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人称得上是真正的天才?

文化   2024-09-04 18:01   北京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新刊出炉!点击上图,一键下单↑↑↑

「天才研究

主笔|苗千

天才的定义在不断改变。人们对那些在文学和艺术创作、科学研究等领域表现出超凡创造力的人物冠以天才的名号,并愿意相信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是源于某种神秘的因素。人们愿意给予天才人物更多的耐心,对于天才人物的各种怪癖津津乐道,愿意相信关于天才人物的各种神乎其神的故事。也正是因为天才之难以预料,很多人相信天才与疯子之间只有一线之隔。

天才究竟源自何处?在古罗马时期,“genius”(天才)一词本来指的是伴随在每个男人身边的守护神(每个女人身边则都有一个juno守护神)。之后,“genius”一词的含义逐渐发生变化,成为人内在的禀赋。

插图|老牛

究竟什么是天才?天才为何与普通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天才人物的创造力究竟从何而来?学术界利用科学方法对天才人物进行严格分析和研究,已经形成了一个专门的学科——“天才研究”(genius study)。这个学科源于达尔文的理论,也曾与臭名昭著的“优生学”挂钩。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目前天才研究主要被认为属于心理学范畴。虽然这项研究屡遭批评,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研究人员的工作推进,人们对于天才的理解越来越清晰且多元,天才的本质正在被逐渐揭开。

围绕着天才二字,从来都有太多的传说和想象。我们想摆脱这种玄虚的叙事方法,用平和的心态和科学的眼光去探究天才与天才研究。因此,我们将这个领域分解为很多具体的问题,尝试给出解答。例如天才与疯狂,是否真的只是一线之隔?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给出的答案是这样的:

伟大的创造力总是显得极其神秘。创造力的来去不受人的意志的控制,这不仅让旁观者感叹,也常让它的拥有者,也就是天才人物自己感到困惑。拥有独特创造力的人往往不按常理行事,完全不顾他人的眼光。这样的行为方式自然会让人联想到一种相对更加常见的精神疾病——疯狂。历史上也绝不乏由天才转变为疯子的实例。也正是因为如此,“天才与疯子只有一线之隔”这句话才变得家喻户晓。它像是一句劝诫,又像是从未体会过拥有独特创造力的普通人的自我宽慰。

如果不是有疯狂作为诱因,天才人物那些汹涌澎湃的创造力还能来自何处?提出这样的疑问时,我们难免会想到如文森特·凡·高(凡·高曾进入精神病院接受治疗)和约翰·纳什(纳什一生中饱受精神分裂症的困扰)等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取得了极大成就,但也饱受精神疾病困扰的天才人物。实际上,将创造力与疯狂联系起来可以一直追溯到2000年前。

《美丽心灵》剧照

那时,人们认为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是因为受到了神明的启发,创造性的疯狂意味着正在被神明控制和操纵。柏拉图因此将天才迸发称为“神圣的疯狂”,并解释“所有优秀的诗人在创作他们美丽的诗歌时都并非处于正常状态”。我们也需要理解,古希腊人所谓的“疯狂”与现在的定义完全不同。对于古希腊人来说,“疯狂”本身就意味着灵感和启示。它并不来自外部强加,而是一种暂时的、受欢迎的状态。

直至近代,创造力与精神疾病密切相关的观点仍然流行。根据加州大学迪恩·西蒙顿(Dean Simonton)教授的研究,在19世纪末,意大利犯罪学家、精神病学家切萨雷·龙勃罗梭(Cesare Lombroso)提出了天才与疯狂是潜在的退化性神经系统疾病的密切相关表现。当时还有一些心理学家则倾向于将创造力与心理健康联系起来。

到了21世纪初期,西蒙顿通过历史计量学(historiometric)、精神病学(psychiatric)与心理测量学(psychometric)三种方式对历史上著名的富有创造力的天才进行研究。通过研究这些人物的传记以辨别与各种精神疾病综合征相关的症状,分析当代创造者群体中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情况,以及使用心理测量工具等方式。西蒙顿得出了一个显得既肯定又否定的结论:各种心理健康指标似乎与创造性成就呈负相关。但很少有创造性个体真正被认为是精神病患者。实际上,明显的精神病理学通常会抑制而非促进创造性表达。

电视剧《世纪天才》第一季剧照

绝大多数创造者并未表现出任何病理性症状。也就是说,精神疾病绝不是产生创造力的必要条件。相反,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创造力与某些认知和性格特质共享了一些特定的症状特征,而这种共性的程度取决于个体表现出的创造力的水平和类型。

