声电影》“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或“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散,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