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人形机器人风口已至,虽然目前商业化应用尚待时日,但在全球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的趋势下,各路科技巨头将使出浑身解数,让人类从危险、繁重、枯燥、低效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千呼万唤始出来,今天,特斯拉人形机器人“擎天柱”(Optimus)原型机正式亮相,视觉感知+AI学习、全身28个关节、能干活、低成本量产、售价不足2万美元...特斯拉的高调入局新赛道,为马斯克赚足热度的同时,全球科技产业似乎掀起一轮新热潮,勾起了对未来生活的无限遐想。
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互联网行业“内卷”,发展红利衰退的当下,有人用“躺平”对抗“内卷”,也有人仍旧在“一往无前”,科技巨头开始探索未来人类文明的新形态,挖掘新时代下的新商机。
自去年8月特斯拉宣布进军人形机器人赛道以来,今年8月,小米官宣了人形机器人CyberOne;家电巨头戴森也宣布投入数百亿研发能干家务的人形机器人,并计划在未来10年内推出。
当前,人形机器人风口已至,虽然目前商业化应用尚待时日,但在全球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的趋势下,各路科技巨头将使出浑身解数,让人类从危险、繁重、枯燥、低效的劳动中解放出来。
人形机器人能干什么?
从2016年开始,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正加速下滑,人口停止增长,加上老龄化,对比东南亚地区,我国已经明显丧失了人力成本优势。
与人力相比,机器人工作的精确性、稳定性和环境适应能力,大幅提高了工厂的生产效率,可以在各种恶劣环境中,随时、24小时无限量高强度工作,无需承担额外加班工资。疫情期间,大量人工服务场景被机器无接触服务替代,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技术福祉。
马斯克曾经表示,人形机器人适合从事“枯燥单调”和“危险”的工作,从长远来看,机器人可以用于家庭,例如做饭、修剪草坪、照顾老人等任务。马斯克认为,它最终会成为一个非常好的伴侣,随着时间推移,它可能会形成一种独特个性,进而成为人类的同伴,而不是所有的机器人都一样。
我们可以看出,马斯克所谋划的应该是一种高度通用的机器人,不同于目前只执行明确指令的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高度通用的机器人既全能,又“懂你”,能应用于多种场景,在“解放人类劳动力” 上拥有更多的可能性。
就我国面临的出生率下降、老龄化加剧的情况来看,必须更多地依赖于硬件和机器人技术,当没有足够的劳动力可以雇佣时,机器人可以代替。
浪潮下的受益者
人形机器人的核心技术在于人机交互、环境感知和运动控制,是集机械设计、智能传感、AI算法等高精尖技术于一身的综合平台。
在电动汽车的赛道上,特斯拉已展现出深厚的技术和工程整合能力,具备强劲的市场号召力,本次高调入局人形机器人,有望推动人形机器人加速量产落地。
对于国内供应商而言,考虑到特斯拉对“擎天柱”有严格的成本控制要求,在降本需求下,国内供应商的成本优势将会获得优势竞争地位。
去年12月,工信部等15部门在《“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重点推进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重点产品的研制及应用。“十四五”期间将重点补齐专用材料、核心元器件、加工工艺等短板,提升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的功能、性能和可靠性,开发机器人控制软件、核心算法等,提高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功能和智能化水平。
在政策市场的双重加持下,国内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已开始“摩拳擦掌”。
不少券商发布研报认为,人形机器人带来减速器广阔需求,现有工业机器人减速器竞争格局或面临洗牌,国内减速器厂商有望迎来发展良机。
减速器是机器人的传动装置,决定着机身的自由度,也是机器人成本占比最高的零部件。工业上常用的减速器主要可分为RV减速器和谐波减速器。由于人形机器人追求轻量化,谐波减速器以体积小、重量轻的特点,将广泛应用于小臂、腕部或手部。
除了减速器以外,从事伺服电机、结构件、半导体芯片、传感器等机器人零部件厂商亦将成为人形机器人浪潮下的受益者。
以史为鉴,行业背后的喜忧
科技创新之路必经曲折与艰辛,特别是那些能够引起社会生产关系重构的颠覆性技术,争议会更为激烈。
在特斯拉Optimus机器人的发布会上,马斯克多次强调,特斯拉的目标是生产出“有用的机器人”。相关消息称,马斯克正在制定计划,首先在特斯拉德州工厂里部署数千个Optimus机器人,并且最终将在全球范围内部署到数百万个。
在当今全球科技企业裁员、降薪等艰难背景下,人们对机器人造成潜在大规模失业的恐惧与日俱增。
未来究竟会怎样?我们不妨以史为鉴。
从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机器取代人工已成为不可逆的大趋势。工业革命为生产力带来巨大飞跃的背后,有人欢喜有人忧,对于用工企业来说,技术创新降低了成本,生产变得更有效率,企业可以获得超额利润;对于具备高技能的工人而言,获得了高薪的新岗位。遗憾的是,低技能的一线工人,逐步陷入就业生存的危机当中。
不可否认的是,每一次的技术变革都带来社会利益的急剧分化,贫富差距迅速加大。可以说,工业革命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失业。这将迫使许多劳动者重塑自我,每个人要么自我进化,展现他的价值,与时代共生存,要么自我躺平,被时代所淘汰。
反观人形机器人对就业市场的影响,似乎显而易见,在数字世界中,人类将与机器人协同工作,这将催生大量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以满足机器人产业“高精尖”发展的需要。
据人社部最新的相关调查显示,“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等新兴岗位的缺口更为突出,资料显示,仅在中国,AI机器人行业人才缺口就高达500万人,复合型人才和高层级人才稀缺。
在可见的未来,很多新的岗位将向我们招手,重要的是——我们能够足以胜任,赶上技术发展的步伐。
文章同步媒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