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进行时,芯片大基金腐败耗费了谁的心血?

科技   科技   2022-08-19 18:00   陕西  


在芯片领域万众创业的这一时期,中国芯虽在设计、制造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在产业链上还存在明显的短板,与国外巨头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

作者|赵李广
出品|互联网最前线

近日芯片大基金腐败消息频出,前有路军后有丁文武,不禁让人唏嘘这芯片乱

此前,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总裁丁文武近日被有关部门调查,目前仍处于与外界失联的状态。据了解,丁文武曾先后担任武汉新芯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长江存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等高管。

在更早的些时候,上一任大基金一把手也被带走调查。7月15日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国家开发银行纪检监察组、吉林省纪委监委公布信息,国家开发银行国开发展基金管理部原副主任、国家芯片大基金管理公司原总裁路军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已正在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国家开发银行纪检监察组纪律审查和吉林省监委监察调查。

国家集成电路大基金一把手陆续被查,不让人发问,大基金到底怎么了?

1


自上而下的“芯腐败”

此事最早还需从2021年说起,去年11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国家开发银行纪检监察组、山东省监委发布消息,大基金投资方华芯投资的副总裁高松涛涉嫌严重违法,正在接受监察调查。

紧接着,在2022年7月掀起了查处高峰。7月14日星期四,深圳鸿泰基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王文忠被有关部门带走,而鸿泰基金为大基金出资7亿元成立的子基金。

然后是到7月15日的路军,被带走的王文忠和路军属于同学关系。再到2022年7月25日,紫光集团前董事长赵伟国被有关部门从北京带走调查,目前也处于与外界失联的状态,而紫光集团100%控股大基金投资方之一的紫光通信。最后到大基金现任一把手。

国家集成电路大基金从上到下接连先后被查,这一系列调查行动都透露着大基金内部有着严重腐败的味道。

有业内人士表示,“这也说明了目前国家对半导体产业的的推动,可能有了一些阶段性的变化,管理越来越严格了。”据该人士透露,“早些年大基金投资时期,一些半导体工厂建设成本明明一开始只花费了2亿多,但却对外说建厂成本近20亿,中间存在诸多不透明处。”

据了解,国家集成电路大基金一期成立于 2014 年 9 月,由国开金融、中国烟草、亦庄国投、中国移动、上海国盛、中国电科、紫光通信、华芯投资等企业发起,基金规模约为 1200 亿元。一期投资包括上海华虹、长江存储紫光展锐、三安光电、长电科技、北方华创、中微半导体和中芯国际在内的多家企业,行业内对大基金一期的投资持积极评价,被投资的上市企业也给基金带来了良好的回报。

鉴于大基金一期取得的良好效果,而后大基金二期成立于2019年10月,使得大基金规模超2000亿元。行业内人士称,大基金二期投资涉及集成电路全产业链,重点关注的设备包括刻蚀机、薄膜设备、测试设备、清洗设备等,材料方面则涵盖大硅片、光刻胶、掩模版、电子特气等。可以看出,大基金二期主要针对中国芯片产业链弱项,为其提供资金支持。

正当局势看起来一片向好时,与大基金相关高管频传被带走调查讯息。似乎在暗示着山雨欲来。

或许是预感到了什么,此前,现任大基金一把手丁文武最后一次参加的公开活动是在7月16日出席福建厦门举行的第六届集微半导体峰会。丁文武在会上公开发言表示,“前两年半导体行业的形势非常好,甚至有人说赚不到钱就是傻子,但现在开始,这种形势已经开始发生变化。”

不久前还在行业内热门峰会高调发表演说,接着就被带走,可以说震惊了整个芯片领域。并非是丁文武发表了什么“惊世骇俗”的言论,而是中国正处于芯片变革的关键时刻,作为中国芯片发展“发动机”的大基金绝不允许出现“芯腐败”。这是不可触碰的红线!

大基金成立的背后是中国芯经历了30余年两代芯片人的探索才有了今天。如没有两代芯片人打下的行业基建,可以说就没有大基金以投资中国芯片战略发展获取增益的可能......

