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山大学“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推动跨学科学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和学习自主权,培养跨学科的视野和思维。近期,我们将推出“跨学科学习”系列,展示学生跨学科学习风采,发挥朋辈示范作用。
学习探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本科正是应多看看,打开视野的阶段。不要害怕失败,大学是你们试错的难逢机会,尝试去挖掘自己真正喜欢和热爱的东西。”
大一学习的时候,老师便一直鼓励我们多尝试。对于刚进入大学就读的同学来说,学科思维的建立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沉淀,这种刚起步的白纸状态便是同学们接受差异化知识的最佳时机。学校提供的辅修机会既可以满足大家对于不同学科各种各样的好奇心,对于有意向想更换学科专业的同学来说,这是一次低成本的体验和提前筹备的机会。你既可以在上课过程中接触其他学院的老师,也可以像院系本专业的同学一样参加老师的组会和项目交流。
体验分享:
求同存异,共同进步
在学习新的知识基础上,辅修给予我们和跨学院、跨专业、跨年级成为同班同学的机会,收获一段不一样的情谊。许是源自心理学多元包容的魅力,班上既有刚更换为心理学专业的本系同学,也有来自行政管理、工商管理、经济学、社会学、哲学、法学、新闻学、传播学、历史、数学、逻辑学、信息管理、图书档案管理、化学、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的同学。在课上,我们都是同等的萌新小白。
在这里,学习知识的体验感也大为不同。在辅修的特殊课堂里面,来自于不同学院和专业背景的我们一起学习同一个学科的知识。但有趣的是,即便是面对同一份课程作业要求,我们总是能交出不一样的答案。每次开班的时候,老师们总是对我们这班独特的学生感到好奇,最喜欢问大家为什么要辅修,也喜欢让大家在做作业时融入自己专业学科的思考。你们的学科里有哪些实验?你们学科里都有哪些研究方法?学科和我们有哪些相似的研究领域?这样的鼓励也让同学们在做文献汇报的选择思维有所发散。比如班上哲学背景的同学常常喜欢汇报与道德决策判断相关的心理学文章,而社会学背景的同学更加关注社会心理学的领域研究。
在一周见面六次和逢课必有小组作业的状况下,同学们很快就熟悉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互帮互助,互相学习。如理工科的同学承担主要编程工作,社科同学主要承担模型统计回归和结果解读报告等等。拥有不同技能的同学不仅是我们的好伙伴,也是可以近距离学习的好老师。
助力成长:
做一名复合型的多边型战士
总的来说,辅修的收获难以一言概之,但有以下的思考与感悟可以分享给学弟学妹们,以供日后参考。
扎实基础,互为补充。公管学科的研究有很多对实验工具的运用需求,我最大的收获是在心理学课程上所学习的实验研究方法和工具。统计原理、测量编制、编程模型和我在原学院学习的计量经济学、政策规划与评估课程互为补充。这些知识有助于有意向在未来开展定量研究或是交叉领域的同学打下重要的基础,同学们可以在入门基础上再进一步深入学习工具。
拓展视域,启发思考。感受学科范式差异本身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在开展自己研究的时候,学会了解、理解并尊重他人学科范式也是很重要的基础素养。同样在解释一个研究现象的时候,微观、中观、宏观解释的逻辑并不相同,但这些围绕着个体、组织、制度层面开展的研究却同样有趣。
共同进步,互相成就。不同的学科背景同学们聚在一起可以碰撞出新的火花,是一种优势互补。我记得第一次参加我们学科的数据治理分析大赛时,我邀请了班里的经济学同学一起来讨论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正义分布问题。后来,在涉及城市研究的议题上,我们还拉上地理学的同学参加了两次公共管理的省级政务关注·社会调研大赛,都顺利获奖,某种程度上表明不同学科合作的作品也能得到认可,学科的技术和技能可以进行迁移和运用,相得益彰。在这个深入交流的过程中,你可能会对合作伙伴的学科学习的内容产生好奇,再选择开启一段全新的辅修旅程。谁说人文社科的同学就一定不懂技术层面的应用呢?
合作作品获奖
多元道路,可能无限。辅修给我们提供了多一种可能,这种可能,不仅是可以在原来学科所做的研究方向拓展,也可以是专业方向的更换,还可以是职业发展选择的改变。正如在前文有提到,有些同学会选择走到心理学领域深造读研,有的想当心理咨询师,有的想从事心理学的科研工作。对于国内升学的同学来说,辅修的经历和优秀成果都可以写到简历上,你还可以选择辅修专业或是领域相关的硕士项目。在保研期间,不少同学也收到了心理学系老师们的鼓励。只要你想,并且愿意去做努力和改变。当然,留在原专业的同学也都十分优秀,先后有保研到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同济大学等高等学府进行深造读研。
◀
结语
▶
开启辅修旅程是一种本专业之外的额外探索,受益良多,不过千万不要把本专业的课程知识和考试考核抛在脑后,徒得一个“不务正业”的名声。对于辅修的专业选择、课程时间、作业考试可以提前先做好时间和通勤的规划,在有余力的前提下,穿插在本专业的安排之中,再开展学习。不管是否选择辅修,抑或是能否坚持修完所有的学分,保持好奇与兴趣、保持对知识的开放包容心态,保持持续学习的习惯与热情,相信同学们都能在各自领域发光发彩。
--- 中大教务部 ---
供稿: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
编辑:夏奕晨
封面:胡可欣
初审:陈海华 卢也晰
审核:陈晓南 董苑玫
审定发布:陈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