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原创‖八上语文期中模拟试题,提升的不只能力更有品味

文摘   2024-10-22 12:25   河北  

说明:这套试题精选+原创,具有较深的文化气息和思维含量,不只为了迎合考纲,更重要的在于激发兴趣,提升品味,从而使孩子们不排斥语文,不反感作业。


一、基础与运用


中秋节恰逢国庆节,迎来了八天假期。假期结束后,几位同学在一起交流了自己的假期生活。请根据材料,完成以下题目。


小华说他去参观了“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 展览从不同角度展现苏轼的精神世界,为大家勾勒出一个生动而立体的苏轼形象。他对“人间有味是清欢”印象最为深刻。这一单元的展览是通过表现苏轼生平逸事的书画作品,以及苏轼抒发性灵的小品文,展现苏轼的生活情趣与人生态度。小华说自己原来对苏轼只有简单的了解,知道他是① (朝代)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现在知道了,他的号“东坡居士”就是其被贬官② (地点)期间所拟得。这期间,他还创作了我们学过的《记承天夜游》,通过展览,对该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1. 上面文段中划横线的两处地方,请按要求填写正确的答案。


苏轼是①        (朝代)文学家


他的《记承天寺夜游》是他被贬官②     (地点)期间所作


2. 这次特展的标题“千古风流人物”,是从《答谢民师论文》《姑孰帖》(本次展览展品)、《前赤壁赋》中集字而来,均为苏轼本人所书。该同学拍下了特展标题的照片,请根据照片判断标题的书体。(    )


小健同学说他去观看了电影《夺冠》。影片诠释了几代女排人历经浮沉却始终不屈不挠、不断拼搏的传奇经历。她说自己不仅从电影里看到了郎平教练几十年来,为了中国女排①殚精竭虑,奉献了全部心血和汗水,更是通过电影对女排精神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她说女排精神是在即使②筋疲力尽时,也要有接住下一颗球的信念;是在取得胜利后,依旧回到训练场,③一丝不苟地完成每一个动作;是在接球后,拼尽全力地扣球,做到④入木三分。


3. 上面文段中划横线的四个成语,哪个成语的使用是不当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4. 该同学在查阅2016年里约奥运会女排比赛的资料时,发现有人为当年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和女排时隔12年后重夺奥运冠军两件大事拟写了一副对联。她给大家说了下联:申遗成功,中华文化传五洲,下面哪个选项作上联最为合适?(    )

A.重夺冠军,女排精神传四海 

B.夺冠圆梦,女排姑娘胜须眉

C.重夺冠军,女排姑娘胜须眉

D.夺冠圆梦,女排精神扬四海 

小露同学说她选择居家学习,对上一阶段的学习内容做复习整理的工作,同时也预习了新的学习内容。

5. 以下字词是该同学在复习预习时誊写在笔记本上的,请选出词语的书写以及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    )

A. 窒息(zhì) 绯红(fēi) 躁热 诚惶诚恐

B. 脸颊(xiá) 胆怯(qiè) 仲裁 眼花瞭乱

C. 黝黑(yǒu) 教诲(huì) 遁形 油光可鉴

D. 滞留(dài) 不辍(chuò) 私塾 锐不可挡

6. 该同学还复习了律诗的相关知识。下面是唐代诗人许浑的一首五言律诗,请根据律诗的相关知识,在横线处填写诗句,恰当的一项是(     )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帝乡明日到,河声入海遥。

A.疏雨过中条,残云归太华。树色随关迥,犹自梦渔樵。

B. 残云归太华, 疏雨过中条。树色随关迥,犹自梦渔樵。

C. 疏雨过中条,树色随关迥。残云归太华, 犹自梦渔樵。

D. 残云归太华, 犹自梦渔樵。树色随关迥,疏雨过中条。

二、古诗词比较阅读

【甲】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乙】 战城南

杨炯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①,千里暗黄尘。

【注】白日:喻指君主。典出宋玉《九辩》:“去白日之昭昭兮,袭长夜之悠悠。”

