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你写川师北门外的菱窠路吧,修了几年的劼人公园终于修好了去看看怎么样,咱们还可以去东门市井吃好吃的、喝喝茶,再去李劼人的菱窠故居逛一逛”。在川师读了四年中文系的好友一句话,菱窠(kē)路就成为了我来编辑部的第一篇街巷。菱窠路位于锦江区狮子山街道,在川师北门以外与劼人路交叉,西北起至菱安路,东南起于锦绣大道,支路有菱窠西路和菱窠东路,由于是在原来通向四川师范大学老路的基础上改建的,所以也被称为“老川师路”。出了狮子山地铁口就是菱窠路与劼人路交汇的十字路口,好友手往东南边一指,那是她最熟悉的四川师范大学北门口,一出校园就有好多美食和流动小店,三三两两的大学生从东南边走来,看着青春靓丽的大学生不禁感叹原来我们已经毕业了。顺着人流在十字路口处往东北走一点,就到菱窠路中段,旁边“劼人公园”几个大字显眼瞩目,公园里的树木草地已换上金黄的装扮。像极了上海老电车的锦江观光车从路段驶过,车身上绘制着独具成都特色的熊猫涂鸦,周围的居民和年轻的大学生一起融入热闹的街景,公园的空气里弥漫着鼠尾草沁人的芬芳。
这里既承载着历史名人李劼人的文化底蕴,又注入了现代市井的新生活力,感觉像是一个青年不经意走进了老宅,院中正有一位慢煮烹茶的老人,漫溢的茶香让人驻足停留,烟火缭绕间他将过去的事娓娓道来。菱窠(kē)是成都著名文学家、实业家李劼(jié)人先生的故居,位于菱窠西路70号,菱窠路自然也就是因菱窠而命名的。菱窠是李劼人先生在1939年为躲避日本侵略者的轰炸而在沙河铺修的住房,以其侧的菱角堰而命名。李劼人在这里任过成都大学、四川大学教授,做过报社总编,办过实业,生活了二十四年直至离世,一生留下了六百万字的文学著作。《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三部曲,与巴金的《家》《春》《秋》和茅盾的《子夜》一样,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李劼人也被认为是最被低估的大家。走进菱窠,入门就是一条石砖小径通往各处,艳丽小花夹道相迎,馥郁芬芳。直走便见劼人先生汉白玉雕像,亭亭如盖的高树成为庭院遮阳的大伞,白墙红柱的二层小楼居于中间,这是李劼人先生生前作厢房用的屋子,如今已改为办公室,门上悬额云:浓春阁。浓春阁两边各有一排平房,干净素雅的西侧平房陈列着先生许多的书画作品,西北角一间不起眼的小屋则是当年的厨房;东侧庭院是劼人先生生平事迹展览室,庭院中溪水潺潺、锦鲤游动,屋主生前栽种的果树花木多株留存,曲径通幽,引得参观者在此驻足流连。阳光顺着竹叶投下斑驳的光影,素壁斜晖,微风拂过竹影摇,从劼人生平事迹馆出来一见此景,颇能体会到一些“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阔然。西南侧还有水井和小亭,除了布局,菱窠早已不同。北面后墙以外,原是一片缓缓升高的浅坡,从未修过现在这样的池塘,即使李劼人改建过两次,也只是几间简陋房屋。但这也许才是李劼人想要的,在他的人生后期,菱窠虽然为他提供了一个宁静的写作环境,但激越的时代却无法给出一个宁静的心境,他同中国所有的作家一样,面临着急湍之下大时代的个人选择,从成都到世界,又从世界到成都。菱,是一种生在池沼中、根扎在泥土里的草本植物;窠,即鸟虫的巢,所谓菱窠,即以菱这种水生植物搭建巢穴的意思,可见李劼人先生的质朴与宁静。