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大专里的清华”,他们选了一所人人当老板的学校

文化   2024-07-22 18:00   北京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文|吴淑斌

“摸爬滚打”的新手

见到李庆是在他的仓库兼直播工作室。100多平方米的地下室里摆着五六个两米高的架子,上面按照款式、颜色,整齐地码放着瑜伽服。仓库的其中一面墙粉刷成淡灰色,挂着几幅瑜伽体式图,这是李庆直播时的背景,“纯白色在镜头里会过度曝光,观众会觉得刺眼。淡灰色的舒适度更高”
李庆是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义乌工商职院”)创业学院的大三学生,今年20岁,高高瘦瘦,穿一件简单的白色T恤。因为每天都要直播,他在头发上打了些发蜡塑型。李庆是安徽亳州人,但大家族里的亲戚早在十几年前就到义乌做生意,除了父母开水果店,其他叔叔伯伯办工厂,生产胶带、服装等。从商是他早就确定好的方向,但李庆想做的是电商,做一个和父母不同的类目。高考时,他的成绩已经接近本科线,原本考虑的是武汉一所职校的电商专业——这个学校被叫作“大专里的小清华”,但义乌的信息优势和物流优势是其他城市无法相比的,他最终填报了现在的学校。

探索过六七种产品后,李庆最终把方向定在瑜伽服,他的直播间背景就是瑜伽体式图(图 | 于楚众
义乌工商职院以“创业”为特色,其中创业学院的优势最明显。班主任金文进对李庆的印象很深,按照惯例,每年招生工作结束后,创业班班主任要给学生挨个打电话,了解他们的创业意愿、经验和家里的从商经历。新手创业免不了摸爬滚打、频频受挫,学生的创业意愿强烈是将来能成功的最重要条件。打给李庆时,金文进听到电话那头的男生很兴奋,“我要做生意的!我爸妈是做水果店的,但我想自己打拼,闯出点事业。”
李庆确实“能折腾”,大学两年时间,他已经尝试卖过六七款产品。大一刚开学不久,他和同学合伙开了第一个电商店铺,选择的商品是那年最流行的帽子、围巾、手套“三合一”款式。那时大家都是新手,注册店铺、装修页面、跑批发市场花了不少时间,等到他们终于开张,其他同款商家店铺已经大卖。“做冬天的产品,秋天就要开始铺垫,包括选品、投流。我们落后一步,流量都到了别人店里。”这是李庆反思出来的经验。好在那一次用的是厂家代发的形式,他们只亏了开店、引流的投入。
后来,李庆的第一次“爆单”是靠一款误打误撞选择的儿童弹力球玩具。当时正好赶上小学生开学,短视频平台上有大V宣传这款玩具,李庆店铺里的流量忽然多起来了,每天要发几十箱、将近2000件货。有了订单,储存、发货成了新难题,弹力球玩具的体积和重量太大,李庆借用了老师金文进的一间校外工作室作为仓库,货品塞得满满当当才勉强撑下去。弹力球生意没有持续性,只卖了两个月就冷落下来,李庆不得不重新思考新品类。

《鸡毛飞上天》剧照
跌跌撞撞寻找方向是新手创业的常态。按照金文进的经验,低年级学生早期的尝试更多凭借直觉和运气,但大二年级上完创业核心课程——比如数据分析课以后,就要学会转向专业判断。“选品时要看店铺和行业数据,做宏观、中观、微观的研判。哪个品类目前的销售更好?未来的市场空间更大?和自己的供货渠道的匹配程度更高?都需要创业者做出权衡。”
最终决定做瑜伽服生意,李庆提前做了许多调研。他发现健康和养生是疫情期间的热门话题,居家锻炼成了一种潮流。即便是现在,社交平台上穿着瑜伽服外出运动、旅游的人也不少,“人们对瑜伽服的需求不会只是短暂的一阵风”。2022年冬天,李庆检索店铺,发现义乌市销售瑜伽服的大商家只有100多家。他又找到一位做服装生产的亲戚询问瑜伽服的走货速度,“出货后,发个朋友圈很快就全部清掉了,说明单个店铺的销量很惊人。”李庆跑了三四个服装批发市场,最终用的是“新品+尾货”的产品组合,尾货的优势是价格低、质量好,但需要眼疾手快地抢库存量;新品由工厂直接代发,但利润低,走“薄利多销”的路子。
如今,他的店铺已经能有稳定的出单量。拿货、直播、发货、售后全由李庆一人完成,采访的那天下午,他刚收到一批送来的新货,干脆开启了一场直播。一坐到镜头前,他的情绪和声调都高昂起来,熟练地展示产品、回答粉丝提问、上链接,偶尔还要说几句俏皮话活跃气氛。一场40分钟的直播结束,他卖掉了1000多块钱的产品。
《张卫国的夏天》剧照

