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成果】李福泉:30年来国内伊斯兰教什叶派研究述评

文摘   2024-10-25 19:00   陕西  
内容摘要   长期以来,什叶派研究没有得到国内学术界足够的重视。伊朗伊斯兰革命后,学者们出版和发表了一些有关什叶派研究的译著、著作与论文。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方面的论著开始大量出现。2003年以来,什叶派成为中东研究中的热点。截至目前,在历史研究,什叶派支派、教义、教法和宗教制度研究以及政治角度的研究等方面,出现了大量成果。然而,总体而言,国内的什叶派研究还相对滞后,广度需要拓展,深度需要加强。
关 键 词   伊斯兰教;什叶派;研究述评
作者简介  李福泉,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讲师,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当代中东问题和伊斯兰教。
文章来源   原文刊登于《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全文如下:


什叶派是伊斯兰教内仅次于逊尼派的第二大教派,约占世界穆斯林总数的14%,主要分布于伊朗、伊拉克、印度、巴基斯坦和黎巴嫩等地。什叶派虽然人数不多,但影响重大,在2003年伊拉克战争以来尤其如此。什叶派研究不仅是伊斯兰研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是理解和认识当前中东政治的重要前提与基础。

早在20个世纪20年代,伊斯兰教学术研究便在国内兴起。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学术界长期以来关注的主要是逊尼派,什叶派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直到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后,我国学者才出版和发表了一些有关什叶派的译著、著作与论文。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方面的论文开始大量出现。近年来,随着伊拉克什叶派主导国家政权,什叶派成为中东研究中的热点之一。

为了便于学者的研究,本文将对已有的著述予以梳理和介绍。这里的成果不仅包括译著、著作和期刊论文,也涵盖了相关的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

一、什叶派历史研究

在我国,对什叶派的研究始于译介国外的著作。王怀德和周祯祥翻译的法国学者昂里·马塞的《伊斯兰教简史》(商务印书馆,1978年)、马坚翻译的美国学者希提的《阿拉伯通史》(商务印书馆,1979年)、吴云贵等人翻译的巴基斯坦学者赛义德·菲亚兹·马茂德的《伊斯兰教简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纳忠翻译的埃及学者艾哈迈德·艾敏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册;1990年第2册;2007年第8册)等著作都有部分内容涉及什叶派。1983年出版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编译的《十叶派伊斯兰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是国内第一本研究什叶派的著作。它在吸收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译了有关资料,不仅介绍了什叶派的历史与现状也涉及了教义、礼仪和支派等内容。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对什叶派历史的研究开始在中国学者著述的世界伊斯兰教通史著作中出现。金宜久主编的《伊斯兰教概论》(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和《伊斯兰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王怀德、郭宝华合著的《伊斯兰教史》(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年)以及马明良的《简明伊斯兰教史》(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年)都程度不一地论及了什叶派。

此外,自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也出现了一些专门研究什叶派历史的学术论文。刘月琴的《伊斯兰教什叶派的形成》(《西亚非洲》1982年第5期)和陈恩明的《什叶派起源初探》(《世界宗教研究》1988年第2期)探讨了什叶派的形成原因与过程。而麦尔旺的《关于倭马亚时期的十叶派》(《阿拉伯世界研究》1989年第1期)和穆祥云的《十叶派与阿拔斯王朝》(《阿拉伯世界研究》1987年第4期)则分别研究了倭马亚王朝和阿拔斯王朝时期的什叶派。程彤的《什叶派十二位伊玛目生平考》(《阿拉伯世界研究》2008年第1期)则首次详细考述了12位伊玛目的生平事迹。值得注意的是马通先生的《西北伊斯兰教什叶派及其遗迹》(《甘肃民族研究》1989年第2期)还对什叶派在中国境内的流传做了开拓性研究。

