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认为,文化是一张意义之网。相应地,电视剧则是通过声画编织而成的“意义之网”。除了基本的叙事之外,电视剧还承担着传递思想观念、意识形态以及生活方式等重要任务,也就是电视剧的“文化传播”功能。
回望中国电视剧60余年的发展历程,不仅能够看出电视剧文化生态的不断重构,而且能看到其如何通过“文化传播”功能将社会现实、价值观念和文化认同融入其中,深刻影响着不同时代的观众思维、审美观念以及行为方式,并由此产生了显著的文化效应。从意识形态主导的初创期到精英文化探索中的复苏,再到大众文化的全面渗透,电视剧早已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着整个社会。特别是在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下,电视剧的创作、传播、观看方式经历了革命性变化,观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可以直接参与讨论、分享,甚至影响创作方向,形成前所未有的文化互动模式。因此,笔者将在追溯电视剧60多年历史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分析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传播效应演化特点,并结合受众、技术、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研究新时代电视剧文化传播效应演化的动因以及发展趋势,力求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新的动力和方向。
一、我国电视剧文化传播效应演化的历史脉络
20世纪50年代,电视剧这一新兴艺术形式在中国社会主义文艺方针的指导下应运而生。1958年6月,中国首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问世,成为中国电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时至今日,中国电视剧已跨越60余年的风雨兼程,其不仅见证了半个多世纪的社会变迁,而且在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中,不断从稚嫩走向成熟,成为我国文化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通过阶段性特征来回眸中国电视剧的发展概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电视剧从意识形态的工具性角色逐步转变为反映社会多元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文化影响力和传播效应也在不断加强。
1.初创阶段(1958年至“文革”前):意识形态主导下的文化传播。这一时期是中国电视剧从无到有的开创阶段,也是电视剧工作者艰苦艰难垦荒的创业时期。在此期间,曾诞生过众多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内容积极健康且具有一定艺术水准的电视剧。这些作品不仅为我国建设完整合理的文化生态环境提供了更加有效的工具和途径,同时在思想教育和意识形态宣传方面具有划时代意义。1958年,中国首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的推出,为同时期电视剧建立起一个意识形态传播的角色框架。这一时期的电视剧如《新的一代》《养猪姑娘》等,均围绕社会主义建设核心,主动承担起宣传新的时代主流意识的重要使命。纪实风格作品如《雷锋》《焦裕禄》则以其真实再现英雄事迹受到广泛赞誉,田汉称其为“文艺的轻骑兵”。虽然这一阶段电视剧数量与质量有诸多不足,但其对观众审美的影响和从业者专业素质的提升作用不容忽视。
2.复苏与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初期):精英式探索下的人文关怀。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电视剧,作为文化传播的核心力量之一,展现了深刻的社会反思和文化自觉。随着电视连续剧的兴起,电视剧不仅在数量上激增,题材也愈加丰富,从社会现实、历史人物到革命题材,各类作品在反映社会变革、展现时代脉动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的电视剧在文化传播效应上呈现出几个显著特点。其一,电视剧通过对普通人生活的描写,反映社会现实与百姓情感,打破了以往对小事的忽视,突出了“小事”背后的大社会背景。比如,《乔厂长上任记》等剧揭示了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困境,赋予了百姓生活深刻的社会内涵。这样的作品不仅促进了观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也在文化上开启了社会反思的风潮,成为大众意识觉醒的催化剂。其二,英雄与领袖题材作品展现了中国传统民本主义思想的回归。《敌营十八年》《周总理的一天》等剧作通过历史人物的某个瞬间,传递出伟人和英雄的品格与精神。这类作品不仅肩负着历史教育的任务,也通过塑造英雄形象,激发了观众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此外,改革与时代变革题材的作品如《赤橙黄绿青蓝紫》《新星》则展现了改革进程中的人文关怀和社会理想。这些剧作通过描绘改革的艰辛与前行,传递了砥砺奋进的时代精神,引导观众树立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积极态度。
3.丰富与成熟阶段(20世纪最后10年至新世纪初):从精神建构到大众文化转向。这一时期随着当代大众审美文化的兴盛,电视剧作为大众化艺术潮流的代表,逐渐取代电影、报纸、杂志,成为文艺领域的核心媒介。这一时期的文化传播效应主要体现为传媒生态的“翻转”,电视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空前增强,直接推动了大众文化认知的转型。1989年之后,在“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政策指引下,文艺创作进入高度融合的时期,电视作为主要传播媒介,在时代精神的传递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诸如《9·18大案纪实》等纪实电视剧不仅反映出强烈的集体主义和爱国情怀,而且还通过形式与内容的创新,强化了主流价值观在大众中的传播,进一步提升了电视剧的文化影响力。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电视剧还逐渐成为反映人民生活的一面“镜子”,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第一部大型长篇室内连续剧《渴望》横空出世,以“接地气”的视角展现了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该剧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港台剧垄断的局面,强化了本土电视剧的文化传播效应。在此之后,更多聚焦百姓生活的电视剧不断涌现,如《过把瘾》《儿女情长》等,直接影响着大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讨论。