如今的菱窠人来人往,周六,在菱窠里面教孩子画线描的老师跑来跑去四处指点,故居的各个角落都坐着他的学生,孩子们对着庭院的各个角度将菱窠的今时今貌复刻;家长和孩子带着鱼食坐在池塘旁边,围聚的锦鲤五颜六色,争先恐后好不热闹,让人想当下对着许个诚挚的心愿;参观的游客脚步轻缓,不能拍摄,便用眼和心去细细体味着李劼人从前的生活意境。“经实”“龙门阵”“冲壳子”“伸抖”“背时”......这些我们四川方言里常用的词汇正儿八经地用文字出现在面前时,我还没完全反应过来,而这,就是劼人公园的一趣。劼人公园是为纪念李劼人所建,建成于2021年,2022年2月正式全部开放,总设计师就是李劼人先生的曾外孙女李书雯,她的设计中融入了很多劼人文化。公园位于劼人路与菱窠路中段的十字交叉口东北边,与东门市井和李劼人故居“菱窠”连接成片,形成由名人故居、风情街区和特色公园三大要素组成的劼人文化文旅产业集群。
有太阳的时候,劼人公园熙熙攘攘,柔和灿烂的晖光洒在每个人的肩上和头发上。一进入公园就能看到还未完全修建好的劼人墙。绕着外围的小路向深处走去,绿茵草地的草尖泛着金黄,像长了细碎的呆毛。
《死水微澜》中提取的四川方言立牌屹立在草地旁边,为了方便外地游客理解也有普通话解释,继续绕着走就能看到菱窠堰水井和劼人主题文化墙,都是为了纪念李劼人而建,除了文化的承载,公园里还有满足市民休闲运动的足球场,满足孩子玩耍的滑板玩沙区、儿童活动区等。“这个公园还多安逸的,带我们幺幺过来耍哈”,带着孙女的婆婆笑眯眯地对我们说,粉雕玉琢的小女孩手扶着长椅,冲我们笑起来露出四颗小米牙。遛狗的阿姨牵着她可爱的小狗,一点也不怕生的狗狗轻轻用头拱着我的手。“它就喜欢在公园头耍,喜欢在草坪头跑,刚刚莫得人就在足球场跑,好欢喜哦!”空气清爽,芦苇草前的池塘澄澈清亮,倒映出蓝天白云,微风吹过的水面泛起阵阵细碎的涟漪,如梦如幻,满公园的苍木葱茏都比不过这人间的欢声笑语。“今年72了,我是西安人,我儿子在这边我就过来了,摆摊也不图卖个啥,打发时间”,第二次到劼人公园时,被手工风车吸引的我和卖货爷爷聊了起来,五块钱一个的手工风车,在渐冷的寒风下依然转出明亮鲜艳的圆圈。爷爷推一辆老旧自行车驼货就来在这儿摆小摊,摊子上都是一些被童年回忆和时代所渐渐淘汰的“老东西”,陀螺、铁环、篦子、老式手电筒等等,看见我们兴致勃勃,爷爷就说要给我们表演打陀螺滚铁环,“我们小时候就玩这些个,现在也和小孩一样嘛就玩,玩着就不冷了”。一口北方口音的爷爷也有着北方人的热情似火,像个孩童似的玩耍完又向我们展示他的侧翻劈叉还有锻炼身体的一套拳法,直叫我们惊叹连连。
雾色氤氲,生命的繁华在此刻展现,我望着爷爷,在寒冬中只穿一件单马甲的他仿佛古诗词中“人生若得如云水,铁树开花遍界春”的随性洒脱之士。逛够了开阔清新的公园,便提步走进青灰色民国风建筑的东门市井。这里被无数媒体称为重拾老成都记忆的起点,西门有宽窄巷子,南门有武侯祠,如今东门有“东门市井”,大概也能弥补东门人对老成都记忆的一部分缺失。东门市井以李劼人先生笔下老成都市井生活场景的二维文字,展卷为老成都市井文化的三维街区。
