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去青莲上街是在三年前,因为走错路绕了进去。那时正值仲夏,路灯透过树荫恍恍惚惚照在地上,月亮挂在头顶,高高的、亮亮的。跟着月亮走,错过了几家静悄悄的店,却拾得了和青莲上街的第一次相见。
后来青莲上街成了我工作路上的必经之地,和这条街渐渐变得亲密,它让溜走的年岁变得清晰,让日子变得纯粹。
出东门大桥地铁站,骑车跨越东门大桥,通过天仙桥南路,右转进入镗钯街,在镗钯街与青莲上街交接的路口,一条直直的、隐蔽的、被大树遮盖的街道映入眼帘。这条不足800米的街道,被葱郁的大树盖成了一条“隧道“,远处是街道尽头的光。
这条“隧道”不新不旧,看不出浮躁,像以前的日子,不紧不慢。
01.
“90年代时候,这儿是成都最闹热的小食品批发一条街”
“小gai根儿变成大gai根儿,以前都是瓦片房,现在全都变成高楼大厦了。"
——豆汤饭嬢嬢
青莲上街拥有一个纯净又极具宗教色彩的名字,网上却流传着两个截然不同的故事。一是据说清代时街内有一座观音堂,庙内塑观音菩萨坐于青色莲台之上,便以青莲为名,另一种说法则是唐玄宗赐名。
安史之乱时,唐玄宗来蜀避难,听闻蜀中城东醉巷子里有一家叫富春坊的酒铺,卖的酒甚好,于是几番周折找到那家店。酒过三巡,听闻李白进京前常来这家店,一时兴起,便赐名青莲街。
青莲上街原位于老成都城区东南角,城市改造后还能看到一小部分清代城墙的残迹。东门老城墙建于唐朝以前,在明清时期得以重建,至今街道右侧还立着流沙河先生撰书的东门城墙遗址碑记。
“90年代时候,这儿是成都最闹热的小食品批发一条街。”
——豆汤饭叔叔
与三元正街、三元巷相连,改革开放初期的青莲上下街是成都市内最著名的小食品批发一条街,热闹非凡,街道上停着外地牌照的小汽车是当年的街景常态。
凭着青莲上街的“批发街属性”,不禁在脑子里重建她往年的模样。
一座座并排的矮瓦房用木头支撑着身体,在窄窄的黄泥路边伫立多年,走到巷外大马路上便能看见连着长长电线在马路中间缓慢行驶的有轨电车。直到每家每户打开门做起了生意,摊子支到了门外,人坐在了路边,青莲上街就在商人的嘴巴与汽车门的一张一合中生动热闹起来。
02.
青莲上街的“热闹计划”:这头喝酒,那头吃饭,街头吹壳子
“那时候我们都喜欢坐在gai边上吹壳子,没想到现在年轻人还是喜欢坐在gai边耍。”
——豆汤饭叔叔
骑着自行车穿过镗钯街与青莲上街相交处的斑马线,在路口稍停一下,静静欣赏这条不足800米的笔直街道,看人们的生活与心情如何在两旁的树荫下“生长”。
在青莲上街可以享受绝对的酒精自由,从街头到街尾,甚至接壤的小巷子里都藏着酒吧,这些酒吧排布不算密集,但足够丰富。
青莲上街的随意感或许从批发街时期延续而来。两旁店铺有序排列,店铺老板们不约而同地将桌椅外摆,坐路边发呆、聊天、工作或学习,春天踢毽、夏天散步、秋天跳绳、冬天烤火,吃喝玩乐都在这条街上发生,拥有一家店铺就好像拥有了整条街道。
饮乐士多的老板花花是一位纹着大花臂、可爱的短发姑娘,街道改造后被Lullaby Bar主理人介绍来青莲上街做起了精酿啤酒生意。那时的饮乐士多叫Liquor Shop,店里没有座位,给酒鬼们制造了一处“beers only”的社交场所。
现在的饮乐士多拥有紧凑温馨的座位和足够“散漫”的外摆,当外摆座位不足时,大家便不拘小节地坐在台阶上,啤酒和随意的人们留住了专属于街道的自由。
经花花介绍,隔壁川食屋和下街的喜乐食堂也在青莲上街生了根,花花说:“如果能和朋友一起让这条街闹热起来岂不是很开心的事情。”久而久之,青莲上街变成了在那头吃饭,这头喝酒的便利街区。
“很多朋友在这一片工作,大家离得很近,有时候下了班一个人过来坐着,不用刻意约朋友,坐上一会儿一个人的桌子就变成了好几个人的桌子,来这条街已经成了一种生活习惯。”
——饮乐士多 顾客
成都网红店前辈——無早也加入了青莲上街的“热闹计划”,主理人将甜品店开在川食屋旁,文创店开在对面小区楼下,街道两旁的人烟就这样穿梭在马路中。甜品店门口的复古壁灯可以当成無早的标识,台阶上小巧的桌凳便是供顾客回归街道。
在青莲上街值得精心挑选一款啤酒或蛋糕,面对街道、行人坐下,用眼睛留意街上出其不意的片段。待到下班高峰期,堵车的人用疲惫眼光打招呼,路边的人拿着酒和他们干杯。
当酒精促使神经兴奋到跳脱出维度,街上的一切会变得更加可爱。
被调来青莲上街收停车费的叔叔和他的“设备”看起来像一座蘑菇堡;常年摆在路口的鲜花摊打着灯光彷佛从月球来;还有一位常在街上遛弯的时尚“背带裤老人”,一头白发,颜色从不重复的帆布包上永远挎着红色的长柄雨伞,像一位可爱忍者。
03.