4.多元与蜕变阶段(新世纪初至2012年):基于互联网语境的文化再生产。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的再生产理论认为,文化资本通过教育的符号暴力实现文化再生产。在传统媒体时代,这一过程主要通过家庭教育和社会制度来实现。这一时期,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大众文化的教育功能日益强化,电视剧作为文化资本的客观表现形式,其文化再生产能力也持续增强。首先,互联网为电视剧传播提供了推荐系统,这增强了观众在选择电视剧时的外部影响;其次,互联网传播推动了电视剧与其他文化产品的相互促进,增强了其传播效果。不同形式的内容,如小说改编的影视剧、综艺衍生的电影、电影延伸出的电视剧等相互联动,使传播更加广泛。这一时期,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电视产业也有了长足进步,电视剧发展迅猛,剧集数量大幅增长,电视剧类型发展多元、轰动性作品不断涌现。《大宅门》《大染坊》《乔家大院》《橘子红了》《闯关东》《血色湘西》《京华烟云》等人们耳熟能详的作品都是新世纪以来电视剧的典型代表。
5.弘扬主旋律、创造新辉煌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十八大后,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时期涌现出很多弘扬主旋律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剧目,《父母爱情》《山海情》《觉醒年代》《隐秘的角落》《狂飙》等一批精品佳作广受欢迎,形成了绝佳的文化传播效应。这一时期,在“台网并重,先网后台”战略指导下,大量网络剧,尤其是由网络小说改编的IP剧逐渐主导播放量,进一步丰富了电视剧的文化传播内容。视频平台运用人工智能算法,依据用户的兴趣个性化推送内容,而互动和交流也局限于相同文化趣味的用户群体,进一步加剧了文化区隔。评分系统则显著提升了用户筛选电视剧的效率,高评分作品常能引发对相似题材或演员的关注。数字技术引入电视剧生产传播还将观众对电视剧文化的再生产提升到了新的高度。观众不仅能参与评论、分享电视剧内容,还可通过社交媒体的裂变式传播提升电视剧文化议题的讨论度和影响力,进一步强化观众在文化再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二、提升新时代电视剧文化传播效应的现实动因
当今数字化迅猛发展,观众的媒介接触方式、文化消费需求、社会心理结构等都在发生转变,这为新时代电视剧传播效应的演化注入了新的动力。与此同时,社交媒体、短视频等新兴平台的兴起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电视剧文化的传播范围、影响着观众参与的深度和广度,进而影响电视剧文化传播效应的演化过程。
1.政策因素:引导与规范。对电视剧这种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新政,对电视剧的发展进行引导和规范,2010年3月26日,国家广电总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电视剧内容管理规定》;2022年2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了《“十四五”中国电视剧发展规划》,为电视剧、网络剧未来五年的内容创作创新与监管、完善市场体系、加强国际传播、改善行业风气等方面确定了方向;2022年6月和9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相继推出“网标”和“剧标”,预示着网台统一导向、统一标准,统一尺度的市场监管体系进一步完善,产业格局进入管理规范化、标准化的新阶段。
2.用户因素:细化与自主。与传统媒体观众相比,新时代用户的变化集中在“细分”和“自主”两个方面。一方面,互联网用户的媒体使用习惯和内容消费呈现出碎片化趋势,且用户群体不再是笼统的大众,而是基于个人兴趣、行为模式的细分群体。大数据和算法能够深入挖掘每个用户的“画像”,相比传统媒体对观众的宏观分析,互联网实现了个体化掌控。另一方面,互联网赋予用户更高的自主权,使其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还具备更大的信息掌控能力,并能通过弹幕等技术直接参与到电视剧文化生产和传播中,即“参与文化”。于是,在数字化时代,媒体与用户之间相互作用,使文化意义以及表征产品的生成机制产生颠覆性变革,而电视剧文化传播也呈现出全新面貌。例如,UGC模式使更多的用户可进入原本少数专业人士垄断的电视剧领域。在传播过程中,其也可借助弹幕、鬼畜视频等,直接参与电视剧文本的再创作和意义的生成,由此形成以用户为中心的文化传播生态。
3.技术因素:沉浸与互动。随着高清技术、沉浸技术、大数据、智能化技术的发展,以及国际环境、行业生态、产业形态、技术发展的复杂演变,中国电视剧进入新的历史节点。数字技术的发展使电视剧体验感更强。新技术优势性能的渗透,特别是VR、AR、MR等技术正在不断赋能电视剧创作形态,推动内容创新、业态创新、传播创新。虚拟、超高清等技术提升了电视剧的沉浸感,植入的仿真现实吸引观众沉浸其中。这种沉浸式体验打破了传统线性叙事的局限性,观众从被动的观看者转变为剧情的参与者,并能在虚拟空间与角色互动,甚至影响剧情走向。与此同时,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新时代的互动技术已不再局限于弹幕、评论等即时反馈,而是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支持下,出现了更多智能化的互动选项。例如,观众可以通过选择剧情走向、参与虚拟角色对话等方式,深度参与内容的生成过程,创造独特的个性化观剧体验,进而促使电视剧文化传播的过程更加多维化、个性化。