由于伊朗是世界上什叶派人数最多的国家,伊朗什叶派的历史自然成为研究的重点。王宇洁的《伊朗伊斯兰教史》(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是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它主要从政治角度对什叶派在伊朗的发展演变进行了深入研究,代表了目前国内什叶派研究的较高水平。赵增泉的《伊斯兰教什叶派在伊朗历史上的作用》(《西亚非洲》1980年第5期)、陈刚的《早期十叶派在波斯的流行及原因》(《阿拉伯世界研究》1993年第1期)、李勤的《十叶派成为伊朗国教的原因初探》(《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6期)、李阳的《试论什叶派在伊朗国教地位的确立》(《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和周燮藩的《什叶派伊斯兰教在伊朗的历史演变》(《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等论文也都从不同方面对伊朗什叶派历史进行了研究。此外,程彤的博士论文《“正统”观念与伊朗什叶派——从蒙古入侵到萨法维王朝建立》(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语系,2003年,叶奕良指导)使用大量波斯文资料,以从蒙古人入侵到萨法维王朝建立这一历史时期伊朗各主要社会阶层的“正统”观念及其与什叶派教义的互动为研究对象,揭示了伊朗人最终选择什叶派为国教的根本原因。

二、什叶派支派、教义、教法和宗教制度研究

支派众多是什叶派的鲜明特点,支派自然也就成为什叶派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谭乐山的《伊斯兰教有哪些主要教派》(《世界史研究动态》1980年第2期)、赵增泉的《伊斯兰教什叶派及其分支派系》(上、下)(《世界史研究动态》1980年第12期1981年第1期)和王怀德的《伊斯兰教教派》(《阿拉伯世界》1982年第1期)等论文在国内比较早地介绍了什叶派的各主要支派。在著作当中王怀德的《伊斯兰教派》、金宜久主编的《伊斯兰教》(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年)和王家瑛的《伊斯兰宗教哲学史》(民族出版社,2003年)也对什叶派支派作了一定研究,尤其是后者采用大量波斯文和阿拉伯文原始资料,对什叶派各个支派的思想主张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孙振玉的《传统与现实:土耳其的伊斯兰教与穆斯林》(民族出版社,2001年)则第一次向国内介绍了土耳其罕为人知的阿莱维派。另外,李维建的硕士论文《也门伊斯兰教栽德派历史研究》(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2001年,郭宝华指导)还首次对什叶派的一个重要支派栽德派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

除了支派研究外,陈恩明的《逊尼派与什叶派的区别》(《世界宗教资料》1984年第4期)、王怀德的《逊尼派、十叶派与苏非派》(《阿拉伯世界》1992年第1期)以及金宜久的《伊斯兰教的苏菲神秘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则对什叶派、逊尼派和苏菲派进行了比较研究。

涉及什叶派教义的除了上面提及的金宜久主编的《伊斯兰教》外,陈德成的《伊斯兰教什叶派伊玛目学说略论》(《世界宗教研究》1988年第2期)研究了什叶派区别于逊尼派的核心思想伊玛目学说。王宇洁的《什叶派伊斯兰教两大教法学派之争》(《世界宗教研究》2004年第1期)则对历史上阿赫巴尔教法学派和乌苏勒教法学派的分歧与争论进行了深入分析,吴云贵的《伊斯兰教法概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也涉及了这一问题。蔺焕萍的《论伊斯兰教什叶派“效法的源泉”的形成机制及其意义》(《宁夏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和王丽的《什叶派宗教领袖发展轨迹》(《世界宗教文化》2007年第4期)专门研究了什叶派独特的“效仿制度”和宗教领袖的形成机制。此外,吴云贵的《当代伊斯兰教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部分内容分析了什叶派宗教学者特殊地位的成因及其对国家政权的态度。

部分学者还涉及什叶派的宗教仪轨和节日,这主要有王宇洁的《什叶派穆斯林的阿术拉节》(《世界宗教文化》1999年第1期)以及敏文杰选译的阿拉玛·托布托巴易的《什叶派的“穆塔尔”原则》(《世界宗教文化》2002年第3期)和赛义德·侯赛因·纳斯尔的《什叶派宗教仪轨》(《世界宗教文化》2002年第4期)。

值得注意的是,2003年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了张志华翻译的《辞章之道》。它由10世纪什叶派学者穆尔塔达所整理的什叶派第一任伊玛目阿里生前的言论、书札、祷辞及有关资料汇编而成,对我国学者研究什叶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政治角度的研究

