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末问世的大语言模型ChatGPT迅速走红,标志着通用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掀起了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以下简称AIGC)的热潮。2024年初Sora的横空出世,更是昭示着人工智能在视频生成领域的重大突破。作为一种通用的基础性技术,AIGC已全面渗透至生产方式、产业结构、社会形态以及思想体系。文生文、文生图、文生视频等模型的迅速迭代对传媒艺术行业如影视制作、数字媒体、广告与营销等都带来了巨大冲击。在这一冲击下,高校传媒艺术教育如何迅速而有效地回应这一变革,调整教学策略与方向,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行业冲击:AIGC对传媒艺术行业的重塑
生成式人工智能正以其独特的优势重塑传媒艺术行业的生态格局。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数字内容追求新颖、迅速和差异化,AIGC凭借其高效生成多样化、个性化内容的能力,成为引领传媒领域内容生产创新的“新质生产力”。
1.革新传统工作流程,实现降本提质增效。技术引导下的生产工具变革,使传媒行业的内容生产达成降低成本、提升效率与质量的三重目标,重塑了原有的工作流程。以央视网为例,作为国内新闻网站的领头羊,早在2019年便成立了人工智能编辑部,并基于AI技术,实现了从新闻采集、编辑、发布、审核到传播的全流程自动化。从文案的构思与生成,到图片与视频的拍摄制作,再到最终的规模化生产与传播,AIGC在传媒艺术领域的应用并非仅仅充当一个“插件”来实现某个环节的降本提效,而是打破效率桎梏,改变了原本线性的工作流程,使从业者能够摆脱繁重的数据处理与重复性生产的束缚,将更多的精力聚焦于富有创新性和深度的内容创作上,从而提升创作质量和效率,进而提升企业资金利用率。斯坦福大学发布的《2024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调研指出,AI辅助下,42%的受访企业经营成本降低,59%的受访企业收入增加,与2022年的平均水平相比,成本降低的受访企业的比例增加10%。
2.专业能力多维拓展,孕育高阶复合人才。AIGC驱动下,专业技术的门槛逐渐降低,为从业人员提供了更多拓展自身专业维度的机会。凭借便捷的AI工具,从业者能够更轻松地涉足并尝试以往不擅长的特定领域,有助于其更好地应对数字化时代的工作需求。例如,对于视频剪辑和特效制作等技能掌握较少的编辑从业者而言,借助人工智能能够逐步熟稔这些技能,实现自编自导的多元化创作。同时,技术引导的变革也促使传媒艺术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转变,仅仅掌握单一的传媒专业知识已经难以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进而催生复合型人才需求。复合型人才不仅需要精通传媒艺术领域的核心理论和实践技能,如新闻采编、影视制作、广告策划等,还需要具备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能力,如掌握模型训练、大数据分析等技能。更为全面的专业要求,为行业内部人才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助推。
3.激发新兴产业活力,催生多元就业岗位。AIGC的普及激发了诸如智能内容创作、数字营销、内容管理等传媒相关的新兴产业,为具备相关技能的人才创造了新机会、新岗位。以盒马鲜生的品牌营销团队为例,其采用低秩自适应(Low-Rank Adaptation,LoRA)的模型优化方式训练盒马IP、盒马家族、盒马超级符号等各类常用广告素材的模型,极大减少了因IP形象等创作素材在形态、服装、动作等方面的差异而带来的反复建模、渲染等繁琐工作;同时,自主研发AI产品和工具,降低工作人员的使用门槛,缩减了用人成本。钉钉联合国际知名咨询机构IDC发布的《2024AIGC应用层十大趋势白皮书》调研显示,目前已有60%的企业使用公开版本的大模型,预计在未来两年内,该比例将下降至17%,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针对自身业务需求搭建专属模型。此外,88%的企业选择通过内部团队来开发相关的AI应用,企业对技术的掌控和应用能力持续提升。可见,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发部分基础岗位变革和流失的同时,对技术化人才需求激增,具备“AIGC+”跨界应用能力的人才将成为行业的新宠。
二、机遇与挑战并存:AIGC引领下高校传媒艺术教育的双重境遇
从历史维度看,技术的发展总是推动着产业形态的演变。从两次工业革命到信息化、智能化时代,每一个技术革新的周期都孕育着新的危与机。AIGC以其强大的生成能力颠覆内容生产方式的同时,也为现阶段的高校传媒艺术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1.AIGC为高校传媒艺术教育带来新契机。传媒艺术教育涵盖传播学、新闻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知识。在新文科的推动下,高校传媒艺术教育正逐步向跨学科、综合性方向发展,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AIGC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
