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由AI作为内容创作主体,利用深度学习算法与场景决策模型等先进技术,生成高质量的图像、音频、视频和文本等内容,为传媒艺术行业带来了空前变革。伴随着AIGC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在传媒艺术领域的快速渗透也引发了一些担忧。基于此,笔者将聚焦于AIGC时代的传媒艺术教育,探讨这一新兴技术如何重塑教育模式、激发创意,并分析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一、赋能创新:AIGC技术在传媒艺术教育领域的应用潜能
AIGC正日益成为教育领域的得力助手。这类工具的应用与普及,体现了人工智能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作用。一方面,作为一种效率辅助工具,AIGC工具为个体在教育生涯中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作为当代科技发展的杰出成果,AIGC技术通过其个性化反馈功能,助力学习者跳出信息茧房,降低学习门槛,打破知识高墙,推动艺术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1.“武装”提效显神通,跨界创新促发展。在传媒艺术领域,AIGC技术作为一种前沿的内容创作生产方式,正逐渐展现出其强大的赋能潜力。该技术不仅能够有效“武装”个体,显著提升工作效率,还为传媒艺术教育带来了创新可能性。一方面,AIGC技术通过其智能算法和大数据处理能力,使得学习者能够迅速获取所需知识。例如,学生可以利用ChatGPT与智能系统进行深度对话,快速检索和理解专业知识。这一过程中,ChatGPT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便捷的知识获取途径,还能辅助学生完成作业、文案、代码等创作任务,成为提升写作效率的辅助工具。另一方面,AIGC技术打破了传统的学科界限,为学生提供了探索新知识领域的广阔平台。借助这一技术,学生可以跨越传统的学科边界,进行跨学科的创造性学习。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跨学科能力,还有助于推动传媒艺术教育领域的整体进步和发展。
2.个性指引跃新境,降低门槛惠学生。面对海量信息时,学生往往难以有效收集与辨别可靠信息。这种困境不仅源于他们自身知识结构的局限,也受限于传统搜索引擎在信息筛选与呈现方面的不足。而ChatGPT在提供信息时展现出更高的精准度和深度。它能够理解学习者的具体需求,为学习者提供完整且高效的知识。这种个性化的信息推送不仅能够帮助学习者快速定位所需信息,还能引导他们深入探索相关领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助力学习者跳出信息茧房。
此外,AIGC技术还降低了艺术学习的门槛和成本。知识积累和技能学习往往需要大量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这种高成本导致部分知识领域逐渐形成了自身的专业壁垒,并形成“知识高墙”。这道高墙不仅限制了知识的广泛传播,还加剧了墙内外人群之间的知识位差,即他们在知识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上的显著差距。而AIGC技术可以让学习者更加便捷地获取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以更低的成本实现自我提升,为缩小这种知识位差提供了新的可能。这种普惠性的教育模式有助于推动艺术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为更多人提供接触和了解艺术的机会。
二、潜在风险:AIGC技术在传媒艺术教育领域的应用挑战
自ChatGPT、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等AIGC工具问世以来,研究者挖掘了其在传媒艺术领域的应用潜力,如辅助个性化教学、提供实时反馈、模拟复杂学习场景等。然而,这些显著的进步更像潜在的警示——人工智能在某些特定领域能够达到甚至超越教育工作者的核心能力。
1.技术便捷迷人眼,深度思考已缺失。传统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和互动,包括知识的获取、理解、分析和内化。然而,AIGC技术的“快餐式”工作流程使得学生可以轻松生成高质量内容,而无需经历深入的思考和创作过程。这种便捷性虽然提高了效率,却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学习者在教育中所应进行的沉浸式感受和主动思考,可能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的表面化理解,忽略了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同时,这种依赖技术的学习方式可能会削弱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诚然,AIGC工具能为学生提供互动学习的场景,让学生在互动中受益。然而,高频使用AIGC工具可能会导致“AI依赖”现象的出现,即学生过于依赖技术提供的现成答案,浅尝辄止,不再去深究背后的理论规律,从而缺乏质疑和创新的动力,这与教育的根本目标背道而驰。此外,AIGC技术强大的功能也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更强的知识对错辨别能力。