众所周知,伊斯兰教是带有鲜明入世性和政治性的宗教,而什叶派尤其如此。至今,从政治层面对什叶派进行研究的成果最多。

截至目前中东什叶派总体研究方面重要成果有王宇洁的博士论文《伊斯兰教什叶派与当代中东政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1999年,吴云贵指导)与吴冰冰的专著《什叶派现代伊斯兰主义的兴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前者不仅概述了什叶派的产生、发展历史梳理了什叶派的宗教政治思想和制度,而且还重点阐述了什叶派对伊朗、黎巴嫩、伊拉克和其他海湾国家政治的影响。后者则大量使用英文和阿文两种资料,在概述什叶派历史、宗教制度和政治思想的基础上,以霍梅尼、穆罕默德·巴基尔·萨德尔和穆萨·萨德尔3个著名的什叶派宗教领袖的政治活动与思想为中心,分别研究了伊朗、伊拉克和黎巴嫩三国什叶派现代伊斯兰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此外,赵增泉的《伊斯兰教什叶派思潮及其在西亚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西亚非洲》1982年第6期)对什叶派信仰及其在西亚的政治影响进行了宏观分析,王宇洁的《当代中东的伊斯兰教什叶派》(载秦惠彬主编《伊斯兰文化与现代社会》,沈阳出版社,2001年,第45-60页)简要介绍了什叶派在伊朗、黎巴嫩、伊拉克和其他海湾国家的政治影响。2007年由时事出版社几乎同时出版的汪波的《美国中东战略下的伊拉克战争与重建》和李伟建的《伊斯兰文化与阿拉伯国家对外关系》两本著作则对伊战后中东政治中凸显的什叶派因素进行了分析。此外还有汪波的论文《海湾地区“什叶派新月带”兴起的宗教政治影响》(《阿拉伯世界研究》2009年第1期)。

除了以上总体性的研究和李福泉的论文《沙特什叶派问题探析》(《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外,其他对什叶派的研究完全集中于伊朗、黎巴嫩和伊拉克三个国家。除了上述研究伊朗什叶派历史的论文与著作外,冀开运的两篇论文《伊朗伊斯兰革命的原教旨主义理论家-——纳瓦布·萨法维》(《西亚非洲》1999年第4期)和《伊朗青年学生的伊斯兰革命理论家——阿里·沙里亚梯》(《西亚非洲》1997年第6期)以及敏文杰的《现代什叶派著名思想家阿拉玛·托布托巴易》(《世界宗教文化》2004年第1期)分别介绍了伊朗的3位什叶派思想家。霍梅尼是至今国内研究最为深入的什叶派宗教人物。吴成的博士论文《霍梅尼“毛拉治国”思想研究》(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2004年彭树智指导)、王宇洁的《教法学家的统治:历史渊源及其现实困境》(《世界宗教研究》2002年第3期)和冀开运的《论霍梅尼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特点》(《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3期)研究了霍梅尼的宗教政治思想,尤其是前者,是目前为止国内霍梅尼研究这一领域最重要的成果。此外,曲洪的《当代中东政治伊斯兰:观察与思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与刘靖华和东方晓合著的《现代政治与伊斯兰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也涉及了霍梅尼的思想。