第一,多元工具丰富教学手段。AIGC工具可贯穿传媒艺术教育的教、学、评各个环节,优化教育过程机制。课前,协助教师高效整合前沿教学资源、行业新动态,创新教学设计;课中,构建智能问答系统响应学生疑问,利用虚拟场景模拟技术强化学生参与,增强教学互动性;课后,搭建智能优化评价体系,为学生量身定做成长档案,精确分析学生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为教师提供详尽反馈。
第二,跨界融合拓宽学科视野。科技的发展促使高校传媒教育进一步突破学科边界,通过与其他领域的交叉融合,引入数据科学、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和理论知识,使得学生能够与不同领域的专家进行交流学习,从而拓宽学科视野,增强跨学科的知识储备。通过跨学科知识培养,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深入理解传媒艺术的本质和行业需求,为未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技术革新带来创作便利。传媒教育注重实践能力,无论是影视创作、新闻报道还是广告营销都需要精通相关的软件技术。AIGC为学生的自由创作提供了便利。智能创作辅助工具帮助学生快速生成图像、视频等多媒体内容;智能编辑工具则能够自动化处理大量素材,提高创作效率。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学生不再需要过分拘泥于单一技术或软件的学习,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创意本身和工具的综合运用,进而提升媒介素养。
2.AIGC背景下高校传媒艺术教育面临新挑战。人工智能出色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内容输出能力,为传媒艺术领域师生带来了工作、学习、创作上的便利,同时也对教师和学生的身份认同和综合能力提出更为严苛的要求。
第一,技术迭代迅速,对教师的能力角色提出新要求。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许多教师在新技术、新工具、新软件的准备与应用上显得力不从心,技术素养难以与行业发展保持同步。此外,AIGC的广泛运用正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其中教师不再是专业知识的唯一传递者。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愈发多样轻松,教师作为知识唯一权威的地位受到挑战,易引发教师对于自身职业身份和角色的认同危机。
第二,行业壁垒弱化,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出新要求。随着AIGC的深入普及,行业壁垒正逐渐弱化,传统的专业技术门槛降低,非专业人士不再受限于复杂的技能和专业的设备,C端用户只需简单操作就能在短时间内创作出高质量作品。这一改变推动了内容创作的多元化和个性化,也要求从业者特别是学生快速适应变化,提升创新能力和跨界融合思维,培养个人核心竞争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行业环境。
第三,学生熟练使用AIGC,易造成内容同质化、过度依赖的问题。AIGC在显著提高学生的创作效率和作品质量的同时,也带来了潜在的隐忧。学生过度使用容易出现作品同质化、缺乏竞争力的现象,进而忽视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艺术鉴别力削弱。此外,过度依赖技术可能导致学生陷入一种技术驱动的舒适区,忽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对基础理论与技能的重视程度趋向弱化。
三、革新之路:AIGC背景下高校传媒艺术教育的变革路径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传媒艺术教育应紧跟行业发展节奏,将培育学生的跨学科综合素养与实践操作能力置于首要地位,更新教育理念,锚定教育目标,并持续精进教学方式,从而灵活应对其对行业带来的深刻变革。
1.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因时制宜更新课程师资。相关院校应重视人工智能的发展与普及,紧跟行业发展趋势与政策导向,基于院校自身优势,全力构筑AIGC传媒艺术教育生态系统。
首先,强化相关课程研发。可引入人工智能相关通识课程和选修课程,如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理论课程和特定技术课程,并定期对教材课件进行更新和补充。在传统课程中融入AI元素,如在媒体制作课程中,引导学生利用相关技术来辅助创作和后期处理。例如,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中心于2023—2024学年推出课程“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媒体中的应用”,指导学生学习大模型语言的相关理论以及如何应用并分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
