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注:本文系西北大学伊朗研究中心原创栏目《伊朗见闻录》第十六期,本栏目致力于分享在伊中国留学生的求学经历和所见所闻,以便为大家提供关于伊朗的第一手信息。
德胡达波斯语国际教育中心(موسسه لغت نامه دهخدا و مرکز بینالمللی آموزش زبان فارسی)位于德黑兰北部的瓦里阿斯尔街,目前是伊朗最大的波斯语培训机构,隶属于德黑兰大学。1945年,伊朗著名语言学家阿里—阿克巴尔·德胡达(Ali-Akbar Dekhoda)创建德胡达语言中心,主楼由伊朗作家马哈茂德·阿夫沙尔·亚兹迪(Mahmud Afshar Yazidi)捐赠。德胡达的波斯语课程共分为八个等级(A1-3,B1-3,C1-2),在每一级课程考核通过后才能继续下一等级的课程,每一期课程约为40天,学费为6000万里亚尔(按照2024年9月汇率约合人民币700元)。
2022年4月,笔者在国内开始学习德胡达语言中心开设的波斯语网课,由于与国内学校课程冲突等原因,至2023年9月前往伊朗,仅达到B2(中级二)水平。在笔者学习波斯语网课期间,德胡达内部进行了管理调整,规定每期报名人数只有达到5人(或以上),网课才会开班。网课班里的同学来自世界各地,笔者曾在班里见过土耳其人、黎巴嫩人、中国人、意大利人、拉脱维亚人、韩国人、日本人,其中中国人人数最多,几乎每一级班中都有2—4个中国人。
德胡达机构第一层,摆有阿里—阿克巴尔·德胡达塑像与各国国旗
德胡达会为每一级课程配置一个新老师,不同的老师上课风格各异。除初级一课程外,老师们都直接用波斯语授课,并且鼓励学生用波斯语交流。课程主要围绕德胡达中心编写的教材进行,但是不少老师会在课堂上导引出一些新的话题,鼓励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在课堂上,一些老师会禁止学生说英语,帮助学生快速适应波斯语表达。但是总体而言,网课很难保证教学质量。一方面,由于不是面对面交流(一些老师并不会在课堂上开摄像头),学生和老师之间很难进行有效的课堂互动。另一方面,上网课的老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教学经验不足的年轻老师(很多都是德黑兰大学刚刚毕业的学生),比较有经验的教师一般都在线下授课。
德胡达机构的教室及二层布局
笔者于2023年9月抵达伊朗,在结束德黑兰大学世界研究院第一学期的课程后,于2024年3月开始在德胡达机构上线下课,至9月结束最后一期课程,拿到C2等级证书并顺利毕业。在德胡达上线下课的这段时间,是我迄今为止最珍贵的人生经历之一。
德胡达机构学期安排表与班级安排表
德胡达的线下课在每天上午9点开始,由于我的宿舍距德胡达有近一个小时的车程,每天都需要早起赶早高峰的公交。第一次在德胡达上的是B3的课程,带课老师是帕夏女士。由于我长期在国内参加线上课,初到线下课的我什么都听不懂,帕夏女士就和我商议要不要先降到B2,等适应了线下教学后再回到B3。考虑到线下课难度较高,多一段适应时间对之后的学习更有益,就和教务老师米娜女士申请去上B2。米娜女士待人很和善,英语也很好,她把我分配到了阿扎利女士的B2班。
德黑兰早高峰的公交车内部
从左至右:哈桑先生、寇布拉女士、笔者、帕夏女士
在阿扎利女士的班里还有两个外国同学,分别是土耳其人寇布拉女士和来自黎巴嫩的阿拉伯人哈桑先生,我和他们结下了弥足珍贵的友谊。寇布拉女士比我大十岁,为人十分热情友善,在伊朗进行互联网贸易,平时会叫我“Yang Ju”(波斯语中一般会在人名后加“Ju”表示亲密),并且时常会给大家分享一些来自土耳其的美食与礼品。我曾送过她一只中国结,她一直将那只中国结挂在书包上。哈桑先生和我爸一个年纪,十分健壮,性格相对严肃,主要在伊朗从事与手机相关的国际贸易,因此英语极好。他极其虔诚,曾说过“学习波斯语是为了伊玛目侯赛因”之类的话。我曾告诉他,按照中国传统他的属相是龙,引得他连连发笑,因为他知道中国龙代表着幸运与强大。
老师布置的课堂讨论话题:你最喜欢你的哪一个教育阶段?为什么?