没有了理发店门口挂着的擦头巾
总觉得街上少了些颜色
从黄泥路变成宽阔双车道,又因街道改造变成单行道,人来车去,见证了青莲上街古早的生活模样。
青莲上街的店铺排布在居民楼的底层,街道两旁伫立着密集的房屋,居住在这条街上的人们,上楼是生活,下楼过着生活。
沿着青莲上街再往前走一点,会看见一间门口堆叠着工具和材料的门窗定制铺,长时间蹲着工作的叔叔便是这家店的老板,闲暇时候老板娘会在屋里看电视或在门外为两人准备三餐。
门窗店老两口11年前从湖南来到成都,将店开在了青莲上街。这间铺子是他们在成都唯一的家,店被隔断成上下两层,他们在楼上睡觉,楼下工作。
在这条街上经常会看到充满年代感的水果摊、菜肉摊挨着时髦的酒吧,还有风格迥异的餐厅穿插着天花板都吊着商品的五金店和需要手写点菜的大排档。人们在新旧间穿梭,把崭新的当下铺在树荫下讲述。
“这条街给我一种关于家的幸福感,不是什么都必须拥有,但是想要的恰恰在身边。”
——买咖啡的肆歌
饮乐士多旁边的游记豆汤饭是这条街的元老,店铺不大,却在居民楼下存活了20余年,店门口摆放着有些年岁的折叠式餐桌和褪色的椅子,里里外外还保留着上世纪的市井感。
经营这家店的老两口1998年从简阳来到成都,因创业辗转外地多次后依然选择回到青莲上街,守着这间铺子数着柴米油盐。阿姨说:“有感情了得嘛,二环、三环的铺子都看了,还是觉得这儿安逸,像家一样”。
如今老两口迎来了小孙女,主要任务便从做生意变成了推着孙女在店门口散步,闲暇时候还会做些零嘴和邻居们分着吃。
叔叔有一辆旧得嘎吱作响的凤凰牌自行车,铺子打烊后便载着阿姨回家去,一早一晚,日子就这样在街上慢悠悠地度过。
豆汤饭旁边曾有一间门上贴着红色大字的老式理发店,店主一家人的生活和生意都在这间铺子里。在青莲上街这三年里,经营价格始终是10元一剪,老板两口子手艺不算精湛,但常有时髦的年轻人光顾。
理发店嬢嬢爱在街上锻炼,沿着街道从这头小跑到另一头;叔叔则喜欢将他心爱的“古董板凳“搬到路边坐着晒太阳,晒得眼睛眯成一条缝时索性就睡上一觉。
叔叔还喜欢看稀奇,风吹草动他第一个探头观望,看完还不忘跟邻着的大家伙儿“汇报”情况,多多少少加点自己的虚构内容,让人听得津津有味。
两口子待人很和善,常常将自己蒸的大包子和从老家带来的特产“塞”给邻居们。你看,人人在这条街上都可以像在儿时居民大院里一样自在。
“前面太古里就像是我的客厅,见客户或外地朋友才去,而青莲上街则像我的卧室,是我只会带亲近的人来的地方。”
——路边小酌的石头
青莲上街的生活无疑是接地气的,街上的一砖一瓦都是对历史的回望与延续,时髦店铺旁接壤老门面,翻新的沥青路上载过跨时代的步子,台阶上下左右都留存着独有的韵味。
曾与青莲上街朝夕相处的半年间,我与它亲密如姐妹,那时的亲密与熟悉是由遇到的人所给予,如今再次因采编回到街上,我抱着对它的喜爱与不舍聆听它的往事。离开青莲上街时我们路过一所老小区,小区外围的老水泥墙长出了艳红的鲜花,而围墙那一头的大厦玻璃上,倒映着它的靡靡烟火。
青莲上街的每一个人都属于街道和自由,我们不需要刻意的时尚装扮或显著标签,只需要跟着感觉找一处座位坐下,用咖啡或啤酒适当“浪费”时间,当你猛然发觉时间在发呆或闲聊中溜走时,青莲上街便完成了它存在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