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语文】文言文积累系列之十:文言详析三篇

文摘   2024-12-01 19:49   河北  

文言详析三篇

每日一篇,日积月累

一、苏秦篇






材料一:

太史公(司马迁自称)曰: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到处劝说诸侯以(来,表目的)显名(显扬名声),其术(学说/方法)长于权变(权谋变化。而苏秦被反间以死(因反间计的罪名被杀死),天下共笑之,讳(忌讳,不说)学其术(学说)。然(然而)世言苏秦多异(然而社会上流传的苏秦的事迹有许多差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凡是不同时期和苏秦相类的事迹,都附会到苏秦身上)。夫苏秦起闾阎(平民居住的地方,借指民间,连六国从(通“纵”,战国时六国联合抵抗秦国叫做“合纵”,秦与六国分别结盟叫做“连横”)亲,此其智有过人者。吾故列其行事,次(排次序)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

(节选自《史记·苏秦列传》)

翻译:

太史公说:“苏秦兄弟三人,都是因为游说诸侯而名扬天下,他们的学说擅长于权谋机变。而苏秦承担着反间计的罪名被杀死,天下人都嘲笑他,讳忌研习他的学说。然而社会上流传的苏秦的事迹有许多差异,凡是不同时期和苏秦相类的事迹,都附会到苏秦身上。苏秦出身于民间,却能联合六国合纵相亲,这正说明他的才智有超过一般人的地方。所以我列出他所做的事情,按照时间顺序排序,不要让他只蒙受不好的名声。

材料二:

苏秦始将连横,说(劝说)秦惠王曰:“以(凭借)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希望)大王少(稍微)留意,臣请奏其效。”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希望)以(在)异日(将来,以后)。”

翻译:

苏秦起先主张连横,劝秦惠王说:“凭着大王的贤明,士民的众多,车骑的充足,兵法的教习,可以兼并诸侯,独吞天下,称帝而加以治理。希望大王能对此稍许留意一下,我请求来实现这件事。”

秦王回答说:“寡人常听人说,羽毛不丰满的,不能高飞上天;法令不完备的,不能惩治犯人;道德不深厚的,不能驱使百姓;政教不顺民心的,不能烦劳大臣。现在先生郑重地不远千里而来,在大庭中教导我(兼并诸侯的道理),希望日后再聆听您的教导。”

说(劝说)秦王书(奏章)十上(多次呈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开)秦而归。形容(身体容貌)枯槁(干瘦),面目犁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乃夜发(打开)书,陈(陈列。摆开)箧(箱子)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在学术技艺上下功夫钻研磨练)以为揣摩(研究)读书欲睡引(举起/拿起)锥自刺其股(大腿)血流至足。曰:“安(怎么)有说(劝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满一年揣摩(研究)成,曰:“此真可以说(劝说)当世之君矣。”

翻译:

   劝说秦王的奏折多次呈上,而苏秦的主张仍未实行。黑貂皮大衣穿破了,一百斤黄金也用完了,钱财一点不剩,只得离开秦国,返回家乡。身形又干又瘦,脸上又瘦又黑,一脸羞愧之色。回到家里,妻子不下织机,嫂子不去做饭,父母不与他说话。于是半夜打开书箱,摆开几十只书箱,找到了姜太公的兵书《太公阴符》,埋头诵读。反复选择、熟习、研究、体会。读到昏昏欲睡时,就拿锥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跟,并自言自语说:“哪有去游说国君,而不能让他拿出金玉锦绣,取得卿相之尊的人呢?”满一年,研究成功,说:“这下真的可以去游说当代国君了!”

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拜见)说(劝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扺掌(zhizhang拍手,表示高兴)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壁百双,黄金万镒(一镒二十两),以随其后,约从散横(相约合纵离散连横),以抑强秦。

翻译:

于是就在华丽的宫殿之下谒见并游说赵王,拍着手掌侃侃而谈,赵王大喜,封苏秦为武安君,拜受相印,以兵车一百辆、锦绣一千匹、白璧一百对、黄金一万镒跟在他的后面,用来联合六国,瓦解连横,抑制强秦。

将说(劝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谢罪)。苏秦曰:“嫂何(为什么)前倨(骄傲)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何,怎么)可忽乎哉!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一》)

翻译:

苏秦将去游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听到消息,收拾房屋,打扫街道,设置音乐,准备酒席,到三十里外郊野去迎接。妻子不敢正面看他,侧着耳朵听他说话。嫂子像蛇一样在地上匍匐,行四拜大礼跪地谢罪。苏秦问:“嫂子为什么过去那么趾高气扬,而现在又如此卑躬屈膝呢?”嫂子回答说:“因为你地位尊贵而且很有钱呀。”苏秦叹道:“唉!贫穷的时候父母不把我当儿子,富贵的时候连亲戚也畏惧,人活在世上,权势地位和荣华富贵怎么可以忽视呢?”