在德胡达机构中,学生中最多的是中国人,超过20人,其余学生还有巴基斯坦人、俄罗斯人、意大利人、印度人等,分别不超过3人。在德胡达学习波斯语的中国人主要从事在伊朗的商业贸易,其他年纪较小的学生则是为了拿到德胡达的高级语言证书,方便之后前往德黑兰大学读书。而在我的班里只有我一个是中国人,有着相对更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顺利通过B2考试后,我升入了B3课程,而教我B3课程的老师恰巧正是帕夏女士。再次见到帕夏女士时,我进一步做了自我介绍,她十分惊讶于我的交换生身份以及伊朗历史专业,据她所说,学伊朗历史的中国人在德胡达并不多见。帕夏女士是我在德胡达见到过的最好的波斯语老师,也是我最好的伊朗人朋友之一。在她的课堂上,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讨论各种社会、文化话题,包括“各国的传统文化”、“各国对心理疾病的社会态度”、“各国的教育制度”等。她对中国文化十分感兴趣,曾让我在课堂上向同学们解释“数字1—10在中国的文化含义”、“太极文化”、“中国新年”、“中国古诗”等。由于帕夏女士的家就在我的宿舍附近,我们时常乘坐同一辆公交车,久而久之,我们成为了很好的朋友,在我即将完成在德胡达的所有课程,即将回到中国的时候,帕夏女士还特别告诉我:“杨,如果你回了中国之后还想学波斯语或是波斯诗歌,只管联系我,我可以免费带你学。”
笔者的课堂展示:“西安”
之后,我先后完成了C1与C2课程,高级阶段的教学基本上已脱离课本,老师们会花更多时间训练学生的交流能力。在C1阶段,我和同学们每一天都会轮流做一次课堂展示,围绕任意一个我们感兴趣的话题做PPT,并向同学们进行介绍。德胡达的老师们普遍对中国文化十分感兴趣,对他们而言,中国文化充满神秘色彩,一般都会提前告诉我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在我所做的课堂展示中,“西安”、“丝绸之路”、“中国美食”得到了老师与同学们最为热烈的反应,对“兵马俑”、“开水白菜”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至今仍然记得,我曾告诉老师:“兵马俑是用土做的,并且中间的空的,不过和真人一样高。”他相当惊讶,说:“有机会一定要去中国看看。”此外,老师们在高级阶段教授的内容也越来越偏向于伊朗文化,主要对波斯诗歌、小说加以介绍。
德胡达机构内的教室走廊
虽然在德胡达的线下课程总体比较顺利,但是也看到了德胡达目前所经历的一些困境。由于经营不善与管理层变动等原因,德胡达长期无法按时发放教师工资,其中的一些老师甚至有约一年以上的时间没有领到薪水。许多老师对此极为不满,德胡达管理层也为了缩减开支开除了部分教师与工作人员。
在进入C1阶段,德胡达突然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裁员,许多老师或被迫、或主动离开德胡达。我的C1课程老师卡萨米先生就在学期中途离开,致使课程不得不搁置近两周的时间,等待德胡达安排其他可以上课的老师。相同的情况也发生在其他班级,甚至是同学们普遍都很喜欢的教务老师米娜女士也突然离开,导致德胡达的教务安排工作停摆近一个月。目前,曾教过我波斯语的老师都已纷纷离开德胡达,德胡达面临严重的师资短缺问题,网课已被取消,部分初级课程仅有一个班级,课堂人数更是接近20人(先前一个班最多也不会超过10人,高级班更是只有3—4人)。一时间,“德胡达即将倒闭”的传言在学生中间流行。
在一定程度上,德胡达语言中心就是伊朗的缩影,它所面临的问题正是时下伊朗经济和社会困境的反映。回想起在德胡达的学习经历十分宝贵,处处都体现着伊朗独有的人际温情与不同文化之间的思想碰撞,在那里认识的老师、朋友都是我为期一年的伊朗留学生涯中最为宝贵的收获,在那里发生的种种也将成为一段回忆,品味终生。
位于大门右侧的阿夫沙尔博士捐赠纪念碑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西北大学伊朗研究中心和本微信公众号立场。
往期推荐:
文字:杨玉宝
编辑:李一聪
责编:张向荣
审核:李福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