7、甲诗中“长河”指的是___,乙诗中“甲胄似鱼鳞”让我们联想到李贺的诗句“___”

8、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诗通过描写出使塞上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之情。同时“单车”“征蓬”“归雁”也传达内心的忧郁和激愤。

B:甲诗尾联是实写,又暗示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将士们戍守边关、奋勇杀敌的敬意。

C:乙诗以征战者的口吻记述戍边生活,将战场上的血腥和残酷场面写得淋漓尽致,读者从诗句中感受到将士内心的低落与哀怨。

D:乙诗颔联通过典型景物“幡旗”“甲胄”来描绘战场景象。战旗猎猎,盔甲似鱼鳞,不但写出了军队威严,而且写出了士兵斗志。

9、乙诗中哪些信息能体现出战争的“苦辛”?

10、从修辞的角度对比赏析一下两首诗的颔联。

11、甲、乙两首诗都写了边塞景色,分别描述了怎样的画面?

三、文言文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五月十四夜,湖风酣畅,月明如洗,繁星尽敛天水一碧。偕内人系舟于寓楼下,剥菱煮芡,小饮达曙。人声既绝,楼台灯灭,周视悄然,惟四山苍翠,时时滴入杯底。千百年西湖,今夕始独为吾有,徘徊顾恋,不谓人世也。子瞻云:"何夜无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予则谓:何地无闲人无事寻事如吾两人者未易多得尔。

    --节选自龚鼎孽《定山堂诗余》

12.甲乙两文中的“吾两人”分别是____和____关系。

13、参考甲文题目,请给乙文拟一个标题。

14、下列选项中划线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一起

B .竹柏影也 盖:遮盖

C .人声既,绝:消失

D .周视悄然  悄然:静悄悄的样子

15、给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断两处)

何地无闲人无事寻事如吾两人者未易多得尔

16、翻译下列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惟四山苍翠,时时滴入杯底。

17、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3分)

A .甲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此时此刻"我"的心境是微妙而复杂的,以"闲人"自称,表现了自己空虚的精神状态。

B .乙文描写诗人与夫人一起乘小画舫游湖场景,有详有略,言之有序,内容生动具体,不失为一篇佳作。

C .甲文叙事简净,只用几个字就描绘出了一幅月下美景图,并且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在一起,自然而不露痕迹。

D .乙文中的"予"在西湖夜饮,觉得此刻的西湖"独为吾有"、产生了"不谓人世"之感。

18、甲乙两文都写到了月,你认为哪一个写得更具体可感?


  四、记叙文阅读  

             “青花瓷”缘

                  朱 晖

①故事得从马未都先生的一篇博文说起。

②前些年“春晚”,周杰伦演唱的一首由方文山作词的《青花瓷》引起轰动。流行的曲调柔和了古典的意蕴,听得观众们如痴如醉。马未都原本对流行歌曲不感兴趣,但此歌的主题令他屏息聆听。“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美妙的歌词令马未都赞不绝口。要知道,马未都曾经在中央台《百家讲坛》栏目讲解过青花瓷,有关青花瓷的歌曲又怎能不触动他的神经呢?但是,听着听着,他渐渐地从美妙的歌词中觉察出一些什么,感觉到有些不对劲,顿时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他随即写了一篇博文,对歌中的某些词句提出了质疑,并指出谬误最严重的一句是“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因为马未都知道,青花瓷自诞生起就迅速成为中国瓷器的霸主,700年来无人撼动,可制作者从来都不曾在青花瓷的瓶底书写过汉隶,仅在明朝时偶有写过。

③马未都的质疑很快就传入方文山的耳朵里,但他并没有立即做出解释。半年后,在他的新书《中国风》的发布会上,面对记者的再次发问,方文山才简单地回应:“马未都先生挑的错属于专业范畴,而流行音乐是通俗文化,通俗文化有时不必考据太多。”

