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2024传媒年会在山东青岛隆重开幕。本届年会以“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为主题,来自业界和学界的200多位嘉宾齐聚一堂,思想碰撞、智慧交融,为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建言献策。
本次活动是在中宣部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中国报业协会指导下,由大众报业集团、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传媒杂志社主办,半岛都市报社、中共青岛市即墨区委宣传部承办。
开幕式上,青岛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升勤出席并致欢迎辞,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原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中国报业协会理事长、人民日报社原副社长张建星,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会长、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张首映,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司副司长刘晓东出席并致辞。致辞环节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副院长(正局级)崔海教主持。
刘升勤在欢迎辞中,首先向长期以来关心青岛、支持青岛、宣传青岛的各位领导、嘉宾和媒体朋友们表示了衷心感谢。刘升勤表示,此次年会紧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重大任务,共话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良策,共谋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举措,可以说恰逢其时。希望大家在会议期间能够碰撞思想、交流互鉴、凝聚共识,为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探索有效路径。同时,也真诚邀请大家多报道青岛、多宣传青岛,共同携手让正能量澎湃大流量,让好声音成为最强音。
柳斌杰在致辞中从国家政策和行业发展的角度对传媒行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和期望。他指出,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是全方位全链条的深化改革,传媒行业要在新时代背景下,聚焦媒体深度融合,用互联网思维配置传播力量和新闻资源,着力推动技术创新和改革,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张建星表示,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推动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革,给我国主流媒体带来了新的重大挑战。报业在新时代的发展中,要在不断创新的同时坚守初心。主流媒体应强化政治引领,提升队伍忠诚度和专业水平,坚守“内容为王”原则,推动行业系统性变革。
张首映表示,2024年融媒体事业特别是智能媒体的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也面临极大考验。我们只有充分利用好有关传媒的人工智能高新技术,充分吸引和大力培养人工智能优秀人才,才能向全世界展现中华民族新时代的文化风采和传媒特色,使我们的智能媒体走向世界、引领世界。
刘晓东表示,国家广电总局坚持“二三四”工作定位,全面系统推进广电视听领域深化变革焕发新气象、展现新作为。广电总局愿与各位同仁携手并进,共同探索好、解答好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更深刻的时代问题,不断发展壮大信息化条件下主流思想文化的影响力版图,为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作出更大贡献。
作为年会发起和主办单位,今年恰逢《传媒》杂志创刊25周年。受组委会之邀,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原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传媒》杂志顾问李东东就本届年会和《传媒》创刊25周年发表了热情洋溢的寄语,希望继续发扬党的新闻工作优良传统,更好地推进和发展新时期新闻传播事业,为建设文化强国做出积极贡献。
为了表彰在传媒研究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开幕式上还举行了《传媒》杂志2023年度优秀论文奖颁奖仪式。其中,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院长汪文斌《“思想+艺术+技术” 深化重大主题报道融合创新——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全媒体传播矩阵为例》等30篇作品入选。
“专题报告”环节由传媒杂志社社长兼主编、传媒年会秘书长杨驰原主持,4位来自行业一线的领军人物和专家学者分别做报告。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祝燕南现场发布了《中国广播电视全媒体发展报告(2024)》。报告显示,广电视听形成了线上线下融合、大屏小屏联动、长短视频互补、艺术技术并重的宣传格局,行业发展步入“品质飞跃”和“结构优化”双重驱动期。
从聚焦时代切片到关注发展轴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文创研究院副院长、《传媒蓝皮书》主编崔保国,以《激荡的20年——新质生产力与传媒发展的新思考》为题,围绕如何理解传媒业的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到底在传媒业发展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两个核心问题,通过对20多年来传媒发展的思考,结合详实的数据,分析了中国传媒发展的成就与生态之变。
