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来稿】2025年八省联考读写结合型作文审题指导、素材拓展、优秀范文(四川、河南、山西)

文摘   2025-01-07 15:58   河南  
新年快乐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真题呈现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阅读 II 的材料二中说:“人类本来是艺术的,本来是富于同情的。只因长大起来,把这点心灵阻碍或消磨了。”(丰子恺语)

你是否同意上述说法?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一、理解材料内涵

材料中提到“人类本来是艺术的,本来是富于同情的。只因长大起来,把这点心灵阻碍或消磨了”,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人类本来是艺术的”,这里的“艺术”可以广义地理解为对美好事物的感知、创造和欣赏能力,是一种对生活的诗意化、审美化的眼光和态度,体现了人类内心深处与生俱来的对美的追求和表达的天性。“富于同情”则突出了人类天然具备的对他人情感的理解、感受和关怀的能力,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对他人的喜怒哀乐产生共鸣,愿意伸出援手帮助他人。

 然而,“只因长大起来,把这点心灵阻碍或消磨了”,暗示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人们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原本纯真的艺术感知力和同情心。这可能是由于功利心的驱使、生活压力的重担、世俗观念的束缚等多种因素,使得人们的心灵变得麻木、粗糙,不再像儿时那样敏锐地捕捉生活中的美,也不再轻易地对他人的遭遇产生深切的同情。

二、确定立意方向

①同意观点,剖析原因与后果。

立意:可以从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激烈的竞争环境、物质主义的盛行等方面入手,阐述这些因素如何阻碍和消磨了人们原本的艺术天性和同情心。例如,人们为了追求功名利禄,整天忙碌奔波,无暇顾及身边的美好风景和他人的情感需求,心灵逐渐变得冷漠和坚硬。同时,分析这种心灵的丧失对个人、社会和人类整体的负面影响,如个人精神世界的空虚、人际关系的疏离、社会的冷漠与缺乏温情等。

②不同意观点,阐述心灵的坚守与升华。

立意:尽管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面临诸多挑战和诱惑,但仍有许多人能够坚守内心的艺术追求和同情心,并在成长中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可以列举一些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对艺术的热爱和对他人关怀的人物事例,如那些在艰苦环境下坚持创作的艺术家、投身公益事业的爱心人士等,论证人类的心灵并非必然会被成长所消磨,而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修养,让艺术和同情之花在成长的道路上绽放得更加绚烂。

③辩证看待,提出解决之道。

立意:既承认在成长过程中部分人确实出现了心灵被阻碍或消磨的现象,同时也指出这并非普遍和不可逆转的趋势。探讨如何在成长中保护和培养人类的艺术天性和同情心,例如通过教育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关怀精神;倡导回归自然、简单的生活方式,让心灵得到放松和滋养;营造温暖、和谐、互助的社会氛围,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善良与同情等,从而实现人类心灵的复苏和成长的平衡。

审题雷区 

◎对“艺术”和“同情”的理解片面化:部分考生可能仅仅将“艺术”局限于绘画、音乐、舞蹈等传统艺术形式,而忽略了材料中所指的广义上对生活的审美化态度和创造力。对于“同情”,可能简单地理解为怜悯,而没有深入到设身处地的情感共鸣和关怀他人的层面,从而导致立意浅显,论述范围狭窄,无法深入挖掘材料的内涵。

◎忽略“长大起来”这一关键因素:没有紧扣成长过程中是什么导致心灵被阻碍或消磨这一点进行分析,只是泛泛而谈艺术和同情的重要性,脱离了材料所设定的情境,使文章内容空洞,缺乏针对性,无法准确回应题目中关于成长与心灵变化关系的探讨。

◎立意绝对化:有些考生可能会走向极端,完全肯定或否定材料中的观点,而没有进行辩证的思考。比如,一味地指责成长必然带来心灵的堕落,或者完全否认成长会对艺术和同情之心产生任何负面影响,这样的立意缺乏客观性和理性,难以使文章具有说服力和深度,无法展现出对复杂现实问题的成熟认知。

标题示例

《莫让心灵的繁花在成长中凋零》

《怀艺术之心,拥同情之怀》

《成长非樊篱,心灵绽芳华》

《守艺术同情之璞,绘人生绚丽之章》

《别让功利蒙蔽心灵的艺术同情》

《重拾心灵的艺术与同情拼图》

《于成长洪流中,护心灵艺术同情之舟》

《成长易逝,艺术同情永恒》

《以初心为笔,绘艺术同情长卷》

《破成长之茧,绽心灵之花》

素材分享

①名言警句类:

“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罗曼·罗兰

“同情是一切道德中最高的美德。”——培根

“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陶行知(此名言可从回归纯真本心的角度,与保持艺术和同情之心相联系,说明人在成长中不应失去孩童般的特质)

②人物事例类:

◎特蕾莎修女:她一生致力于帮助印度的贫困人民,为那些在饥饿、疾病和贫困中挣扎的人们提供食物、医疗和住所。尽管面对种种艰难困苦和外界的质疑,她始终怀着一颗无比同情的心,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慈善事业,用行动诠释了人性中深沉而伟大的同情,没有被世俗的繁杂所干扰,坚守着内心的善良与爱,是人类同情心的杰出典范。

◎丰子恺:在动荡的年代,丰子恺的生活也历经波折,但他始终保持着一颗充满艺术感的心。他用简洁而富有韵味的笔触描绘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无论是童趣盎然的儿童相,还是质朴自然的乡村生活,都展现出他对生活敏锐的艺术感知力。他善于从平凡甚至艰难的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即使在困境中也未曾让世俗磨灭自己的艺术天性,其作品至今仍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着无数读者。

