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飞
出品|互联网最前线
近期董宇辉离职俞敏洪回应事件沸沸扬扬,直播电商很久没有这么热闹过。
而小红书,电商业务自去年董洁直播爆火以来,今年出圈的不是裁员就是被压估值。
618刚过一直被传上市,一直辟谣上市的小红书,突然爆出裁员新闻,产品商业化等部门裁员20%-30%。据说是高层对员工人效比不满意,因为跟拼多多比连一半都不到。
裁员后不久,紧跟着曝出融资消息——2024年8月,小红书最近数周安排了向现有股东及新投资者出售股份。获得了DST Global入股,红杉中国、高瓴资本、博裕资本和中信资本加码投资,最新的估值170亿美元。
相比起2023年的140亿美元有了明显提升,却比2021年的投后估值缩水了30亿美元,约合200亿人民币。2021年小红书投后估值超200亿美元,由淡马锡和腾讯、阿里领投。
实际上,最新一轮的融资并非Pre-IPO,据36氪报道,此轮融资是以老股转让的形式进行的。为了帮助早期投资人退出,小红书亲自操盘了此次买卖。可见,原有股东获利了结的需求较为强烈。
难走的电商路,并不顺利商业化,在种草脱敏的时代,坚持以种草为核心能力的小红书,还能撑起第二增长曲线吗?
有人计算过董洁的客单价将近600元,作为对比,快手方面曾披露过一组数据,其电商的客单价为50-60元、抖音90元、淘系120-150元、京东200元。
这波营销确实很成功,毕竟大家都有刻板印象,提起小红书的用户画像——印象里都是化着美美的妆、吃着下午茶的中产女白领,还热衷各种最city的生活方式,诚然这撮群体,是所有渴望提升逼格和价格的新消费品牌的核心人群。
但“高净值、高粘性”,事实上真是如此吗?
首先“高净值”这种用户确实存在、也都在小红书,但他们的体量太小了,毕竟中产没有办法脱离经济形势而单独存在。
更何况小红书近几年也在不断扩大用户群体。2020年,小红书试水直播带货。2021年,小红书发起“男性内容激励计划”,号召更多男性创作者入驻……当覆盖的人群越来越广时,小红书和B站、知乎等其他平台的用户其实差别不大,广发证券的研报显示,2022年小红书80%的营收源于广告业务,其余大多为电商业务;2023年广告收入占比小幅下降,但依然占到总营收的近80%。
“高净值”有待商榷,而“高粘性”确实是小红书的护城河。
作为“用户首选的生活决策搜索平台”,小红书做商业变现,在众多内容社区同行友商中优势十分明显。
一般而言,作为消费者购物或者出行前“冲浪”的最后一站,越来越多的用户甚至直接将小红书当作新一代搜索引擎使用。在旅游、穿搭、美妆、探店等消费场景中,小红书成为种草和避雷的不二之选。
数据也显示,60%的小红书用户会主动搜索,平台日均搜索查询量近3亿次。并且,小红书的活跃用户还在持续增长,2023年小红书MAU即月活跃用户数达到了3.12亿,较2022年增长了20%。
此外,还有平台越来越丰富且垂直且专业的UGC、PUGC创造的内容池子。根据小红书官方公布数据显示,平台内容分享用户超8000万,且笔记内容原创度高达90%,大多为种草推荐内容。
经济形势不好,品牌商家们广告预算减少,加上彼时阿里淘天一味狙击拼多多抖音,让低价风气蔓延,消耗品牌调性,引发消费者认知混乱。
“早在2022年就有高端服饰品牌开始主动关闭天猫店,将线上重心放到更适合品牌调性的小红书上经营,一方面是不想参与电商的低价竞争,另一方面是需要更好的内容平台和渠道来长久支撑品牌调性。不仅仅是美妆,时装、配饰等其他品牌近几年也有相同的市场动作。”上海某国际品牌代理商表示到。
可以说小红书的崛起,某种程度是接了一波淘天品牌出走的泼天富贵。小红书商业化一发力大家都过来了。但是真的入驻了、掏钱真做了、发现卖不动,才发现根本就不是那么一回事。
一来,想让小红书用户掏钱,价格得比旗舰店更低才行,小红书用户假装精致久了,真要花钱算盘依旧是打得门儿清。卖不了高溢价,品牌只能一再破价。
二来,因为小红书标榜自己用户价值高,流量也确实很贵,所以从运营的角度看,小红书的流量又少又贵。