在阿拉伯国家中,黎巴嫩的什叶派由于其国内政局长期动荡不安而受到多名学者的关注。著名的什叶派伊斯兰组织真主党,以其广泛的地区影响和激进的意识形态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截至目前,大部分研究黎什叶派的论著都与此有关。发表较早的王维周的论文《黎巴嫩十叶派和真主党》(《阿拉伯世界》1989年第1期)简要介绍了真主党的产生情况、组织结构及发展趋向;吴云贵的《黎巴嫩真主党述评》(《西亚非洲》1997年第6期)分析了真主党产生的社会环境、兴起的外部因素和其对重大问题的态度;温诚的《黎巴嫩真主党政策调整浅析》(《阿拉伯世界》2003年第4期)探讨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真主党的政策调整情况;余国庆的《真主党:以叙黎三国谈判桌上的棋子》(《西亚非洲》2000年第2期)则分析了真主党在巴以冲突中所扮演的角色。此外,王宇洁的《黎巴嫩真主党的缘起及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年增刊)、《黎巴嫩政治中的什叶派因素》(《国际论坛》2000年第5期)、陈天社的《真主党探微》(《阿拉伯世界》2000年第2期)以及李福泉的《黎巴嫩真主党的社会福利活动与影响》(《国际资料信息》2009年第2期)也对真主党进行了一定研究。在著作中,陈嘉厚主编的《现代伊斯兰主义》(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专辟一章,分析了真主党的兴起和发展过程;蔡佳禾的《当代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年)有一节介绍了真主党反以反西方的武装抵抗活动,肖宪的《当代国际伊斯兰潮》(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一书中也有涉及。

另外,黎巴嫩什叶派宗教领袖穆萨·萨德尔和另一个重要的什叶派组织阿迈勒运动也引起了学者的一定注意。除了上述吴冰冰的著作《什叶派现代伊斯兰主义的兴起》外,他的论文《穆萨·萨德尔与黎什叶派》(《阿拉伯世界》2003年第5期)也介绍了穆萨·萨德尔的政治思想和活动及其在黎巴嫩什叶派崛起中的作用。陈和丰的《黎巴嫩什叶派和阿迈勒运动》(《阿拉伯世界》1985年第4期)对阿迈勒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而对黎巴嫩什叶派作整体研究的有肖宪的论文《黎巴嫩什叶派的崛起》(《西亚非洲》1988年第6期)和樊小红的最新论文《黎巴嫩内战后什叶派的政治发展》(《国际论坛》2009年第1期)。此外,李福泉的博士论文《从边缘到中心——黎巴嫩什叶派政治发展研究》从祖阿玛的衰落、乌里玛的作用、现代政党的兴起以及伊朗和叙利亚的影响等4个方面,深入分析了黎巴嫩什叶派从政治边缘到中心的转变过程。

虽然伊拉克什叶派人数众多,占全国总人口的60%以上,但长期以来并没有受到学术界的注意。到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之前,对其什叶派的研究主要散见于几本专著和论文集中。吴云贵与周燮藩合著的《近现代伊斯兰思潮与运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中有一节专门探讨了伊拉克的什叶派伊斯兰原教旨主义。金宜久、吴云贵合著的《伊斯兰与国际热点》(东方出版社,2001年)在谈到伊拉克的政教关系时部分地涉及到了国内的什叶派。在刘竞主编的《伊斯兰复兴运动论集》(中国亚非学会等,1989年)中肖宪的《伊拉克国内政治中的宗教问题》一文介绍了什叶派的反政府活动。此外王宇洁的《伊拉克什叶派的伊斯兰运动》(《中东研究》1998年第1期)对其伊斯兰运动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在伊战后,伊拉克什叶派迅速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国内出现了不少与此有关的成果。黄民兴的《什叶派:历史、现状与伊拉克重建》(《河南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概述了伊什叶派的历史与现状分析了其在国家重建中的作用。李福泉的硕士论文《伊拉克什叶派伊斯兰运动研究》(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2005年黄民兴指导)研究了伊什叶派伊斯兰运动的发展历程、特点与影响,并介绍了穆罕默德·巴基尔·萨德尔的政治和哲学思想。李荣和田文林的《伊拉克什叶派因素突起的影响》(《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第5期)以及田文林和程星原的《伊拉克什叶派崛起的影响》(《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第3期)深入分析了伊什叶派崛起的国内和地区影响。李福泉的两篇论文《伊拉克什叶派伊斯兰运动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和《试论伊拉克什叶派乌里玛的政治作用》(《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前者分4个阶段分析了伊什叶派伊斯兰运动发展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其特点,后者论述了什叶派乌里玛特殊地位的成因、他们在伊拉克历史上的政治作用及其发展前景。而李鹏涛的《穆罕默德·巴基·萨德尔与伊斯兰经济学》(《中东研究》2006年第1期)和《穆罕默德·巴基·萨德尔与伊朗伊斯兰体制的创建》(《西亚非洲》2007年第2期)则分别介绍了萨德尔的经济思想和其对伊朗神权政体创建的影响。此外,还有马静的硕士论文《1914—1958年伊拉克什叶派政治运动的发展》(西北师范大学,刘云指导,2007年)。