◎杜甫:一生仕途坎坷,历经安史之乱等动荡时期,自身生活困苦不堪。然而,他的诗作却充满了对苍生的同情与悲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种推己及人的胸怀,超越了个人的苦难,展现出对广大民众的深切关怀,体现了他在艰难成长历程中同情心的不断升华,成为文学史上以同情之心书写时代悲歌的伟大诗人。

③社会现象类:

在一些大城市的地铁站,经常会有流浪艺人演奏乐器或表演才艺。有些路人行色匆匆,对这些艺人视而不见,然而也有部分人会停下脚步,欣赏他们的表演,并给予一定的物质支持。这一现象反映出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心灵状态各不相同,部分人在成长中逐渐丧失了对艺术的欣赏和对他人的同情,而另一些人则依然保留着这份美好的品质,形成鲜明对比,可作为正反论据来探讨成长与心灵变化的关系。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志愿者投身到偏远地区的支教、扶贫以及关爱弱势群体的公益活动中。这些志愿者来自不同的背景和年龄段,但他们都怀着一颗热忱的心,放弃了城市中的舒适生活,深入条件艰苦的地区,为那里的人们带去知识、温暖和希望。他们的行为展现了在成长过程中,许多人能够突破个人的局限,保持并践行着内心的同情与善良,成为社会正能量的传播者,有力地反驳了成长必然导致心灵中同情被消磨的观点。

优秀范文

莫让心灵蒙尘,长怀艺术同情

纪德曾言:“我为美好的事物消耗着自己的感情,它们的光辉来自于我不断地燃烧,但这是一种美妙的消耗。”人生之初,我们本怀着对世界的好奇与热爱,心灵如澄澈的湖水,映照着艺术的光影,流淌着同情的涓涓细流。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有些人在成长的途中迷失,心灵被世俗的尘埃蒙蔽,忘却了曾经的艺术与同情。

回溯童年,我们曾对自然的一切充满艺术的感知。春日繁花似锦,我们惊叹于花瓣的娇嫩与色彩的斑斓,蹲在花丛旁久久不愿离去,似能与花朵低语,那是对自然之美的纯真领略;夏日聆听蝉鸣,声声入耳,仿佛是一场盛大的音乐会,我们沉浸其中,心灵随着音符跳动,这是未经雕琢的艺术体悟。彼时,我们的心没有被功利占据,能敏锐地捕捉到生活中细微的艺术气息,每一处风景、每一声响动都是一场艺术的邂逅。

同情之心,亦在幼时熠熠生辉。看到街头流浪的猫狗,我们会忍不住将手中的食物分给它们,眼中满是怜惜;听闻小伙伴生病,会着急地送上自己心爱的玩具,只为博其一笑,分担痛苦。那时的我们,尚未被冷漠侵蚀,内心的同情如春日暖阳,温暖着身边的人和物,不掺杂丝毫杂质,纯粹而真挚。

但不知从何时起,成长的脚步匆匆,心灵的负荷渐重。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浪潮中,人们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前行,争名逐利成为生活的主旋律。为了所谓的成功,将自己禁锢在办公室的狭小空间,埋头于文件与数据,对窗外的鸟语花香、云卷云舒无动于衷,艺术的感知在忙碌中钝化。面对他人的困境,我们开始犹豫、退缩,害怕惹上麻烦,担心自身利益受损,曾经的同情被自私和冷漠取代,心灵在这一过程中逐渐结茧,变得坚硬而粗糙。

然而,我们不应任由心灵如此沉沦。杨绛先生身处动荡岁月,历经风雨沧桑,却始终未失对生活的艺术情怀与对他人的同情之心。她在艰难困苦中坚持创作,文字间流淌着温润的艺术气息,同时,她和钱钟书先生还对身边的年轻人关怀备至,给予精神上的鼓励与支持,用行动诠释着在成长中坚守心灵本真的可能。我们亦当如此,在纷繁世事中停下匆忙的脚步,重拾对艺术的热爱,去博物馆欣赏一幅画作,在书中品味诗意的文字,让心灵在艺术的滋养下重焕生机;敞开心扉,关注他人的喜怒哀乐,向身处困境的人伸出援手,让同情的暖流融化心灵的坚冰。    

“世界上能为别人减轻负担的都不是庸庸碌碌之徒。”正如狄更斯所说,让我们拂去心灵的尘埃,在成长的道路上,始终怀揣着艺术的灵动与同情的温暖,如此,方能在这复杂的人间,绘就一幅充满爱与美的人生画卷,让心灵的光芒照亮自己,也温暖他人。

简评

开篇引用名言,巧妙引出主题,对比童年与长大后心灵状态的变化,清晰呈现出人类艺术感知与同情之心从有到被消磨的过程,极具现实写照感。文中事例丰富且贴合,如以杨绛先生为例,有力地论证了在成长中坚守心灵本真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结尾再次引用名言升华主旨,呼吁人们重拾心灵的艺术与同情,语言富有文采且情感真挚,结构完整,层层递进,能引发读者对成长和心灵品质的深入思考。

END
新年快乐
万象更新
未来可期


遇语文
遇语文,一线名师精品语文号,集结万众语文人,立足河南,放眼全国,打造最硬核语文自媒体,只发原创精品语文教学类文章:阅读、写作,备课、备考,教育、教学……邂逅就在转角处,最美语文遇上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