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寓言的特点入手,整体感知课文。(课文的预习1就是说说寓言的特点。)
寓言特点:
1、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于简单的故事之中的一种文学作品的体裁。(小故事大道理)
2、惯于运用夸张和拟人的手法。
3、中国古代寓言,起源于民间,反映劳动人民的愿望、要求和理想,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意志。
问题1: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简单故事?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愿望和意志?
明确:本文通过愚公立志移山,终于搬掉两座大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只要我们下定决心,不怕困难,持之以恒,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问题2:说说文章哪些地方情节夸张?
改天换地,神仙助力
二、文本探究问题设计(结合问题,疏通文意)
1、愚公为何要移山?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愚公要移山,人们怎么看?
支持者众(杂然相许;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质疑者有(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嘲讽者有(“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3、愚公要移山,困难有哪些?
提示学生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去分析。
客观因素:
山之高大(方七百里,高万仞)
运输土石路途遥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挖山运土工具简陋(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主观原因:
人力少(荷担者三夫)
劳力弱(年且九十,始龀)
4、愚公移山的诚心、雄心、决心体现在哪里?结局如何?
诚心:年且九十
雄心: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决心: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结局:心诚则灵(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三、写法探究问题设计
文章塑造了哪两个形象鲜明的人物?是如何刻画的?
北山愚公 河曲智叟
对比写法: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目光短浅,理想宏大;静止眼光,科学发展。
描写方法:语言描写(注意标点符号(!?; 体会语气)
修辞手法:反问、排比(体会修辞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