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首 | 黄心渊:智能化浪潮重塑传媒艺术教育

文化   2024-10-23 09:08   北京  

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以及其他前沿技术的快速发展,传媒行业正步入智能化变革的新阶段。相比数字化阶段,智能化不仅提升了内容传播的效率和精度,还通过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彻底革新了内容生产的模式,其能够自动化地生产文本、图像、视频和音频内容,大幅降低了内容生成的成本和周期。个性化推荐系统也进入了智能化阶段,AI通过深度学习和行为分析,能够实时调整内容推送策略,实现真正的“千人千面”。

在这一背景下,传媒艺术教育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随着在线学习平台的崛起,教育者能够通过数字媒体快速获取全球范围的传媒艺术知识和技能,促进了教育内容的多元化和全球化。网络课程、教育博客和数字资产的丰富性,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选择。同时,社交媒体的盛行使得用户生成内容(UGC)成为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者和学生的角色逐渐模糊,知识的获取变得更加去中心化。近年来,教育管理部门大力推动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加强智能教育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推进智能化学习环境的建设。2023年《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的发布明确了数字化发展的总方向,要求在AI和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核心技术领域实现自立自强。为了更好地应对技术变革,传媒艺术教育者也需要采取全面、深入的应对策略。

其一,提升教育者的专业素养。传媒艺术教育的智能化转型是一个持续且动态的过程,作为教育者必须不断更新相关知识技能,以跟上智能化变革的步伐。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等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从业人员需要具备基础技术素养和前瞻性思维,以便理解这些新兴技术的运作原理。这里技术素养的提升不仅限于新兴工具的操作,更在于掌握其背后的理论逻辑,进而理解智能化技术如何从根本上优化传媒艺术教育的发展。例如,参与AI教育培训、在线学习平台和跨国实践项目都可以帮助教育者及时获取最新的技术知识与行业趋势,增加对数字教育理念的理解与实践,这种持续学习的能力也将成为在未来智能化传媒环境中增加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其二,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随着智能化转型的深入,传媒艺术教育的未来发展将日益依赖于艺术与技术的融合。构建多元化的知识体系,教育者需以身作则,不仅要具备传媒专业技能,还应涉猎技术、数据科学等跨学科领域,确保传授课程内容的多元化,并制定个性化的人才培养策略,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设置跨学科的课程,鼓励学生在掌握传媒艺术领域的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对其他学科领域的理解与应用。例如,可以设立“数字艺术与计算机科学”的综合课程,有效帮助学生形成广而深的多元化知识结构,从而提升其综合素养。

其三,加快教学模式的转型。在智能化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方法亟需创新。为确保学生掌握智能化创作技术,课程设计应纳入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音频生成等新兴工具的教学。例如,开设“AI艺术创作基础”课程,使学生学习使用如DALL-E和Runway等平台,以激发其创意思维。此外,课程应涵盖对AI算法的基本理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以便其能够识别技术背后的逻辑与伦理问题。教育者应考虑采用翻转课堂和混合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自主学习,课堂时间则用于深度讨论,交流思辨。

其四,坚持透明公正的伦理原则。AI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引发了诸多问题,在内容生成和数据处理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偏见、隐私泄露等问题。高等院校应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版权教育课程,应包括对版权法、商标法及相关法规的详尽教授,引导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如何合法借鉴他人作品、引用资料以及妥善处理潜在的版权纠纷。此外,课程应针对新兴工具的特性,指导学生如何恰当运用这些工具进行内容创作,确保其产出作品的原创性与合法性。只有在法律与道德的双重指引下,学生才能够真正成为具备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型人才,推动传媒艺术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未来,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将重塑传媒艺术教育。唯有通过不断思辨与革新,培养出既能引领潮流又能肩负社会责任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推动传媒艺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媒体艺术学院党委书记,教育部高校动画与数字媒体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会长


本文刊发于《传媒》2024年19期


传媒
《传媒》杂志是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主管、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主办的国家级新闻类专业期刊,是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扩展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宗旨是服务传媒、引领传媒。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