二、赞学篇








天地之所贵者人也,圣人之所尚(崇尚)者义也,德义之所成(成就)者智也,明智之所求者学问也。虽(①即使;纵然。《训俭示康》:“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②虽然。《送东阳马生序》:“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有至圣,不生而(①同“尔”,代词,你或你的:“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②连词a.表并列,如“多而杂”。b.表相承,如“取而代之”。c.表递进,如“而且”。d.表转折,如“似是而非”。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而不烈”。f.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而谈”。g.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知;虽有至材,不生而能。文、武师姜尚,周公师庶秀,孔子师老聃。人不可以不就师(从师学习)矣。夫此皆上圣也,犹待学问(求学问教),其智乃博,其德乃硕,而况于凡人乎?是故工欲(①好;良好。跟“恶”相对《战国策赵策》:“岂人主之子孙则敢不善哉?”②办好;做好《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③擅长;长于)其事,必先(使锋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易》曰:君子以多(①标记;记号《南齐书·韩孙伯传》:“襄阳土俗,邻居种桑树于界上为志。”②做记号。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③记述;记载。《国语鲁语下》:“仲尼闻之曰:‘弟子志之,季氏之妇不淫矣。’”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是以(因此)人之有学也,犹物之有治也。故夏后之璜,楚和之璧,虽有玉璞卞和之资,不(①本义:雕刻加工玉石。玉不琢,不成器。《礼记·学记》②仔细推敲。唐•贯休〈寄匡山纪公〉诗:“寄言无别事,琢句似终身。”

错(①用来打磨玉石的石头。例如它山之石,可以为~。②打磨玉石。例如攻~。③镀金、银,涂饰。例如~金。~银。~彩镂金。),不离砾石。而况君子敦贞之质,察敏之才,(①辅助、佐助。摄,佐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②代理,兼理。羊舌鲋摄司马。《左传·昭公十三年》。摄行(代理执行);摄相(代理宰相);摄位(代理君主行事);摄行(代人处理职务);摄祚(摄政);摄职(代理官职);摄辅(摄政辅佐);摄领(代理);摄选(兼任吏部尚书)③迫近:“~乎大国之间”。④古同“”,怕,使害怕。)之以良朋,教之以明师,文之以《礼》《乐》,导之以《诗》《书》,赞(辅佐,佐助子若能以忠信赞君。《国语·晋语》之以《周易》,明之以《春秋》(状语后置句)(①代词,表示第三人称,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②指示代词,相当于“”、“那个”、“那些”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孔雀东南飞》③副词,a也许;大概。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之谓乎!《左传·隐公六年》 b表示祈使。当,可。吾其还也。《左传》 c将,将要。今殷其沦丧。—— 《书·微子》d表示诘问。通“”,难道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④连词,相当于“如果”、“假使”:“~如是,熟能御之?”⑤助词,表示揣测、反诘、命令、劝勉:“~如土石何?”⑥词尾,在副词后。例如极~快乐。大概~。)不有(①渡,过河。例如同舟共~。②帮助、救助。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欧阳修《朋党论》③补益。例如无~于事。④众多。人才济济。⑤成就。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后汉书·荀彧传》)乎?是以君子终日乾乾进德修业者非直为博己而已也盖(文言虚词①发语词,如“~闻”;②表大概如此,如“~近之矣”;③连词,表示原因,如“有所不知,~未学也”乃思述祖考(祖先)令(美好的)闻而以显父母也。

译文:

