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广的股东,看不懂三四线的知乎

科技   科技   2023-09-03 18:26   广东  

作者|吴 亦

出品|互联网最前线

“北上广没有靳东,三四线没有李诞”,如果给这句话替换下时间坐标,“北上广没有秀才,三四线没有胡歌”。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高线城市和下沉市场在同一片场域相遇并区隔,倘若要将这种文化的割裂现象具象到一家公司上,在我看来,知乎当之无愧。

今年2月chatgpt的出圈、7月匿名机制的下架、8月财报收入和毛利率同比提升,净亏损收窄……

看起来要么能给知乎一把火、要么能给一巴掌的事件,都没能撼动知乎股价分毫:从上市9美元一路跳楼、不带回旋地跌到现在的1美元。

“出轨到底能不能原谅?”——面对这个知乎高赞问题,年初失业宅家的地推经理李可敏,瞬间被激起八卦洪荒之力,果断点击畅读。但刚看到关键处,就被卡在一行蓝色的系统提示面前:最低0.3元/天开通会员,查看完整内容。原来,提问只是外包装,实则为盐选专栏的一部付费中篇小说,且风格侧重两性伦理,剧情方面简单白话、略显快餐。

甚至在另一注意力平台抖音上,#知乎推文#这一话题截至目前已经拥有23.4亿播放量。转型如此成功,以至于在近期亿欧创始人炮轰知乎的报道下,抖人评论道:“你凭什么污蔑一个小说平台?”

股价一路探底、匿名机制的下架,当北上广的股东们还沉浸在或资金、或精神的悲痛之中时,却不知——“晋江化”的知乎早已走出知识问答的内容品类半径,甚至衍生出直播、视频的内容形式,下沉进另一番天地。



01

知乎匿名,终成往事
如果说好的应用对应人的七宗罪——微博是愤怒,淘宝是贪婪,知乎就是傲慢……

从一开始就是一群精英在做知乎,为了做个有Sense、有Bigger的产品,2010年上线初期,知乎就采用了严格邀请制,诚邀李开复、薛蛮子、徐小平、雷军、Keso等一系列业内名人入驻,再依靠圈层层层扩散出去,这是一群专业认知盈余且具备分享精神的人。

随着口碑建立,用户数上升,融资和估值的增加,2021年3月知乎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随后一年,同步港交所上市。

明面别着“精英”的标签,暗地里是“匿名”机制在推动。

彼时的知乎用户之间具有较为明确的目的(知识分享),并且通过互动(问答与评论)建立连接,匿名,隐去虚拟身份的一切特征,所建立起的弱连接机制,让用户注意力更聚焦到回答内容本身。

2023年年中前后,在历经近20天多番隔空对战后,亿欧黄渊普成为帮助知乎“去匿名化”的卫士,知乎成为“知错就改”的好企业。2023年7月7日,知乎下线匿名功能,“谢邀,匿了”成为历史。

现在来看,匿名机制的取消有考虑政策导向的成分,但更多是出于商业化考虑。

用户圈层的逐渐放开,和原本曲高和寡的细分定位相悖,大众和精英在内容的生产与消费上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匿名这一机制在当下,既不合时宜,也再难对社区繁荣有更多贡献。公众与匿名内容造假的质疑愈演愈烈,“知乎,分享你刚编的故事”也在近年来成为对其普遍的调侃。数据显示,当前知乎的月活跃用户增速明显放慢,连续多个季度在1亿的关口徘徊,反倒是月平均订阅会员保持匀速增长。

匿名固然打击知识问答社区生态,不过知乎的重心已不在此,挖掘现有用户价值是其更关注的事。

02

终究是网文替知乎扛下了所有


质疑晋江,理解晋江,成为晋江——知乎进入网文赛道更像是误打误撞,顺势为之。

要知道,知乎最早以问答社区起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真实是用户对知乎内容的基本期待,编造则是对社区文化、甚至可以说是对品牌的破坏。2017年,有网友发现,一位名为“海贼-王路飞”的答主答题全靠编,从瘾君子到民警,从医生到重症患者,为自己捏造了多达244种人设。当时知乎官方给出的处理是终身封号。

而今天,知乎虚构写作之兴盛,已经可以支撑起一个独立的阅读APP——“盐言故事”(即盐选会员)。

这期间都发生了什么?