其次,促进教师队伍的培训与交流。可为教师提供针对AIGC技术原理与实操的培训,配备必要的软硬件资源。同时,搭建教师交流平台,如行业交流会、学术研讨会、工作坊等,整合学术领域与产业领域的资源,促使教师更新知识。例如,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于2023年6月承办“AIGC应用大时代开启与设计学专业变革”高峰论坛,邀请百余位行业专家、传媒学者汇聚一堂,共同就AI与产业的融合、A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展开深入的探讨。
2.立足专业本位,培养“AIGC+X”的跨学科综合型人才。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黄心渊等研究认为:“在不断提升自己创意与审美能力的同时,加强对于数学及计算机领域的学习和了解,实现以制作人员为‘决策者’,人工智能为‘执行者’,两者协同完成艺术作品的创作。”一方面,以传媒专业知识为圆心、以人工智能技术能力为半径,培养跨学科综合型人才。鼓励教师打破学院壁垒,进行跨学院授课,汇聚各学院的教学资源与优势,联合设计并实施跨学科的综合课程。通过定期的教师互访、联合培训等活动,促进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思想碰撞与智慧共享。引导学生组成跨学科项目小组,根据自身专业背景,结合AIGC技术开展课题研究、项目合作。共同参加诸如由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主办的“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创新赛”等支持学生跨专业自由组队的相关竞赛,使学生在合作中锤炼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提升综合素质,以更好地适应未来新兴技术和创新趋势的挑战。
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和AIGC伦理素养。生成式人工智能以其低门槛、高效能的特点,迅速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这种便捷性也伴随着学生因过度依赖而在学习中忽视自主思考、在应用中忽视伦理规范等风险。在培养学生跨学科能力的同时,应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思辨意识和审美鉴赏能力,提升学生高阶的竞争力。制定监督机制,确保学生在使用AI时能够严格遵守伦理道德准则,尊重他人的隐私和知识产权。
3.构建 AIGC 校企合作,连通专业教育与职业社会需求。搭建连接专业教育、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桥梁,构建校企联动的合作平台,促进产学研创深度融合。企业往往最早适应技术革新,高校可通过与传媒领域、人工智能领域前沿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让学生通过项目合作、实习等方式直观地接触新兴技术、了解行业动态,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连通学术与产业。例如,中国传媒大学与英特尔联合成立基于新型AI芯片技术、生成式人工智能软件技术的产学研一体化平台——“英特尔人工智能生成艺术创作实践中心”,在AIGC相关软件和硬件技术方面展开合作,并使用自主训练的水墨风模型“墨池”完成了国内首部AIGC武侠动画短片《龙门》。该片获得包括2024第二十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制作作品奖在内的多项荣誉。
除推进产学研合作外,高校可积极推动企业进校园,邀请业内专业人士开展相关讲座论坛,与学生分享行业趋势、培训相关技能。例如,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紧跟行业前沿,依托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主办项目前沿主题论坛,先后邀请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同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传媒人才、行业专家做客“未央导师论坛”,举办“AIGC驱动的数字媒体艺术教育创新与实践”“AIGC时代已来:数字艺术设计创新及应用”“AIGC浪潮下的民族动画创制新思考”等系列讲座,向学生分享人工智能领域的尖端技术实践案例。通过面对面分享研讨,带领学生了解传媒领域AIGC动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使用AI工具。
作者米高峰系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真鸽系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温雅系西北大学艺术学院实验实践教学中心主任、副教授
编辑:陈琦
本文刊发于《传媒》2024年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