2


从未放弃的芯片梦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即开始了半导体产业链的基础战略布局。彼时的中国不管是外汇储备还是财政都相对紧张,要发展半导体可以说是从本就紧张的财政中挤出钱来推动项目落地,咬紧牙关也要上!

一开始是较为粗放的发展模式。中国第一座具备规模化生产的晶圆厂是1980年开始建设的第四机械工业部无锡742厂,获当时国务院投资2.8亿人民币。742厂1980年从日本东芝引进全套三英寸半导体晶圆厂(5微米技术),并于1982年起投产,被认为是中国第一个具规模半导体晶圆厂。

从1984年开始,地方政府,国有企业和大学也开始纷纷从国外引入半导体晶圆厂。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和其他诸多原因,当时大多数半导体晶圆厂没有形成规模生产和商业运转能力。这其中一个比较明显的原因是,当时晶圆厂在全国开花。地方政府、高校和国有企业重复建设。缺乏统一规划,蜂拥引进国外淘汰的生产线,但这些设备在摩尔定律的驱动下,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变成废铁。

而后在1986年至1995年期间,美国和日本正在打“半导体战争”,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半导体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也还未成熟,此时是中国发展半导体产业的“窗口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相继提出富有针对性的531战略、908和909工程,改变原来粗放的遍地开花模式。

1986年电子工业部在厦门举办“集成电路发展战略研讨会”,提出了集成电路技术《531 发展战略》,即普及推广5微米技术,开发3微米技术,进行1微米技术科技攻关。

在这一战略指导扶持下,在1988年至1995年间,产生了五家具有相当规模的微电子企业。分别是江苏无锡华晶电子、浙江绍兴的华越微电子、上海贝岭微电子、上海飞利浦半导体和北京的首钢NEC。

1990年8月,国务院决定在“八五”期间推动半导体产业升级,促成中国半导体产业进入1微米下工艺制造时代即“908”工程。而后在吸取“908”工程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又1995年推出了“909”工程。

这两项工程,主要投向了无锡华晶和上海华虹,908工程的目标是在“八五”期间将半导体技术达到1微米,规划总投资是20亿元,其中15亿元用在无锡华晶上。然而,直到1995年,其他项目都顺利完成,唯独投入最大的华晶908工程仍然还在艰难进行。

909工程则注册资本40亿元人民币,1996年国务院决定由中央财政再增加拨款1亿美元,由上海华虹承担,与日本NEC合作,电子工业部部长胡启立亲自挂帅。909工程在国家领导人“砸锅卖铁”的批复下启动,顶着巨大压力背水一战,克服了华晶七年建厂的悲剧,于1997年7月开工,1999年2月完工,用了不到两年即建成试产,在2000年就取得了30亿销售,5.16亿的利润。

比较惋惜的是,这些由国家花费大力气推出的战略、工程没有达到预期效果。531战略,908工程,以及909工程中牵扯到的六家企业,几乎成为了中国2000年之前在芯片产业投入的全部本钱,然而他们各自的结局却是大相径庭。

其中北京首钢NEC的谢幕令人叹息,2004年,首钢基本退出芯片行业。但这一系列工程、战略为我国进入21世纪后半导体产业发展,半导体市场的扩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是留下了上海华虹这样的企业。然后是经验教训,如908工程有一个重要的教训就是在追求制造工艺先进的同时,也要兼顾市场需求,不能只依靠军工支持,更需要形成民用市场的竞争力。

在这些基础之上,跨过千禧年,中国进入到了芯片人自主创业的时代。

3


芯片人和投机者的对弈

千禧年过后,芯片领域企业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2000年至2004年期间,诞生了众多优秀的中国芯片公司,例如中芯国际成立于2000年;珠海炬力、展讯通信、福建瑞芯成立于2001年;汇顶科技、锐迪科成立于2002年......更有如张汝京、胡伟武等一大批芯片人名声大噪。