首先,随着几次开放注册,知乎用户量激增,严肃科普的氛围注定不能持久,早晚要寻找新的定位。

其次,知乎在变现上十分努力,然而命途多舛:知识付费错失良机,视频跨度太大,电商也麻麻,最后发现还是盐选故事最能支撑起会员体系,便当做救命稻草来狠抓。最新财报显示,2023上半年,付费会员业务已经取代营销服务成为知乎最大营收来源。

翻查“盐选专栏-故事频道”可以发现,占比较大的作品类型,涵盖了宫斗、婚姻、爱情、霸道总裁等,而且,一些热度居高不下的作品,几乎都以面向女性读者为主。比如,有1.4万热评的《红颜悴》、7686条热评的《霸道总裁别爱我》、以及2684热评的《妻子的复仇》等。这些作品的情节设置,有的耽美浓重,有的聚焦两性,还有的主攻言情催泪。这熟悉的配方,很容易让一部分读者联想起——网文界的远古生物晋江文学城。

比晋江更青出于蓝的是,知乎较传统网文平添了几分吸睛和代入感。

在过去信息流问答中,为了迅速捕捉用户眼球的诉求,知乎回答发展出短小精悍、语言平实、开头吸睛、注重反转等习惯特点。并且,由于常常需要“混入”问答中进行命题作文,知乎大多采用第一人称,较传统网文多了几分代入感。网文一经诞生就得到优待,直接搭载知乎1.8亿注册用户,移动端3500万月活、950万日活(数据截止2018年6月底),以及经由值乎等产品养成的付费习惯。

而这些特征,没有止步于网文,甚至还意外地与短视频互通。

盐选会员展现了何种实力?

知乎副总裁张荣乐曾表示:“盐选会员已经与广告业务一道,成为知乎商业发展的双引擎。”甚至早在2022年,盐选会员贡献的收入早已反超广告。2023年Q2报告期内,平均每月订阅会员达到1400万,较2022年同期增长65.3%,知乎的平均每月活跃用户 (MAU) 达到了1.094 亿,高于2022年同期的1.059 亿。

那些需要付费阅读的盐选故事,正在以爽文式的阅读口感,显露出知乎将要深入挖掘网文市场,以及在周源“拥抱大众”的战略下,平台在泛娱乐化转型上的进度。放以前需要认真答题,才能赢得喝彩的精英高地,变成让大众都能进来消遣、杀时间的泛娱乐阵地,知乎长成了北上广认不得的模样。

03

北上广没有秀才,三四线没有胡歌

网文不止赚钱还是连接下沉的工具:周源曾表示:“知乎正在从服务一部分人的知识社区,迈向普惠内容平台,知乎本身的用户结构也发生大幅变化,大量二三线城市的用户在知乎进行讨论、分享、交流。”

在知乎摆脱精英社区标签、拥抱三四线城市用户时,网文被置于财商、社科、艺术、个人成长等知识型产品中,看上去异常违和。

在万物下沉的年代,五环内外还能共饮一杯瑞幸,要精神共存却是万万不能的。最具体的表现就是:“一线城市白领绝对不会喜欢快手中最火的段子,相反在城市刷爆的话题却在快手上一点声音都没”。

在今天,五环外的人对五环内流行哪个艺人、哪部美剧、哪款应用一无所知,也没兴趣知道;五环内对五环外平日里玩什么、刷什么、跟什么大哥、做谁的家人,一样是毫无察觉。

昔日赵本山“穿个马甲我就不认识你了”和赵丽蓉的“宫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这种能够穿透全国人们的梗,再也无法重现了。村村通网后,互联网上显露出来的文化割裂,可曰“北上广没有秀才,三四线没有胡歌”。

割裂的背后是经济、媒介技术、全球化造成的。

新技术“忽如一夜春风来”地铺平渠道,只是方便了互联网行业在下沉市场坐收流量红利,可它既没有修复“下沉人口”的文化缺失,更谈不上填补文化缺失背后日积月累的经济失衡。

“回音壁效应”作用下,认知会在一个封闭的圈子里不断加强,令人疲于思考,愈发偏执,无法接受相反意见。信息茧房一旦形成,就会不断加剧群体极化。

下沉后的知乎,把原先的精英群体往外赶,腾挪出空间给五环外。

04

写在最后

有网友是这样总结知乎的前半生的——

“早期,严禁讲故事,轻者警告,重者封号。中期,放松管制,以梁边妖、朱炫为代表的故事答主爆火。现在,网文赛道第一。像极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

也正如我所说,高格调、高腔调,极少做大做强。最后都在下沉中壮大。今日头条、快手、抖音、小红书,概莫如此。”

腾笼换鸟后的知乎,下沉也未壮大,但起码活下来了。

随手点赞👍,戳个在看

互联网最前线
科技互联网头部订阅号,深度聚焦创新经济。重磅新闻跟踪报道。 有温度、有深度、有影响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