天地之间人为贵,圣人所崇尚的是义,德义所成就的是智慧,明智所追求的是学问。虽然世上有极其聪明的圣哲,他们也不是生来就有智慧的;虽然有非常能干的人,他们也不是生来就有才能的。周文王、周武王以姜尚为师,周公旦以庶秀为师,孔子以老聃为师。人不可以不跟从老师学习。上述这些人都是上等的圣哲,况且要等到问学求教之后,方能知识渊博,德行广大,更何况是普通的人呢?因而,工匠若要做好他的事情,就应当先磨利自己的工具;士人要宣扬他的道义,就应当先读他的书。《周易》说:君子应当通过多记住前人的言论和行事来培育自己的美德。因此,人需要学习,就如同事物需要修治一样。夏朝帝王的玉璜,楚国和氏的玉璧,虽然有了宝玉的资质以及卞和的呈献,但如果不雕琢不磨光,就和石头没有什么差别。更何况君子有敦厚坚贞的资质,有明察聪敏的才能,(如果再)由品德优良的朋友辅佐他,由贤明的老师教导他,用《礼》《乐》来修养他,用《诗经》《尚书》来引导他,用《周易》来帮助他,用《春秋》来启发他,哪有不成功的呢?所以,君子整天勤勤恳恳、积累德行、研修学业,并不只是为了使自己的学识能够渊博而已,而是想继承祖先的美好声望,并以此来显扬自己的父母

夫道成于学而藏于书,学进于振(举起,挥动。振长策而御宇内。贾谊《过秦论》奋起,兴起。例如~奋。~作。~兴。蹶而不复振。苏轼《教战守》古同,救济。君子以振民育德。《易·蛊》古同,威震,震动。如有地动,尊则振龙。《后汉书·张衡传》而废于穷(懈怠松弛)。是故董仲舒终身不问家事,景君明经年(多年、常年)不出户庭,得锐精其学而显光明。如日月~~;明白事理。如贤者以其~~,使人~~”②明显,显著。《出师表》: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其业者,家富也;富佚(富裕闲逸)若彼,而能勤精若此者,材子也。倪宽卖力于都巷,匡衡自鬻(卖)于保徒者,身贫也;贫厄若彼,而能进学若此者,秀士也。当世学士恒以万计,而究涂者无数十焉,其故何也?其富者则以贿(财物)玷(玷污)精,贫者则以乏易(交换、改变)计,或以丧乱期(终结)其年岁,此其所以原因,“故今具道所以。”《答司马谏议书》用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①到,及。力有未~。②捉拿。~捕。~系。)初丧功而及其童蒙者也。是故无董、景之才,倪、匡之志,而欲强捐家出身(离开家庭现身学问)、旷日(长久地)师门者,必无几矣。夫此四子者,耳目聪明,忠信廉勇,未必无俦也,而及其成名立绩,德音令闻不已,而有所以然,夫何故哉?(①空。~手。②白白地。~然。~劳无益。③只;仅仅。家~四壁。④辈、类。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以其能自托于先圣之典经,结心于夫子之遗训也。《诗》云: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是故(因此)凡欲显勋绩扬光烈(光辉事业)者,莫良于学(状语后置“于学良”)矣。(节选自王符《潜夫论·赞学》)

译文:

道义隐藏在书本中,要靠不断地学习才能获得,学问因发奋努力而有所长进,因懈怠松弛而荒废。所以董仲舒终生不过问家事,景君明常年不出家门,使自己的学问日渐精深、学业愈加显著,是因为他们家境富裕;像他们那样富裕闲逸而又能如此勤奋努力,是品德才能过人之士。倪宽卖力做厨工,匡衡把自己卖给富人家做佣工,是因为他们家境贫困;像他们那样家境贫困而又能如此钻研学业,是品德才华优秀之人。现在求学的人数以万计,而坚持学习到底的人还没有几十个,这是什么原因呢?富裕者因为财物而玷污了自己的精神,不再从事于学问,贫穷者因为缺吃少穿而改变了求学之路,或者是因为丧乱而终结了他们的生命,这便是人们小时学习而后来前功尽弃,最后只能幼稚愚昧的原因吧!因而,没有董仲舒、景君明那样的资质,没有倪宽、匡衡那样的志向,却要勉强他们离开家庭、献身学问,长时间地求学于师门,是毫无指望的。以上四人耳聪目明、忠义诚实、廉正勇敢,未必没有能与之比肩的人,然而他们树立名望,建立功业,美好的声誉没有穷尽,终于达到这样的境地,这是什么原因呢?只不过是因为他们依托于先圣的经典,专心谨记孔夫子的遗训罢了。《诗经》说:日日有所收获,月月有所进步,不断地学习,学问积累就会走向光明。因此凡是想要显耀功勋业绩、传扬光辉事业的人,再没有比学习更好的了。

