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原文刊登于《思想战线》2024年第6期。全文如下:
西南丝绸之路,又称“南方丝绸之路”“川滇缅印道”,其国内段常称为“蜀道”“蜀身毒道”等,国际上惯称“丝绸之路南亚廊道东线”,是经由中国西南边疆地区直接连接南亚和东南亚的国际交通路线。自从1904年法国东西交通史学者伯希和(Paul Pelliot,1878—1945)发表开创性的《交广印度两道考》文章之后,至今学界关于西南丝绸之路的研究已经著述颇丰。其中,方国瑜考释了唐代以前汉文典籍中西南丝绸之路沿线地名的对音。陈茜勾勒出了唐宋时期西南丝绸之路的路线情况:以大理地区为中心,北连西藏,东达内地,南沿银生接缅甸、泰国、西经永昌通缅甸、印度。姚继德从云南马帮的视角出发,将西南丝绸之路描述为商贸文化“网络”,在概括出其中的四个亚网络的基础上,提出了它所具有的区域内各国人民之间经济交往、宗教传播、民族迁徙、文化交流和外交朝贡的五大功能。不过,关于西南丝绸之路的研究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方铁指出,西南丝绸之路的相关研究成果相较北方丝绸之路较少,一方面是因为在政治地理上西南丝绸之路远离长安、洛阳等古代中心,另一方面是因为在自然地理上西南丝绸之路的环境不利于历史遗迹的留存。根据孙华等人的总结,目前对西南丝绸之路的研究存在以下四个问题:一是缺乏外文文献的声音;二是缺乏考古学的实证;三是混淆线路的概念;四是缺乏深度的文化信息。其中,第一个问题尤为突出,关于西南丝绸之路的文献学考证多数是基于汉文文献,而缺乏其他文字文献提供的视角。
一、中世早期波斯地理文献概观与其中的西南丝路
在初步阅览上述波斯地理学文献后,我们发现,这批波斯中世纪地理学著作对中国西南边疆有记载的有两种:《世界境域:自东至西》(以下统称《世界境域志》)和《览世之杯》(以下统称《奇异志》)。
第一个地名对应的名称有两种:一种为或
,另一种为qīrunj或furunj。两种皆与南诏西部骠人的有关。前一种写法的正字法为
,《世界境域志》将第二个字母r误抄为v。汉文史书表明,骠人的自称“突罗朱”,中古汉语拟音为
;骠人在爪哇语中的他称是“徒里拙”,中古汉语拟音为
。其中,爪哇语这一他称的拟音特别符合波斯文表记的音节结构;我们猜测,波斯人对骠人的最初认识有可能经过了爪哇人的中介。当然,波斯语对骠人的称谓也得到了汉文和孟文文献的支持,江喜陀时代的孟—缅文碑铭中的tirchul,极有可能就是“骠人”。值得注意的是,骠人的自称与今天云南西部的部分彝族支系的族称对应。如丽江彝族堂郎支系的自称
、永胜彝族他留支系的自称
、滇西部分彝族的他称
;这些称谓可能也与
有关,因为骠人与滇西彝语支族群的关系颇深。另一种写法的正确形式为furunj。在阿拉伯文中,字母f常用于对应其他语言的/p/,且常常在抄写时与字母q发生混淆。该单词对应孟-缅文的
,意为“国都”,即骠国的国都“罗城”,即今天缅甸的卑谬。写法
对应骠国族称,写法furunj对应骠国首都,均进一步证实了第一个地名与骠国的相关性。
三、史料证据
从中世早期的编排来看,徒里拙、蒙舍、蛮位于印度的东侧,与伽摩缕波(今印度东北部)、占婆(今越南中南部)、高棉(今柬埔寨)、三摩呾吒(今孟加拉国南部)等地域接近。三地的特点是邻近中国,呈线性排开,蒙舍居中,同汉籍中描述的唐代西南诸政权中“南诏……居永昌、姚州之间……西南骠……东北际黔巫”的地理分布一致。具体到这三个地方的人文地理情况,汉文、波斯文、阿文史料亦有大量相互的印证。
(一)骠国的人文地理情况
《奇异志》中还认为,骠国城邦众多,这也符合孟-缅文和汉文文献的记载。在孟-缅文文献中,骠国有32勐。汉文典籍也明确了骠国有18属国、9镇城、298部落,突出了骠国城邦林立的特性。
樊绰对南诏城池楼台的规模详述有加,可以想见,南诏诸城——尤其是都城阳苴咩城——也有同样的原因值得波斯旅行者特地书写一番。
值得一提的是,阿拉伯地理书中还有关于南诏妇女服饰的描述,成为确证“蒙舍”这一比定的重要史料。地理学家伊德里斯记载:“(蒙舍)女子在诸国中是最美的,她们不遮掩长长的秀发,而是用缯帛束扎,用海贝、珍珠点缀。”这与汉籍中关于南诏妇人“两股辫其发为髻,髻上及耳,多缀真珠、金贝、瑟瑟、琥珀……以缯帛韬其髻,亦谓之头囊”的记载一致。
波斯中世早期地理文献《世界境域志》和《奇异志》中明确描绘了西南丝绸之路上的徒里拙、蒙舍、蛮三个地域,对应汉文典籍中的骠国、南诏、东蛮,这种比定也得到了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语言学的支持。最重要的是,波斯中世早期地理文献以及与其相关的阿拉伯地理文献中所描绘的骠国的孟民、棉衣、城邦,南诏的山川、城池、麝香、战争、女子服饰,东蛮的地貌、对唐关系等,也得到了汉籍史料的交叉印证。因此,本研究得出三点结论:第一、波斯和阿拉伯地理学家对唐代西南丝绸之路沿线具有较信实的了解,已经基本掌握了自印度洋上岸经由骠国、南诏、东蛮抵达唐朝的贸易通道干线的地理情况;第二、除西北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以外,中国西南边疆也是唐代重要的国际通道,唐、东蛮、南诏通过骠国出海参与印度洋贸易网络的可能性可以被证实;第三、棉布和麝香是该路线上被特别提及的特色贸易商品,波斯和阿拉伯的海员上岸后可将骠国的棉布带至南诏,再将南诏麝香带回波斯和阿拉伯。基于这些结论,本研究不仅为西南丝绸之路研究提供了外文文献证据;也为打破汉文文献孤掌难鸣的困境创造了可能;还为关于中世早期东亚、南亚、西亚文明经由西南丝绸之路网络开展的对话和交流的研究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更为云南作为中国面向印度洋的陆海大通道的理论构想,提供了崭新的切入点。
往期推荐:
1.【中心成果】龙沛:中古时代波斯人对中亚他者族群形象的建构与共生关系
2.【学界成果】刘英军:从《库什王纪》看古代伊朗与东亚之交通
3.【学界成果】康欣、雷婧莹:失控的代理人?伊朗“抵抗轴心”发展新趋势及其影响
4.【学界成果】樊凡:宗教纽带:伊朗阿塞拜疆人国家认同的建构
编辑:李炫璇
责编:张向荣
审核:李福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