走进大门就能看到青灰色瓦墙民国风格公馆建筑群,化身一间间汇集川内特色美食的“美食屋”,双流肥肠粉、简阳羊肉汤、曹哥缠丝兔、大妙火锅......店肆林立,琳琅满目。有的老板卖力地大声吆喝,有的老板懒洋洋地躺在躺椅上晒太阳,舒服得眼睛都眯起来了,空气里的香味一阵阵翻腾又飘散,纷嚣扰攘,不得不停下来思考吃点啥了。从香气四溢的公馆建筑群美食窄街出来,阔然开朗,阳光透过淡淡的云雾落在青灰的屋檐上,方方正正的下沉市场上方是一长桥,桥上一座劼人亭,亭上对联题道:诗书乃我半生涯,孝悌为吾人根本。走去下沉市场前,还可以先顺着游廊在楼梯口前面的铺板小馆看一看,采耳、剃头、擦鞋,成都的老街巷文化保存在这里,静待不想遗忘或是想留住他们的人。黛瓦青砖墙之下,是极具特色的下沉市场。哈哈茶铺的客人围炉煮茶,赶上了今年成都冬日的一大热门休闲方式;旁边火锅店的客人铜锅涮肉,沸腾的锅气与茶铺的热气一较高下;哈哈曲艺社的川味评书、相声内容新颖,颇有意趣,在年轻人中也颇受欢迎,一开演就掌声不断;老伙记非遗特产馆从服装到吃食样样俱全,多种非遗文化浓缩于文创,从中亦可窥得一方成都文化风貌。
再往上走,就看到紧挨菱窠故居的菱窠茶舍。川西建筑穿斗结构开放式回廊,瓦屋顶下还挂着许多鸟笼样式的灯,竹圈椅木茶桌从回廊一直摆到外边的石板路,每一张桌子上都是白底蓝花的盖碗,店家拿着竹编工艺暖水瓶在人群中穿梭,时不时地为客人添上。
各色闲人聚拢在此,龙门阵是永远都摆不完的,高声交谈大声欢笑才是市井,口渴了就抿一口热茶,咂咂嘴,润口之后继续加入到鼎沸的人声中。穿过回廊热气更甚,老虎灶上排列整齐的煮开水的铜壶,水声咕噜,热气噗噗,烘得旁边架子上那些以破旧茶碗为花盆的多肉都更鲜嫩饱满了。茶舍老板娘是很热情健谈的人,开年就是菱窠茶舍开业的第四年了,她说菱窠茶舍虽然比不得那些百年传承沉淀下来的老茶铺子,但想要延续传承老成都风俗文化的心都是一样的,来喝茶的除了老人,年轻人也不少,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认同和尝试,她倍感欣慰。茶中妙处极多,不同的茶有着不同的功效,若闲时有空坐下来她一定细细跟我论道这成都的饮茶文化。我看着回廊的饮茶人,觉出了点“慢品人间烟火色,闲观万事岁月长”的味道来。
“历劫易翻沧海水,浓春难谢碧桃花”,菱窠的廊柱上悬挂着这副对联,如今桃花仍在,故人已去,但是李劼人书本中的老成都场景依然在如今留存复刻,随着历史的观赏或一饮一食的品味被一波又一波的新人所观所记。
第一次去菱窠路的时候是艳阳高照的周六,成都人那可是见不得太阳的,一见太阳就热闹了。菱窠故居中的锦鲤跃然池面,逗得廊上的孩子哈哈大笑;劼人公园的小提琴演奏家拉着动人的交响曲,每个长椅都座无虚席,大人们带着孩子带着宠物,音乐声与嬉笑怒骂声融入于明媚阳光;人声鼎沸,茶香四溢,大家晒着太阳围坐在一起,龙门阵摆得热火朝天,一杯一杯的老三花从竹编工艺开水壶中冲出悠然茗香,让人直想坐下去来杯茶喝,也试试这成都烟火气生活的一大闲乐。
再去已是降温后的成都冬天,寒风呼啸间菱窠路也沉寂下来,阴沉下来的冬日使我们探寻的步伐也变得更慢,李劼人先生笔下的老成都风貌以及菱窠茶舍滚烫茶水的袅袅热气也在这时才能更静下来体味。
菱窠故居仿佛也被毛毛的粉扑扑上了一层,白雾朦胧间依然有新的人驻足回味过往;公园里的小狗穿着主人亲手织的毛线衣,兴高采烈地在开放的足球场肆意狂奔;卖货的爷爷依然卖着五块钱一个的手工风车,风车随着冬风呼呼地转动着;菱窠茶舍的铜壶还是排成两排噗噗地冒着腾腾热气,茶馆的客人喝着老三花烤着小火炉,烟火之下都是人间香气。历史与市井、文化与生活,菱窠路尽揽百年光景,老者忆往昔,新人探过往,成都的生活缩影不外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