最后一算总账,品牌发现以前没在小红书上砸钱,也没有单独破价,小红书上种草的用户一样去天猫京东店买了。
去年董洁直播带货出圈后,小红书重点投入直播电商,从字节淘宝挖了不少高管。而今年618过后开展裁员风波,也是电商和商业化裁的最多,换句话说,那肯定是业绩不太理想。
2、电商板块攻不下,“高粘性”助力下,小红书种草大本营是雷打不动。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在去年在加快商业化节奏后,小红书实现营收37亿美元、增长85%,净利润达到5亿美元,其中广告业务为主要营收来源。参考《2021年小红书品牌调研报告》数据,广告业务在其营收中占比高达80%。
尤其在广告行业整体并不稳定的大背景下——《2023中国互联网广告数据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互联网广告市场规模预计为5732亿元,同比增长12.66%,但2022年的增速为-6.38%,且中国互联网广告市场中,头部效应明显,阿里、字节、腾讯、百度四大巨头占据了高达77%的市场,小红书能够守住现在的基本盘,就已经是很不错的表现。
做不到种草到拔草的闭环,凭借着高粘性,做电商平台用户决策离不开的平台,小红书也有故事可讲,这也是为何小红书能够持续吸引投资的原因。这些年,互联网巨头和明星资本都十分看好小红书独特的种草文化,而品牌商家也看中小红书的推广营销价值。
什么传统电商、直播电商还是买手电商,小红书越不过去别人的城池,其他互联网平台也难以攻克小红书的壁垒——无论是淘宝推出内容种草主阵地“淘宝逛逛”、还是京东为了提高商品转化率,推出“种草秀”,亦或是用内容种草的思路加强商业运作的知乎……都无一能越过小红书的先天优势。
3、电商基因与基建不足。
小红书的种草属性注定了其商业化之路不会像B站、知乎等平台一样“拧巴”,“恰饭”并不可耻,只是小红书面临的,更多是过往根基导致的电商基因与基建不足。
想要做好电商平台,有三个关键基础,一个是用户规模,一个是商家规模,还有一个是供应链服务商质量。
用百联咨询庄帅的话来说,就是用户规模够大,需求转化成购物行为才会更多。商家规模则是去满足用户的购物需求。而供应商服务质量,则影响履约和复购,三者相互匹配和谐,才能够达到一个良性的循环。
用户规模方面,小红书并不存在明显短板。
商家规模,也就是供给端方面,小红书从多层面想办法来做工作,吸引更多商流。但顾虑到维护已有高端品牌投放广告所需的调性,小红书在流量倾斜上也不敢过分拼多多、抖音化,在小红书直播间“一二三上链接”像什么话。产品方面,品类集中在美妆、穿搭领域,价格不占优势,品类也不占优势。
道理其实很简单,一整套电商闭环流程,需要重资产、长周期的投入,供应链、物流和支付等后端履约能力极为重要,而这是小红书需要踏踏实实投入时间成本去建设的。想要短时间攻克电商巨头过去二十余年积累的护城河,难。
消费者嘴上不说,兜里最诚实。前端种草做得再好,互联网人还是要回归到实体和供应链产品打磨,如果还是只起到“渠道通道”的作用,平台只能回归到工具层面价值。
依据用户画像、使用场景,去定制符合小红书滤镜的产品,既然追不上人家几十年的电商壁垒,小红书便向各垂直领域头部看齐,各取所长,将自己往超级APP路线发展。
今年以来,小红书除了电商之外,一边通过“内容+流量”的方式进军文旅行业,另一边则开始摸索本地生活中的到店业务。
尤其在本地生活方面,据36氪报道,2024年小红书确立三大发展战略:
1、布局全国,先发展北上广深以及杭州、成都、南京等一线网红城市,再逐渐向二三线城市下沉;
2、产品优先选择咖啡、面包以及民宿等主打高端路线的品类,以小红书平台核心客群喜好为主;
3、线上扶持+线下孵化,针对商家达人或用户开启营销活动,提升平台的品牌声量,奠定基础。
文旅有东方甄选珠玉在前,本地生活有抖音新生代在后,基本都是经过市场验证的可行商业模式,而且单就本地生活蛋糕来看,也值得小红书“赌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