三、止斋记





公[注]受事【受事:接受职事或职务】九郡,务【务:致力于(务基本解释:1.事情。2.从事;致力3.旧时收税的关卡(今只用于地名)。4.务必。)】求简靖【简靖:简约清净】。其风概【风概:风度气概,这里指处事风格(风概基本解释:1.犹节操。2.风度气概。3.犹风骨。指诗文所体现的雄健有力的风格。)】严而不猛【猛:严厉(猛基本解释:1.猛烈。2.忽然;突然。3.把力气集中地使出来。)】,有犯,恻怛【恻怛:恻隐(恻怛基本解释:1.哀伤。2.犹恻隐。3.恳切。)】以处之,毋贷【贷:饶恕,宽恕(贷基本解释:1.借入。2.通过相关手续、按一定条件借出的钱。3.推卸。4.宽恕。)】。故名声莫不【莫不:没有不】闻。每【每:每每,经常】语同僚,曰:“尔来【尔来:近来尔来基本解释1.从那时以来。2.让我。3.近来。)】宦途【宦途:做官的道路,官场。】不再,岁【岁:每年(岁基本解释:1.年年,每年。2.光阴;年月。3.一年的农事收成。4.通"刿"。割。)】经涉【经涉:经历,这里指奔波。(经涉基本解释:1.经过;通过。2.经历;涉历。)】万有余里,游【游:宦游】已倦【倦:厌倦】矣!安【安:安逸,安适】得幽闲之地,葺【葺:修建,建造】一容膝之斋,其中唯竹与菊是【唯……:只……】植,终日燕【燕:通“安”。安逸,安乐】坐,诚【诚:确实(诚基本解释:1.(心意)真实。2.实在;的确。3.如果;果真。)】可乐也!”他日又谓余曰:“我得斋名矣。”举所得,云:“行年六十,官三品,亦是人生合止【止:停下来休息】时。以【以:用】止名【名:命名】斋可乎?子为我记【记:写一篇记】之。”余谢【谢:辞谢。(谢基本解释:1.感谢。2.认错;道歉3.辞去;拒绝。4.(花或叶子)脱落 凋~。)】曰:“公精力未衰,中外属望【属望:期待;期望】,方期大用,膏泽【膏泽:润泽】天下,岂容止乎?且余不敏,安敢承教【承教:用作谦词,言接受教诲】?”公笑曰:“子言侈【侈:夸大。(侈基本解释:⒈ 浪费,浪费。⒉ 夸大。⒊ 邪行。⒋放纵,放肆。⒌大,广。)】矣,止此,于我为过,敢有他望,以重【重:加重】其过?其【其:第二人称代词,你】毋愧我【愧我:使我感到羞愧】。”遂【遂:于是】不敢复辞,勉【勉:勉强。(勉基本解释:1.努力。2. 勉励。3.力量不够或不愿做,但仍坚持去做 。)】为之【之:代词,指止斋】说。

曰:“止之时【止之时:随时而止】义【义:含义】大矣哉!止有两义:有止而止者,行而止者。止而止者,时行则行,时止则止。如蹇【蹇[jiǎn]:遇到不顺。(蹇基本解释:1.跛足。2.迟钝;不顺利。3.指驽马。也指驴。)】之险而止,如蒙【蒙:遭受。(蒙[méng]基本解释:1.蒙昧。2.遮盖。3.承受;遭受。4.形容雨点细小。5.忠厚的样子。6.“蒙眬”的“蒙”。)】之坎而止,止其时也。行而止者,谓行其事也,所止者,理而已。如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此即止其所也。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盖当止而止,既不失其时;当行而止,又皆得其所。由此观之,止之为义,非特【特:仅仅】专主辞禄去位【辞禄去位:辞去官位】,闭门却扫【却扫:不再扫径迎客。谓闭门谢客。】,与夫高蹈【高蹈:过隐居的生活。(高蹈基本解释:1.远游。2.过隐居的生活。)】远引【远引:远去;远游。】,遁世无闷【遁世无闷:逃避世俗而心无烦忧。】之谓也。历观前人处止之义不同,有功成名遂【遂:成功。(遂基本解释:1. 顺心;称意。2. 成功。3. 文言连词。)】全身远害【远害:远离祸害】而止者;有知足不辱恶【恶:厌恶】盈【盈:自满;满足】好【好:喜好】谦而止者;有委心乘化【委心乘化:顺从心愿顺应生命的变化】乐天知命【乐天知命:安于处境】而止者,如汉之留侯与二疏【二疏:亦作'二疎'。指汉宣帝时名臣疏广与兄子受。广为太傅,受为少傅,同时以年老乞致仕,时人贤之。归日,送者车数百辆,设祖道,供张东都门外。】及晋之陶渊明是已。是【是:这种】止也固异,夫知进而不知退,既得患失,暨【暨:以及。(暨基本解释:1.和;及;与。2.到;至。) 】不量【量:考量。(量基本解释:量[liàng]1.测量东西体积多少的器物。2.限度。3.数量。4.估计;衡量。5.哲学范畴。量[liáng]1.用器具确定东西的多少、长短或其他性质。2. 估计;衡量。)】其才之称否而冒【冒:贸然。(冒基本解释:1.透出;往上升。2.顶着;不顾(危险、恶劣环境)等。3.鲁莽;轻率。4.假充。)】之者万万也,然皆非圣人之止也,圣人之止何如【何如:怎样】?可以仕则【则:就】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速:快速辞官】,孔子也。噫!为能尽止之【能尽止之:能够明白随时而进、随时而退】之道者,其唯圣人乎?孟子不曰: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又曰: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公如处止之道,愿以孔子为法,庶【庶:希望】无慊【慊:怨恨,不满。(慊基本解释:1.慊[qiè]满足;满意。2.慊[qiàn]不满。)】于孟氏矣。敢此以为【以为:以之为,把……当作……】《止斋记》。