我们大致可以这样理解拥有创造力和精神疾病之间的关系:拥有超凡创造力的人通常会表现出一些与精神疾病相关的特征。但这些特征并不等同于真正的精神疾病。首先,拥有超凡创造力的人所表现出的这些特征还没有达到精神疾病的标准;其次,这些特征所造成的影响也会被其他一些积极的因素,例如个人强大的自我力量和出色的智力所缓解。

或者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阐述天才与疯狂之间的关系。一项名为“从疯狂到天才:开放性/智力特质领域作为一种悖论性单纯性”(From madness to genius: The Openness/Intellect trait domain as a paradoxical simplex)的研究在2012年得出研究结论,疯狂与天才都与开放性和智力特质正相关。疯狂可能表现为对现实的困惑,而天才则表现为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如果没有观察模式的错觉倾向,作为开放性的基础,一个人的智力就不太可能产生天才所需要的独创性。因此可以说,追求天才必须冒一定的精神错乱的风险。

一名男子正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参加门萨智商测试(视觉中国 供图)

除了关于天才与疯狂的关系之外,我们还回答了如什么是天才研究?天才究竟是天生的,还是可以后天培养?智商高就是天才吗?孤独能造就天才吗?究竟什么是创造力?等多个关于天才和天才研究的具体问题。

在这一期报道中,我们还介绍了从20世纪初以来,在天才研究这一领域所出现的两种完全不同的研究路径:一种是直接研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展现出澎湃创造力的天才人物,从而得出关于天才形成的理论;另一种则是首先通过某些手段(例如智商测试),在大量儿童中筛选出其中的“天才”,而后再对他们进行观察、培养和研究。不出意外的是,这两种研究路径得出了大相径庭的结论。从表面上看,这是源于两种研究路径对于天才的定义不同,实际上则说明了人们依然未曾窥见天才形成的真正原因。

在2018年,我们曾以《天才儿童之谜——关于智力与人类潜能的新理解》为题,对智商超群的“天才儿童”的选拔、教育和发展进行过封面报道。而在本期报道中,我们的讨论对象不再局限于儿童,也不再专注于智商的概念,而是将视野拓展到学术界近几年对于天才概念本身的理解和研究。

电影《模仿游戏》(2014)剧照

我们采访了数十年来坚持研究天才人物,不断细化自己的研究,试图通过天才人物的共性以建立研究模型,从而窥探天才奥秘的西蒙顿教授;而在与之相对的另一个研究路径,我们采访了53年来坚持筛选和研究“天才儿童”的“数学早熟青少年研究” (Study of Mathematically Precocious Youth)项目的研究者,听他们讲述对于“天才”的最新理解。

身负天才之名,该如何面对自己的阴暗面?在这期报道中,我们也采访了进行相关研究的心理学工作者。透过他们的眼睛,我们才得以察觉天才人物所要承受的常人难以想象的负重。

智力出众是否就等同于天才?现代研究结果显示,智力出众虽然难得,却也更容易陷入到各种“智力陷阱”之中。我们在本期报道中解读了英国作家大卫·罗布森(David Robson)的一本探讨智力与决策的名著——《思维的精进》

被各种神话和传说所包裹的天才人物如此神秘,仿佛难以触及。我们希望研究天才,理解天才,其实也是希望借此得以更深地理解自己。













更多精彩报道详见本期新刊

「天才研究

点击下图,一键下单




期更多精彩


| 封面故事 |

  • 天才研究:智商高就是天才吗?天赋为何变成负担?(苗千)
  • 关于天才与天才研究的问与答(苗千)
  • 天赋的暗面:越聪明,越痛苦?(肖楚舟)
  • 科学创造力是一个自组织过程苗千)
  • 一项持续53年的研究:成为天才需要什么?(陈璐)
  • 孩子的智商是146,我觉得这没什么(GreatlittleJ 段弄玉)
  • 为什么智商高的人也会犯错?(段弄玉)
  • 亚洲五国的“天才儿童”教育(叶紫欣 张嘉禾)

  | 经济 |

  • 市场分析:房屋养老金的挑战(谢九)

  | 社会 |
  • 时事:受难的和平:巴以冲突行记(吕晓宇)
  • 调查:凉亭坍塌:倒在风雨中的外地务工者(陈银霞 侯翔宇)

  | 文化 |
  • 专访:珍妮特·温特森:当我们不再拥有身体,一切都会完全不同(孙若茜)
  • 专访:她们的困惑和混乱,本身就是对人性的证言(段弄玉)
  • 文史:《大清通礼》(卜键)


| 专栏 |

  • 邢海洋:西南高温与西电东输
  • 袁越:人类的高温极限
  • 张斌:美国泳坛领导者败走
  • 朱德庸:大家都有病

点击下方图片

开通数字刊会员月卡解锁本期👇





本周新刊

「天才研究

点击图片,一键下单纸刊!


三联生活周刊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