④事情似乎就此打住,马未都继续说他的收藏,方文山继续写他的歌词,彼此不再有牵扯。可有意思的是,2009年春节后,两人竟然在同一档电视节目中碰面了。

⑤马未都见到方文山,呵呵一乐,说:“正好,今儿个我跟你来探讨一个问题。”当着电视机前万千观众的面,马未都又提起了《青花瓷》中“在瓶底书汉隶”这个话题。很多人以为,被称作当今“词坛文豪”的方文山为了保全声誉,必定会据理力争,与马未都唇枪舌剑一番。不料,他毕恭毕敬地听完马未都的发言后,不慌不忙地道出了自己的想法:“我一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颇为欣赏,也一直希望今人能够从久远的历史中感受并汲取一些文化底蕴。把中国古代具有标志性的器皿写进歌词也算是一种尝试吧!本来想选择青铜器,可是青铜器在春秋战国时被浇注成兵器,感觉太沉重。后来想到陶瓷,我个人对青花瓷情有独钟,只要一想到它,总有一种被触动的感觉。”

⑥马未都正了正身子,似乎要重新审视眼前这位陌生的朋友,他继续面带微笑地听着。方文山又说:“草书比较飘逸,但如果我写‘瓶底书草书’,发音不好听,字面上也不美。最关键的是,它没有办法标出朝代。要说符合‘仿前朝的飘逸’里的‘前朝’,‘汉隶’相对就比较符合歌词上的这种美感和逻辑。”一席话,让马未都对方文山的“谬误”释然了,对方文山恳切真诚的态度更是刮目相看。

⑦接下来聊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两人颇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⑧电视节目快直播完了,两人还意犹未尽地相约再见。临了,方文山送给马未都一本自己的新书,希望马先生批评指正。马未都欣然接受,并且表示一定认真拜读。

⑨故事的结尾必须要说说马未都的另一篇博文。马未都在博文中坦言,此前对方文山歌词的批评是“率性而为”,并诚挚地写道:“与方文山一晤,聊得投机,可以看出他是从内心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的,而不是应景似地往古典文学上靠。方文山的歌词,其声朗朗,其风习习,其韵悠悠啊!”马未都还笑言,自己在《百家讲坛》讲了十来次青花瓷,也不顶周杰伦唱一首《青花瓷》。周杰伦的演唱除了曲调琅琅上口之外,歌词也应和着曲调丝丝入扣,让人难以忘怀。这里,方文山作为词作者,功不可没。

⑩其实,马未都也好,方文山也罢,两人都在各自的工作领域卓有成就。然而,两位功成名就的人从心存芥蒂到惺惺相惜,只用了“匆匆一晤”。除了他们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执着的兴趣之外,两人还都有着___、_      ,应该也是其中重要的原因吧!

【相关链接】

马未都,收藏专家,新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的创办人及现任馆长,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他对陶瓷、玉器、古家具等颇有研究,著《马未都说收藏》五本等。

方文山,台湾著名词人,其创作的词中充满强烈的画面感、浓郁的东方风,是华语歌坛“音乐文学”的创作才子,荣获台湾第十九届金曲奖最佳作词人奖。他的词与周杰伦的曲相配,被视作“最佳拍档”。

19、本文的题目是《“青花瓷”缘》,请简要梳理概括其缘起、缘时、缘后的情形。


     

20、梳理一下马未都在整个事情始末的心理及情绪变化。


始于“产生兴趣”………终于“欣然接受”,补出省略号的内容。


21、马未都与方文山从心存芥蒂到惺惺相惜,只用了匆匆一晤的原因还有哪些,请根据对文章的理解,补充第⑩段横线上的内容。



22、请自选角度,赏析句子“方文山的歌词,其声朗朗,其风习习,其韵悠悠啊!”



23、请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谈谈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不提供答案)


霍老师教语文
学语文烦吗?有我别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