译文:

赵公管理九郡,追求简约清静。他的做事风格严厉却不猛烈,有人犯错,他总是以恻隐之心来处理,但也不会因此宽恕他。因此他的声名没有不知道的。他常常对同僚说:“近来不想再做官了,每年(因为为官)要奔波万余里地,在外宦游的日子我已经厌倦了”!哪里能够得到一处幽闲之地,修建一座小小的斋院,在院中只种竹和菊,终日悠闲而坐,那确实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有一天他又对我说:“我已经想好斋名了。”他说出了自己想好的名字,说:“我已经六十岁了,官到三品,也是我人生中该停下来休息的时候了。用止扁斋这个名字可以吗?请你为我的书斋名写一篇文章。”我辞谢说:“您的精力还未衰退,人们对您都抱以期望之心,期望您受到重用,造福天下,怎么能容许您现在停下来呢?况且我十分不才,怎敢接受您的命令?”赵公笑着说:“你言过其实了,到现在才辞官,对于我来说已是过错了,我怎敢还有其它的期望,来加重自己的过错?还是不要让我感到羞愧了。”我于是不敢再说什么,尽力为这个名字写一篇文章。

我说:“随时而止的含义很重要啊!止有两个含义:有止而止,行而止。止而止,是指该进的时候,必须要进;该退的时候,必须要退,像遇到不顺危险的时候停下来,像遇到坎坷的时候退下来,这就是随时机而止。行而止,是说在做事的时候要清楚明白,要明白的,是事理而已,如身为父亲,要尽力做到慈爱,身为儿子,要尽力做到孝道,身为国君,尽力做到施行仁政;身为人臣,尽力做到尊敬国君。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因此应当退的时候就退,既可以不耽误时机;做事要清楚道义,又都能得到适当的安排。由此看来,止的含义,不仅仅专指辞去禄位,闭门谢客,远离官场,隐居起来,避开俗世,没有烦恼的说法。历观前人对止的不同理解,有功成名就保全自身远离灾祸而停止为官的;有满足现状讨厌骄傲喜好谦虚而停止为官的;有顺从自己的心愿顺应生命的变化安于自己的处境而停止为官的,像汉代的留侯张良和疏广、疏受叔侄二人以及晋代的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人啊。这种停止为官的做法固然让人感到奇怪,但是如果只知前进而不知后退,得到后又担心失去,以及不考量自己的才能是否与自己的官职相称而冒然前进的人,有太多了。然而这些都不是圣人所说的止,圣人所说的止是什么样的?想做官时就出来做官,不想为官就辞官回家;想做多久就做多久,想快速辞官就快速辞官,能够做到这样的人是孔子啊。哎!能够明白随时而进随时而退的道理,难道只有圣人吗?孟子不说:自有生民以来,那时还没有孔子啊。他说:至于我所希望的,那就是学习孔子。赵公如果想学习止的道义,希望把孔子作为学习的对象,那样也会让孟子感到满足。冒昧地写出这些文字作为《止斋记》。”



END



遇语文
遇语文,一线名师精品语文号,集结万众语文人,立足河南,放眼全国,打造最硬核语文自媒体,只发原创精品语文教学类文章:阅读、写作,备课、备考,教育、教学……邂逅就在转角处,最美语文遇上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