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小班研讨课助教、教学克隆班助教、在线教学助教、实验课助教、实习课助教等。他们是学生,他们既助教,也助学。他们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助教蒋斌
助教名片
蒋斌,2023级大气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担任《大气物理学》课程助教,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担任《Python语言简介及其在大气科学领域的应用》课程助教。
助教助学
《大气物理学》是大气科学一门非常重要的核心课程,而Python编程又是培养学生进行数据处理与可视化操作技能的重要课程。这两门课程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用“两座大山”来形容。我本科学习的就是大气科学专业,在学习大气物理学和Python的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的学习方法和资料,而且我本科期间一直担任学习委员,在助学方面也有一定的经验。成为一名研究生后,我希望能够通过担任助教,分享一些学习方法和技巧,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初学课程的同学们轻松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快速提升专业技能。
一、积极与老师交流,跟进教学进度
作为一名助教,和老师沟通交流十分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清楚了解老师的教学安排,例如,什么时候要截止作业收集、什么时候进行习题讲解等。我也可以及时反馈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以便老师进行解答并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在我自己遇到困惑时,我也会向老师请教和探讨。例如,《大气物理学》有一道作业题是关于计算过山气流在不同位置处的温湿参量,我在解题时计算得出的结果有些不符合实际大气的情况,我一时间找不出原因所在。后来在老师的指点下,我才发现是水汽压计算公式中的参数设置有误导致。通过积极的沟通与学习,我也对课程内容有了更深刻的印象与认识。
在过去一年的助教工作中,我始终坚持每节课都去教室听讲。我认为这是跟进教学进度最有效的方式。在听课过程中,我能够了解老师讲课的内容框架、强调的重难点,这样在回答同学们的问题时,我便能够有针对性地提醒同学们应该去重点关注老师课件上的哪些内容。对于Python编程课程,老师会在每次上完课后留下时间给同学们进行上机操作,这个时候助教就更需要在课堂现场,帮助同学们及时解决问题。而在听课的过程中,助教也扮演着学生的角色,若是我们对课程内容有不理解的地方,也可以和老师反映和讨论。
二、认真检查作业,及时进行反馈
检查和反馈学生作业情况是我们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及学习状况的关键途径,而讲解习题则是向学生提供作业反馈的重要环节。每一次检查作业时,我都会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批注,辅助老师找到同学们在作业中出现的典型问题,这样老师在讲解习题的时候就可以做针对性的解释和强调。
作业情况反馈记录
我也会协助老师制作习题讲解PPT的部分内容。我会认真做完每道课后练习题,给出自己的参考答案;我也会选取同学们作业中的一些案例,包括优秀的和存在典型错误的;我还会加入知识点的拓展或者补充相关的学习资料。
协助老师制作习题讲解PPT
在课后,我及时回复同学们在课程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和大家一起探讨。与同学们交流问题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我能感受到同学们在理解问题时的独特切入点,有时候他们的理解方式还会令我眼前一亮。看似简单的课后交流,实际上也是一次次的思维碰撞,是我们助教和同学们一起进步的过程。
三、教与学相互促进,实现共同成长
《礼记·学记》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作为助教,我们一方面是为同学们答疑解惑,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专业知识的检验。“自己看懂了不一定是真的懂,能用自己的表述给别人讲明白了才是真懂”,这是我刚开始上研究生课程时我们学院一位老师说过的话。这对我的助教工作十分有启发,也是我做助教工作时秉持的重要理念。
在解答同学们问题的过程中,我常常会遇到一些自己未曾深入思考的细节,或是需要从不同角度重新审视的知识点。这种“被提问”的经历,迫使我不得不跳出原有的知识框架,以更加严谨和全面的态度去审视每一个概念,确保自己给出的解答是准确且易于理解的。这个过程,就像是对自己知识体系的一次次“打磨”和完善,让我在帮助同学们的同时,也实现了自我的成长。我在本科第一次学习《大气物理学》的时候曾经整理了一份学习资料,热力学部分的内容很多都是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记录的。后面做助教时,我自己再翻看曾经的笔记也是疑惑重重,于是,我结合老师的课件又把过程详细地写了一遍,通过重新梳理增进了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重新整理的《大气物理学》学习资料
在助教过程中,也有过一些小插曲,例如,刚开始跟同学们解答问题的时候,我讲话的语速过快,给同学一种很着急的感觉。但随着讲解的次数增多,我也逐渐学会放慢节奏,根据同学们的学习进度适时调整讲解方式。
2024年秋季,我选择了继续担任《大气物理学》课程助教,尽管已是第二次担任这门课程助教,但我相信“温故而知新”,我想我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 中大教务部 ---
来源:大气科学学院 蒋斌
编辑:钟婧妍
初审:李杞祎 卢也晰
审核:吴慧英 董苑玫
审定发布:陈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