评价体系对媒体行业改革发展的效力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光明日报原副总编陆先高在《构建新的评价体系,引领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中指出,传播数据的真实性、科学性是进行定量评价的基础,增加自建平台传播数字权重是强化媒体属性和定位、更好服务核心读者的保障,增加转载量的权重能充分发挥同行评议的作用,技术统计更具开放性和动态性能提升评价的专业性、公正性。
作为主流媒体传播矩阵的重要成员,行业媒体又该如何加快推进系统性变革?中国行业报协会会长张超文围绕《强化认识、重点突破,加快推进行业媒体系统性变革》,从强化责任意识勇做改革“先锋队”,坚持系统思维制定科学“规划图”,实现重点突破抓实改革“着力点”三个维度,阐述了行业媒体系统性变革的策略与方向。
1日下午,“主题演讲”环节由中国记协新媒体专业委员会专家组组长,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曾祥敏主持,来自传媒学界、业界的多位嘉宾结合自身发展实践和研究成果发表了演讲。
新华网副总裁刘加文带来《拓展社交媒体新叙事 开辟国际传播新航路》的主题演讲。他表示,目前新华网海媒账号矩阵总粉丝量已接近9000万,这主要得益于四个方面:一是要巧用正能量内容,潜移默化影响海外受众;二是要主动设置议题,展现中国经济发展故事;三是要“以柔克刚”回击,讲好中国民族团结故事;四是要“借嘴说话”,对外传递友华声音。
人民网人民视频总编辑申宁带来了《拥抱人工智能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主题演讲。人民网提出了指导人工智能发展的“五有”价值框架,即在伦理价值上有德,情绪价值上有趣,文化价值上有品,社会价值上有序,技术价值上有用。
《新闻与传播研究》执行主编朱鸿军就两位嘉宾的演讲进行了点评,他指出,新华网运用多元的社媒账号,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展开国际传播。人民网针对媒体系统性变革方面的举措,遵循了智能传播时代主流媒体融合的本质。
澎湃新闻总裁、总编辑刘永钢做了《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思考与探索》的主题演讲。他认为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要以评价体系为度量衡和指挥棒,推动主流媒体强化舆论引导和价值引领;以生成式AI为技术牵引,推动主流媒体重构技术底座、重建组织流程、重塑内容产品。
湖南日报社党组成员、副总编辑颜斌分享了《地方媒体如何提高国际传播的效能》的主题演讲,在他看来与央媒相比,地方媒体国际传播存在短板,但是也可以突围——要聚焦“大事件”,讲好“三种话”,借力“朋友圈”。
“两位嘉宾分享的媒体融合和国际传播是当下的热点。”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互联网平台企业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郭全中进行了专家点评。他认为,澎湃新闻经过十年的探索,成为媒体融合的标杆,不仅形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这样的新质生产力,还匹配了相应的新质生产关系,即流程和管理体系的改变。媒体转型首先需要观念的转变,这一点澎湃做到了。而湖南日报的国际传播值得地方媒体借鉴,一方面通过讲好“三种话”可以达到共情,触发传播价值,另一方面很好地发挥了地方优势。
北京广播电视台党组成员、副台长彭司海以《广电媒体价值引领与融合创新的北京实践》为主题,从导向为魂、内容为王、创新为要三大方面话广电融合发展之道。
广西广播电视台副台长郑华雯发表了题为《地方媒体提升新媒体平台传播力影响力路径探索》的演讲。她以节目《新民歌大会》为例,介绍了广西台如何通过“小步快走”的方式,走出了自己的路。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作点评,他表示,我们迎来了媒体融合、文旅融合和跨界融合的“三个融合”的时代。从两位嘉宾的演讲中,可以看到电视、网络端、热搜和朋友圈、短视频四端联动构成的媒介综合体的链条作用。
中国记协新媒体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宋建武发表了题为《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主题演讲,从何谓社会信息生产交互领域的新质生产力、主流媒体的系统性变革的意义以及如何推动主流媒体的系统性变革等方面,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重要意义。
黄楚新预判,未来的新媒体发展将走向十大趋势,即媒体平台化成为转型发展的重要趋势;文旅行业和情感消费成数字经济增长主要方面;短视频内容更加垂直细分;媒介化进程不断加深;社交平台持续赋能内容出海;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更完善;媒体融合激发产业活力拓展合作方向;网络空间治理工作继续加强;人工智能持续发挥深度协作优势;媒体过度娱乐化问题亟待解决。
《新闻界》总编辑段吉平对宋建武和黄楚新的演讲给予充分的肯定。她指出,两位专家的演讲不仅解答了当前媒体发展中面临的困惑,也为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建议。
“圆桌论坛”环节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主持,中国日报网副总编辑李欣、光明网副总经理宋乐永、浙江日报潮新闻编委余家锋、封面新闻副总编辑余行、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编委、纵览传媒负责人张文君共同就“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难点与路径”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传媒年会”已成功举办了17届,成为传媒行业卓具影响的年度盛会。本届年会为期两天,除开幕式、专题报告、主题演讲、圆桌论坛外,还有两场平行主题论坛和“全国百家媒体青岛行”采访活动,共同分享媒体人发展思考和收获,探讨深化改革、推动新型主流媒体建设的路径和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