不出意外的话,李庆不会再变换品类,而是把瑜伽服生意做大。他的目标是将来能拿到瑜伽服大品牌的授权,从尾货走向正品,“每天卖两三千块钱,大品牌肯定看不上。我现在的重点是积累稳定的销售量,再组织一个靠谱的团队跟着干”

接班的“创二代”

在义乌工商职院,还有另一群目标明确的创业者——“创二代”。义乌的“创二代”是个不小的群体,他们的祖辈和这座城市一起经历过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腾飞的年代,“从无到有”做起线下实体产业。电商兴起之后的十几年里,向线上转型成为摆在“创一代”面前的现实问题,而这种转型更多依靠年轻的接班人来解决。
做红糖生意的陈万佳就是这样的“创二代”。他出生在一个红糖世家,从爷爷那一代起就挑着红糖走街串巷,慢慢地,家里有了两三家实体店铺和自己的红糖加工厂。陈万佳是闻着红糖味长大的,小时候,父母在义乌国际商贸城开店,又在附近的大厦里租了个店面当仓库,他的童年不是在商贸城里写作业,就是在大厦里帮家人叠盒子、看工人装货。陈万佳还保存着一张照片,是上小学的他推着一辆推车走在商贸城里,弟弟坐在小推车上摇着拨浪鼓大声喊:“买红糖喽!”

陈万佳出身“红糖世家”,他的任务不再是简单的销售,而是如何继承和发扬义乌的红糖文化(图 | 于楚众
接手家里的红糖生意是陈万佳早就确定的方向。2016年中考时,他的成绩超过普通高中录取线将近30分,却最终选择了一所职高的“3+2”项目,开始学习电商专业。这是父亲提出的建议。“大家心里都明白,电商是大势所趋,但那时线下的生意很红火,没有时间打理线上店铺。而且父母年纪大了,没有能力去管,连怎么发货都搞不懂,家里都等着我来把线上的事情做起来。”
真正的转型尝试是在陈万佳进入义乌工商职院之后。高中时,陈万佳虽然也学习电商知识,但老师只是在跟着一本三四年前的教材讲解,学校里连电脑都没有。直到2019年上了大学,陈万佳才第一次打开父母前几年注册的网店。店铺一片“荒芜”,许多产品没有图片详情、没有生产日期,甚至价格都是线下的两倍。他花两个月时间把整个店铺翻新了一遍,重新生产图文内容,装修完成的那天,店铺里“叮咚”的下单声才第一次响起,后来,店铺销售量维持在每个月六七万元。
这只是第一步。对于“创二代”而言,电商转型不是简单地更换销售渠道,更重要的是为家里的传统生意找到足以持续生存下去的支柱。在义乌,红糖是人们送礼时的必备品,但每次拿出手的红糖都显得太随意。“到了糖厂里或者店里,店家拿个红色塑料袋装上两三斤,沉甸甸一大包,没有包装、没有资质,就这样拎着上门。现在大家的生活条件好了,总想多拿出点心意吧?”陈万佳找设计师开发了新的包装袋,又把“送礼”流程一体化,每逢节日,包装袋里再附赠贺卡和小礼物,顾客只需要下单、填地址,剩下的都可以交给陈万佳的公司搞定,甚至能在对方收到礼物的同时,打电话留言祝福。

《承欢记》剧照
义乌的红糖产业规模足够大,质量却参差不齐。陈万佳查看了许多红糖电商店铺,发现店铺评价里常常有人提到“红糖里有杂质”“两次买的红糖口感不一样”。这是原来实体店铺里很难拿到的信息,毕竟,许多本地人买红糖是用来送礼的,外地游客在店里买完红糖,就不会再有联系了。
陈万佳直觉地认为,“把品质做上去”可能是自家红糖品牌能够在市场里“冒出来”的一次关键机会。他找到父亲和几位熬红糖的老师傅,回到工厂反复试验了不同的熬糖方法,最后发现可以把甘蔗汁沉淀池的过滤出水口提高到中部,同时换成拦截效果更好的锥形过滤网,能有效让杂质沉底,过滤出更清澈的糖水,通过将红糖颗粒化,延长红糖保质期,还能提升红糖单位克重的营养价值。这一套改良方法后来被编撰为《义乌红糖加工技术规程》,成为古法制糖的“义乌标准”,陈万佳的公司“敲糖帮”也获得当地政府的支持,打算建一个“红糖非遗馆”,展示和传承这套改良后的制糖技艺。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排版:桃桃 / 审核:米花


招聘|实习生、撰稿人

详细岗位要求点击跳转:《三联生活周刊》招实习生、撰稿人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

大家都在看






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