4.平台因素:连通与融合。随着互联网企业的强势渗透,影视产业逐步由传统的专业化公司主导,转变为由数字平台主导的生产和传播模式。平台化意味着资源、技术、资本和观众需求的高度整合和连通,打破影视产业各环节之间的壁垒,以此实现生产、流通和消费的无缝连接。首先,互联网平台通过技术手段将影视内容的策划、制作、营销、发行等环节打通,实现了各个环节的连通,有效提升了生产效率,同时通过大数据和算法更精准地预测观众需求,进一步指导影视项目的全流程运作。这种数据驱动的连通不仅改变了电视剧生产的传统流程,还促成了观众与内容生产者之间的双向反馈机制。其次,平台的融合能力体现为技术、资本和文化的深度交织。互联网企业不仅依托自身强大的技术优势整合影视资源,还通过资本的运营极大地提高了产业的货币化程度。以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为代表的中国互联网巨头,通过“爱优腾”等视频平台的融合,构建起了一个涵盖电子商务、社交、娱乐等多领域的生态圈,将影视内容深度嵌入其商业体系中,不仅推动着影视行业的规模化发展,而且重塑了电视剧文化生产与传播方式。
三、新时代电视剧文化传播效应的未来趋势
中国电视剧文化传播效应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印记,又以其丰富多样的文化形态浸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用户、技术、平台等多元因素的相互作用下,中国电视的生产运作机制逐渐从直面市场的野蛮生长进入精耕细作的产品时代,其文化传播效应也逐渐朝着碎片化、国际化、精准化、共创式的方向发展。
1.电视剧将成为宣传和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阵地。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未来我国文化发展的新指南。电视剧作为受众广、传播快的文艺载体,理应和必将成为宣传和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阵地。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导下,电视剧作品应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弘扬民族精神,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鲜活的人物形象,引导观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同时,在这一思想的指引和带动下,电视剧产业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制作方要更加注重内容创新和质量提升,推动电视剧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传播习近平文化思想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微短剧盛行,推动电视剧碎片化传播。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短视频平台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抖音、快手、微视等APP成为人们消磨时间、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微短剧作为一种新的视听形态应运而生,其每集时长一般在几十秒到15分钟不等,紧凑的剧情设置、竖屏的展示形式,恰好迎合了现代人碎片化的观影需求,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追捧对象。未来,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发展和观众观影习惯的持续变化,微短剧作为一种独特的影视形式,将继续在电视剧产业中发挥其独特作用。
3.内外融通,助力电视剧跨文化传播。在全球化浪潮下,传播活动早已不是传播者的“单向输出”,向世界传播中国故事、中国声音、中国特色,不仅要传播出去,关键还要将其传播好。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电视剧开始积极打通国际传播渠道,努力打造电视剧的“华语平台”,从而推动中国电视剧在海外实现精准落地。一方面,传统中国文化题材电视剧依然受到国际市场的欢迎,如《甄嬛传》等古装剧;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反映当代中国生活的都市剧和现代题材剧也开始在海外走红。例如,《小欢喜》《安家》等剧集展现了中国中产家庭的生活方式、教育理念和社会价值观,这种贴近现实生活的题材打破了文化差异的屏障,引发更多国家观众的共鸣。此外,制作方也开始采用国际化的拍摄手法、叙事结构以及多语言字幕和配音等方式,有效降低文化隔阂,以增强电视剧的跨文化传播效果。未来,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加深,跨文化传播将成为中国电视剧发展的重要趋势。
4.技术赋能,促进电视剧精准化传播。平台作为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新形态正不断融入媒介生态环境,重塑着国际、社会、个人等多维度交往形态,引发传播环境的结构性改变。传统的卖方市场已经转向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买方市场,生产者必须更加注重用户服务,精准识别细分市场和目标受众,以提供更符合观众期待的内容。这种市场转型,要求电视剧制作方与传播平台从“传者本位”逐渐过渡到“用户本位”,依托先进的技术手段来提升内容传播的精准度。平台可结合用户观看历史和喜好,推荐他们最感兴趣的剧集,减少用户在海量内容中寻找合适剧集的时间成本。这不仅可提高用户的观看体验,而且还为电视剧的传播开辟了新的路径,使其能够更加迅速有效地到达目标受众。
5.人机协同,实现电视剧共创式发展。随着ChatGPT、Stable Diffusion、MidJourney和Synthesia等AIGC应用的爆发式普及,AIGC技术已被广泛运用在电视剧生产创作领域,使得完全自动化的“AI制剧”成为可能。与此同时,生成式AI艺术的人机共创系统提供了一种机会,以更专业的艺术标准和更可靠的技术路径,去兑现民主的艺术参与,使属于人民的艺术生产成为可能。比如,完全由 AI 生成的《Nothing,Forever》就是一部允许观众参与创作的动画情景喜剧,以直播形式在线播放,开播之后,引发了广泛关注。
作者王戈系河北广播电视台编导;王晓丹系河北省文化和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员
编辑:沈金萍
本文刊发于《传媒》2024年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