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芯片企业而言,仅靠一个法案,就让它们白白放掉多年积累的利益,并且直接针对最大的市场,显然是不现实的。
拜登一把火烧向“美国制造”。
据多家外媒报道,当地时间7月28日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了芯片法案(以下简称“法案”)。8月9日拜登正式签署文件,法案正式颁布实施。经过长达三年的拉扯,靴子终于落地。
法案的全名叫做「芯片与科学法案」,涉及总额超2800亿美元,分5年完成。大家更关心的芯片法案,只占总额的一部分,为527亿美元。其中390亿美元将用于半导体制造业的激励措施,20亿美元用于汽车和国防系统使用的传统芯片。此外,在美国建立芯片工厂的企业将获得25%的减税。
此外,法案要求任何接受美方补贴的公司必须在美国本土制造芯片。
美国政府希望通过巨额补贴和税务减免,吸引全球芯片企业在美兴建工厂的目的已天下皆知,遏制中国芯片产业崛起,才能提振本土芯片产能规模,但芯片法案对于中国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芯片法案的明暗双线
美国之所以要大力推行芯片法案,明里暗里无外乎两方面原因。
明面上,美国希望推动芯片行业的发展,借此重新夺回芯片制造和产能第一的宝座。据金十数据分析,目前全球芯片产能80%来自东亚,主要是台积电和三星,剩下15%产能在美国,欧洲只有可怜的5%,这并非欧美各大芯片公司期望的理想格局。
暗面上,就是美国从对中国企业的“精准打击”,到芯片产业的全面针对和限制。法案原文共计1034页,中国作为特别关注国家出现了11次。
法案具体针对中国的部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禁止接受法案资助的企业,在中国和其他特别关切国家扩建芯片制造产能;并且这个法案简直就是一个排它协议,芯片企业必须在中美之间二选一,接受美国补助的企业在美国建厂后,十年内不得扩大对中国高端芯片的投资(特指14nm及制程更小的芯片)。
所以,法案也更加倾向于对芯片制造的支持,特别是高端先进工艺,并非雨露均沾,堵死了芯片企业随便拉一条中低端产线骗补的路。
而且法案的风格也非常凌厉,如果接受资助就要同时接受审查,一旦发现违规,甚至会收回补贴。这种损人不利己的条款,也从侧面反映了美国对掌控芯片产业的急迫和饥渴。
不过,法案的签署并没有阻止美国半导体走低的势头,美芯片股集体大幅跳水,费城半导体指数接连跌破3000和2900点两道整数位,收跌4.6%,连跌三日至7月26日以来新低。
个股方面,英特尔跌2.4%,再创2017年9月来最低。AMD跌超4%,回吐7月29日以来涨幅;前一交易日跌超6%的英伟达再跌4%,回吐7月27日以来涨幅;美光科技跌3.7%至一个月新低。
可以看出,美国这种对华产业脱钩、不顾市场规律、人为破坏全球产业分工的做法,已经损害到美国自身的利益。
芯片企业被赶上“烤架”
诚然,对于美国而言,法案出发点是向好的,但相比于中国政府和芯片企业的巨额投入,美国527亿美元的补助和税收减免可以说是杯水车薪。
英特尔就率先站出来反对,表示美国应减少企业投资中国设置的条条框框,允许芯片企业进入中国市场。
当然,三星和台积电就不如英特尔这样简单直接,要知道中国已经成为部分半导体公司最重要的市场。包括三星、海力士、台积电等公司都在中国大陆有多个芯片生产基地,法案中的中美二选一难题,简直就是把这些公司放在火上烤。
因为一边是美国在半导体产业的技术优势,特别是EDA和高端设备这两个杀手锏,对芯片企业发展无疑极具吸引力;另一边是中国庞大的市场和快速发展的巨大潜力,就像一列高速列车刚刚起步,现在不上车之后就可能再也没有机会了。
此外,芯片法案本身只是美国布局的组合拳中的一拳,除了二选一的芯片法案,也在同步收紧芯片制造设备和EDA软件,并且将限制范围从之前的10纳米扩大到了14纳米。拜登还在推动四方芯片联盟,即建立美国、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组成的“芯片四方联盟”,美国在今年3月份就提出了这个构想,但一直没有实质进展。
这两天,美国财长耶伦正在韩国访问,呼吁强化韩美电池同盟,游说韩国加入“联盟”;有业内人士表示:佩洛西窜访台湾时,点名会见台积电董事长的操作,也是明显的游说行为。
但是从四方芯片联盟各个成员的态度就可以窥见一斑,直到目前韩国和中国台湾对于这个联盟的态度都非常模糊。
总之,对于芯片企业而言,仅靠一个法案,就让它们白白放掉多年积累的利益,并且直接针对最大的市场,显然是不现实的。毕竟芯片不等于流水线工厂,从建厂选址到后续开工运营,并不依赖于廉价劳动力,反而依赖高素质的人才,以及一系列供应链配套,并不是说迁走就能迁走的。
半导体是某些国家和地区的支柱产业,甚至已经成为了其掌握国际话语权的重要砝码,没有人会直接亮出自己的底牌,因为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识危见机的中国“芯”
美国恐怕要失望了,即便如此遏制中国芯片产业,恐怕也达不到美国的预期。
首先是相对于芯片企业投入而言,美国补助和免税的资金规模不大。三星准备在美国建厂,仅其一家的计划投资就达到了170亿美元;台积电也计划在中国台湾再建4座工厂,每座工厂的造价约为100亿美元,据说都配备了生产3纳米芯片的生产线。
其次,国际芯片大厂很可能采取美国高端,中国中低端芯片分别建厂的策略,以保证在规避芯片法案约束的同时,维持中国市场。
最后,14nm-90nm的中低端芯片已经可以满足手机到汽车产业现有的大部分需求,中芯国际和华虹半导体也已相继实现14nm制程量产,导致美国遏制上游芯片阻碍中国制造业前进的成本越来越高。
当然中国的不足也的确存在,从光刻机到尖端芯片,中国企业仍没有摆脱掣肘。根据IC Insights的数据,2021年中国大陆的芯片自给率仅为16.7%,预估到2026年芯片自给率也仅为21.2%,距离2025年自给率达到70%的目标还有相当长的路程要走。
值得一提的是,国产芯片最大的误区之一在于钱能解决一切问题。造芯片的确需要大量资金,但并不代表钱多就能造好芯片。热钱反而是把双刃剑,如果没把握好钱的使用,反而会滋生新的问题。从早年间的汉芯事件,到最近接连爆出的芯片腐败,比如大基金高管被查、紫光集团高管被查、工信部电子司领导被查、国开行高管被查,就是被钱反噬的鲜活案例。。
总之,不管芯片公司如何选择,中国自立自强发展芯片产业是大势所趋,因为芯片产业竞争,长远看的是谁的产业链更完整、市场规模更大、关键原材料话语权更大。对于中国而言,最简单的应对方式便是别急,脚踏实地发展好芯片产业。
文章同步媒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