综上所述,30年来国内的什叶派研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已经由最初简单的历史研究向细化和深化的方向发展。当前,已有的资料和论著为以后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然而,应当承认,尽管近年来什叶派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与伊斯兰教逊尼派的研究比较而言,还是相对滞后。相关论文数量不少,但高质量的专著极为少见。我国著名伊斯兰教研究专家周燮藩先生就指出,虽然与我国邻近的国家有大批什叶派穆斯林,“然而,国内目前关于什叶派问题的研究成果,却屈指可数。”

首先,就支派而言,目前国内主要研究的是,什叶派中信徒最多的十二伊玛目派,有关其他支派的成果十分匮乏。伊斯玛仪派曾经建立强大的法蒂玛王朝(909—1171年),但对这一支派历史作用的研究国内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为了全面认识什叶派和伊斯兰教,有必要加强对其他较小支派的研究。

第二,就信徒的空间分布而言,什叶派除在欧美等地有少量散布外,主要存在于阿拉伯、波斯和南亚三大文化区。在阿拉伯地区,什叶派不仅占伊拉克(60%)和巴林(75%)人口多数,在黎巴嫩(45%)、沙特(10%)、科威特(30%)、卡塔尔(16%)、也门(42%)等国也占相当比例。在波斯文化区,什叶派在伊朗(90%)和阿塞拜疆(75%)居于绝对优势。在南亚文化区,什叶派在阿富汗(19%)、巴基斯坦(20%)和印度(1%)所占总人口比例较小,但信徒总数至少达5000万,几乎为阿拉伯地区的2倍。然而,目前国内研究的主要是伊朗、伊拉克和黎巴嫩三国的什叶派,对沙特等阿拉伯半岛国家的什叶派只是有所涉及,而对波斯文化区的阿塞拜疆和整个南亚地区的什叶派则完全忽略,无论是其历史还是现状都还没有论文或专著进行研究。这无疑是不小的疏漏。实际上,近年来什叶派与逊尼派的关系问题已成为影响南亚国家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在我国的邻国巴基斯坦表现得尤其明显。

第三,什叶派教义、教法研究,虽有少量成果出现,但主要是零散的论述,还没有进行系统研究和深入探讨。什叶派圣训至今还没有学者论及。对什叶派伊斯兰宗教理论家的研究,只局限于霍梅尼等极少数人,包括黎巴嫩什叶派宗教领袖法德拉拉在内的其他影响较大、思想丰富的宗教学者还没有进入国内学者的视野。鉴于效仿制度和乌里玛等级制度的重要影响。这方面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第四,什叶派与逊尼派关系需要深入研究。这包括两派政治关系的历史演变,两派教义、教法和圣训的关系,两派对对方认识的变化,以及什叶派与苏菲派的复杂关系等。

最后,如上所述,虽然从政治角度进行研究的成果最多,但这依然无法适应近年来中东政局变化的需要。2003年以来,伊拉克什叶派主导国家政权,对中东局势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什叶派因素在地区政治中的作用由此前所未有地凸显。学术界需要对这一巨变进行宗教政治解读,需要对各国乃至整个地区的什叶派问题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往期推荐:

1.【中心成果】李福泉:伊朗与阿拉伯什叶派关系

2.【中心成果】李福泉:什叶派宗教网络视角下的中东政治与伊朗外交

3.李福泉教授就以色列与黎巴嫩真主党冲突接受封面新闻专访

4.【中心成果】李福泉:什叶派宗教网络视角下的中东政治与伊朗外交

5.【中心成果】李福泉:黎巴嫩真主党政治参与解析

编辑:李炫璇

责编:张向荣

审核:李福泉

西北大学伊朗研究
发布西北大学伊朗研究中心的学术活动和成果信息、国内外伊朗研究动态以及中伊文化交流等方面内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