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鲁迅的文章,切不可囫囵吞枣、粗枝大叶,而应该细嚼慢咽、字斟句酌。比如《藤野先生》,如果只是浮光掠影地梳理一下线索和结构,分析一下爱国情感和思想转变,那是远远不够的,是体会不到作品的魅力与精髓。
作为教师,首先要沉入文本,细读慢品,对文章要有个性化的解读与认知。不能搞来一个课件就照搬硬套,拿来一堆材料就依葫芦画瓢,这样,你的课堂必然缺乏生机与活力,更不可能有厚度和高度。下面以其中几段为例谈谈个人的教学设想。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却也象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解读的点:
1.第一句,落笔不凡,简洁入题,不兜兜绕绕,醒目且引发思考。道出了对东京深深的失望之情,“无非”,不过如此,也就那样。言外之意,希望之大,失望之深;乘兴而来,败兴而去。
2.对东京的失望源于什么?
失望不在于东京本身,反而这里景致很美:轻云般的烂漫樱花,那是这个地方,这个季节,最具特色的标志,很美!
失望在于人,在于清国留学生,在于那些一同东渡,来异国他乡求知的同胞。
3、为什么对清国留学生很失望?他们做了什么?
他们赏樱花,学跳舞。
注意:成群结队,说明数量多;速成班,说明课程紧。这充分表明清政府指望他们救亡图存的迫切。可他们却不务正业,不学无术,玩得忘乎所以,舞得不亦乐乎。地板震天,烟雾缭绕,经常如是。(不能忽略一个“常”字)
而鲁迅呢?有几本书买,偶尔才去留学生会馆转一转,他的情趣在于书,而非舞,绝非他们的同类,羞于他们为伍。或许在留学生的眼里,鲁迅才是个异类。(不能忽略“值得”一词)
4、如何刻画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a.抓住他们标志性的特质:(让学生填)
你的头发长长
你的辫子亮亮
你的脖子 (扭扭、晃晃)
你的帽子 (高高、晃晃)
b.调动哪些文学手段来刻画他们的?体会语言风格。
修辞:比喻、夸张、反语
帽子像富士山(注意“耸”和“大”,形似)
辫子像镜子(注意动词“盘”,形神兼备)
实在标致极了(注意朗读,“实在”虚化,“标致”重读,“极了”升调)
精通时事:闲极无聊,传播小道消息,情报站长。
作者极尽讽刺手段,看似轻松的调侃,实则辛辣的嘲讽。
c.你用哪些词来形容清国留学生?
不务正业,不学无术,不伦不类,徒有其表,醉生梦死……
d.作者流露出怎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厌恶——担忧
【大概是物以稀为贵吧。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的,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饭食也不坏。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注意细节:
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注意画面感,解读:精心包装,摇身一变,身价倍增。可以举个例子,比如凤梨)
注意用词:
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
(竟、居然,出乎意料,喜出望外;插嘴、睡安稳,拟人化,气死蚊子,苦中作乐)
注意情绪:
物以稀为贵
(降格为物,因希有而优待,敏感且辛酸)
这样的段落还有很多,细细品来,别有味道,这里就不一一列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