2.信息传输存偏差,知识边界显局限。AIGC工具可以根据用户的输入快速反馈定制化的学习信息,但目前其传输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还无法保证。OpenAI公司在2022年曾公开承认,ChatGPT可能会回复看似合理但不正确或荒谬的答案。这是因为在强化学习训练期间,生成模型是基于大量未经打磨的原始数据进行训练的,这些原始数据可能不够客观,并且在监督学习过程中,模型可能会引入不准确的示例,从而误导模型的回答。模型的有效性取决于训练数据的质量和多样性。如果这些训练数据集中包含偏见,那么这些偏见将不可避免地渗透到模型中。ChatGPT甚至会捏造一些不存在的科学文献。因此,在使用ChatGPT进行学习时,教师和学生都不应完全依赖其提供的信息,仍需进行核实和批判性思考。此外,ChatGPT所基于的训练数据通常具有滞后性。这种滞后性导致ChatGPT在回答问题时,所基于的数据可能是过时的。
3.AI伦理藏隐患,隐私信息险泄露。AIGC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定制化反馈机会,其核心潜力在于利用庞大的语料库数据执行对话或内容生成任务。然而,这一技术的迅猛发展也引发了诸多伦理挑战。
首先,目前ChatGPT的训练数据主要源于互联网的海量数据,涵盖了各种语言、文化和意识形态,训练形式则依赖技术人员的“投喂”。在这一过程中,语料库的数据质量由研发公司指定的规则和工程师把控,这意味着ChatGPT在处理文本时所表现出的思想和意识形态偏向,直接受到研发公司的影响。尽管ChatGPT自我标榜“理性、中立、客观”,在这种情况下其内容中可能充斥着“双标”悖论和失实信息。此外,由于ChatGPT对于自然语言的理解尚未达到人类的复杂和系统水平,因此当语料库受到恶意的数据“投喂”时,可能生成带有攻击性和偏见色彩的内容,这对传媒艺术教育的公正性和包容性构成了威胁。
其次,在利用AIGC工具寻求特定问题解决方案时,用户通常需要提供大量相关信息。尽管服务商承诺严格遵守隐私政策,用户的输入数据仅用于改进模型性能,且通常不会直接用作训练数据。但用户仍需审慎输入敏感信息,以防范潜在的数据安全风险。
4.内容原创显模糊,版权归属引纠纷。AIGC赋能的传媒艺术生产模式是否具有传统意义上的原创性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一般情况下,创新性体现在从无到有的过程,涉及创造性思维和独特的表达方式。然而,AI生成内容的背后是复杂的算法和庞大的数据集,这些数据集往往来自人类创造的作品。研究表明,AI工具在音乐和视觉艺术等领域显示出相当的创造力,但这种创造力主要表现为对已有作品的重组和变异,而非完全自主的创新。有学者甚至将ChatGPT形容为“高科技剽窃”(high-tech plagiarism)和“逃避学习的方法”(a way of avoiding learning)。在这种情况下,这些生成作品的所有权问题可能引发争议。其实类似情况早有先例,美国道琼斯公司曾发表声明,指责OpenAI未经其授权就违规使用《华尔街日报》的内容。
在知识产权方面,AI生成内容的归属问题也尤为复杂。根据现行的知识产权法律,创造性作品的版权通常归属于创造者。然而,当作品是由AI生成时,因为生成内容的过程并不具备人类创作者的主观意图,其生成的内容也缺乏人类创作者的独特性,因此作品版权的归属问题变得模糊。一些学者认为,AI生成的作品应当归属于AI的开发者或操作者,而不是AI本身。此外,对于AI生成的内容是否具备独立的版权保护资格,也存在不同的法律解释和争议。
三、传媒艺术教育未来的发展之路:AIGC技术引发的思考
当前,AIGC技术作为一股变革性力量,正逐步渗透进多个领域。如何审慎、正确运用AIGC技术,积极将其融入并推动教育创新,同时制定严谨且富有前瞻性的使用指南以规避潜在风险,已成为推动传媒艺术教育智能化发展的关键议题。
1.三位一体协同,重塑技术角色。教育工作者、学生和AIGC技术三者需要形成良性的协同合作关系,在合作中明确各自的角色和责任。一方面,教育工作者在利用AIGC的技术功能优化教学策略的同时,应强化师生情感交流和人文关怀的融入。AIGC技术虽然带来了教学方式的革新,但教育的本质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因此,教育工作者需将AIGC技术作为辅助工具,而非主导者,确保教育过程的人性化。另一方面,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技术使用观念,将AIGC技术视作学习辅导工具。在利用AIGC技术辅助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应保有主动性和批判性思维,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和独立判断,而且应明确认识到“理解”和“创新”等深层次的学习活动仍需依赖于自身的探索和教师的引导。教师和学生应共同认识到,教育的精髓在于培养和发展人的潜能与素质,在这一过程中,技术应扮演着辅助和增益的角色,唯此方能确保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发挥最大功用。