龙芯、汉芯、宏芯是当时热极一时的话题,可惜好景不长,很快,在2006年1月28日,科技部、教育部和上海市政府成立专家调查组,对“汉芯一号”展开调查。

调查结果震惊全国,陈进负责的团队推出的"汉芯一号",不过是从美国一家公司买回的芯片,雇人将芯片表面的原有标志用砂纸磨掉,然后加上"汉芯"标志"研制"而成,却因为其欺骗成功,被鉴定为"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集成电路",是"我国芯片技术研究获得的重大突破"。

这一事件进而影响了其它芯片公司的融投资,资本对芯片领域的投资越发慎重,甚至“矫枉过正”。大量的媒体也开始唱衰中国芯,再加上国外芯片大量销往中国,是中国芯片民企的艰难时刻。

理解了过去的“汉芯一号”事件,也就能理解如今“芯腐败”的严重性。汉芯仅仅涉及自己,资金规模较小,其更多的是间接影响;而如今的大基金可能的“芯腐败”,从上到下,涉及企业众多,尽管官方并未发布最终结果,但很可能涉及资金规模巨大,牵涉企业众多,甚至可能像汉芯一样推翻以前的一些“成果”。

话说回来,在汉芯造假风波时期,幸而中国本土电子市场兴起,带动了一大批低端芯片企业,这也让许多受到影响的企业熬了过去;这批企业培养的芯片人才也为日后打下基础。这才有了后来的华为海思、龙芯、中微半导体、中芯国际等成就。

在芯片领域万众创业的这一时期,中国芯虽在设计、制造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在产业链上还存在明显的短板,与国外巨头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芯片领域马太效应非常严重,技术领先的企业往往可以吃下大部分市场。

但也仅仅是有短板而已,此时芯片领域已经能够列出“卡脖子”清单而不是“我们该从哪里入手”,说明大部分的芯片基建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而在客观上物理规律也站在中国一边,芯片制程已接近物理极限,八九十年代那种拥有便过时的尴尬一去不复返了。

于是,目标清晰,由小步快跑转入大规模投入,将资金投入技术,补上短板,再将市场拿回来。再加上复杂的国际形势和竞争格局,国家集成电路大基金成立了。这一时段投资芯片领域是一件投资回报清晰的事,所以甚至出现了投资过热的情况,一家芯片公司往往成立一年便可以估值过百亿,真可谓是前辈栽树,后辈乘凉。

于是,面对大基金,市场上有三种声音。第一种是大基金为了芯片领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解决了芯片企业建设中的重资产投入问题。第二种是大基金投资的模式极易滋生腐败,资金该投给谁,投多少的过程中具有很大的“操作”空间,今天来看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第三种是大基金完全是来摘桃子的,在芯片大热的时候入局,获取资本收益,笔者认为,大基金追求投资整体收益是正常行为,不应该用摘桃子来形容大基金成立的出发点,而应该具体观察大基金投向哪些企业。

纵观中国芯片发展历程,国家集成电路大基金可以说在芯片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效果,它对国家芯片发展所带来的增益,是之前的尝试所不可比拟的。但同样的,没有之前哪来之后呢?前两代芯片人的尝试和铺路同样功不可没。

无论本次风波结果如何,对行业内人士还是全体国民来说,建立在前人基础之上的体制发生“芯腐败”很不好,很严重!

对于丁文武所说:“现在开始,这种形式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从现在的一系列反腐行动来看,这种变化指的是国家以后对于支持芯片发展的资金管理将越来越严格,通过相关项目获取私人利益的口子越来越小。总之,莫伸手,伸手必被抓!

文章同步媒体平台

百家号 丨 知乎 丨今日头条 丨 雪球号
新浪网 丨 搜狐  丨网易新闻 丨 艾瑞网
随手点赞👍,戳个在看
互联网最前线
科技互联网头部订阅号,深度聚焦创新经济。重磅新闻跟踪报道。 有温度、有深度、有影响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