在此基础上,教学管理者也要制定合理的政策与规范,协调学生、教师与技术工具三者之间的关系,营造积极、健康的教学环境。例如,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支持,培养其在面对AIGC技术时的技术应用力和教学判断力。教师应定期接受专业培训,了解最新的教育技术发展并掌握其应用方法。此外,学校管理层应鼓励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和反思,不断优化教学策略,以应对教育环境中的新挑战和机遇。
2.技术升级优化,教育引导并行。当前AIGC技术在实施与运用中尚存缺陷,需持续推动技术的优化与升级,以精准对接多行业、多领域的应用需求。
从技术维度观之,首要任务是提高训练数据的质量与多样性。AIGC模型性能高度依赖训练数据,教育界与技术界应携手合作,共同致力于收集、整理与开发高质量、跨学科的数据集,并保持数据的实时更新,以体现教育领域的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同时,要建立严格的模型验证与评估体系。在模型训练完成后,通过一系列严谨的测试与评估,确保模型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模型需定期接受再训练,以适应数据的新变化与环境的新要求。
从用户维度观之,对师生的教育与引导亦不容忽视。应加强对师生的培训,使其正确使用AIGC工具,并深刻理解技术局限。此外,教育机构可增设相关课程和讲座,着重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助其在复杂的信息环境中作出明智的决策。
3.筑牢伦理之基,监管应用环境。在应对传媒艺术领域中AIGC技术带来的伦理挑战时,应加快提升教育界人士的人工智能伦理素养,强化“伦理先行”的原则认知,并加强行业自律和自治,以共同构建AIGC教育应用的良性发展生态。一方面,提升AIGC技术的自然语言理解能力,加大对AIGC技术自然语言理解能力的研发力度,提高其识别和处理复杂语言的能力;引入人工智能伦理原则,确保AIGC技术在处理文本时遵循公正、公平和包容的原则。另一方面,加强用户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建立完善的用户隐私保护机制,确保用户输入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加强服务商的监管和审核,确保其严格遵守隐私政策,并将用户数据用于改进模型性能而非其他目的;综合应用多种举措,监督AIGC技术在教育环境下的使用,以防止不当应用行为的出现。
4.完善监管机制,维护学术公平。当前学界对AIGC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担忧之一表现为其模糊了内容原创性和版权归属方面的界限,进而在学术公平与学术诚信方面引发负面影响。尽管相关部门已出台政策,明确禁用AIGC相关工具,但以ChatGPT为代表的AIGC技术由于其高渗透性和高扩展性,正迅速进入各个领域。教育工作者需采取审慎包容的态度,在“先发展,再治理”和“边发展,边管理”之间找到平衡,避免简单封堵的消极治理方式。
一方面,教育部门需要在教学和评估过程中建立完善的监管和反馈机制,制定明确的AIGC工具使用规范和标准,确保这些技术能够在辅助学习而非替代学生思考的前提下发挥作用。具体措施包括在课程大纲中详细规定AIGC工具的使用范围和具体要求,让学生了解在何种情况下可以使用这些工具,以及如何合理使用它们以辅助学习。此外,学校应通过定期检查和评估,确保学生在使用AIGC工具时遵守相关规范,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另一方面,教育工作者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学术诚信教育,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和原创能力。应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原创性在学术和艺术创作中的价值。应设计多层次、多维度的评估体系,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实际表现。例如,采用项目制学习和实践操作等方式,使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展示其知识和能力,而不是单纯依赖书面考试。此外,导师在评估学生作品时,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思维轨迹和创新点,以此鼓励和保护学生的原创性。
作者王知慧系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数字艺术与设计学院教师;付力娅系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数字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刘石系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数字艺术与设计学院系副主任、教授
编辑:曲涌旭
本文刊发于《传媒》2024年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