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生产节奏改变下的“招工难”

学术   2024-07-31 18:32   广东  


IPP评论是国家高端智库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官方微信平台

导语:

当前,在“就业难”“进厂难”的招工现状之下,在部分地区的劳动密集型工种却仍旧面临“招工慌”,尤其在旺季亦或是“618”和“双十一”购物狂欢节期间,一些商家面临订单激增但却难以有到足够的临时工人的困境。


IPP副研究员李婷指出,消费模式、产业生产模式、劳动者的就业观念等的变化,正在综合影响企业生产节奏,进而会影响到劳动力市场秩序。她认为,根据劳动者的就业观念的变化,对企业生产节奏进行适度的引导,企业积极调整生产节奏,或许是当下“招工难”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

在就业难的大背景下,一些企业依然面临招工难问题。影响这一问题的因素是多元的。

生产节奏的变化,是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之一。

这一思考起源于和企业的一次交流。在谈论招工难的问题时,一个汽配厂的管理人员告诉我们:他们企业的招工难主要集中体现在临时工的招聘上。经济下行和订单波动性增大,招聘临时工成为了企业解决波动性订单问题的主要方法。虽然当前劳动力市场上的临时工在增加,但是企业忙季与“618”、“双十一”等活动开展重合的时候,还是会面临临时工的招工困难。

“双十一”等活动开展的时候,大量企业有了紧急订单完成的需求,而且给的薪酬很高,大多是日结或者周结。这对临时工很有吸引力,大量临时工会被安排完成这类订单。如果企业的忙季与这些消费狂欢周期重合,就容易招不到人。

这背后的问题是,生产节奏的变化,劳动力配置秩序也会因此发生变化。

生产节奏,是指产品生产的时间,包括生产订单整体完成的时间分布和时间长短,单个产品不同环节完成的时间分布和时间长短。消费模式、产业生产模式、劳动者的就业观念等的变化,都会影响生产节奏,进而会影响到劳动力市场秩序。

狂欢式消费,生产集中化

“双十一”等“狂欢式消费”成为当前消费的一种重要趋势,也导致生产节奏更加非均质化——原本分散在不同时期的生产需求,在短时间内需要集中得到回应,其结果是大量企业临时工市场的需求加大,而且更加集中。
这对整个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是,如果狂欢时期与企业的生产旺季相重合,就导致企业招工面临以下两种困境:一方面短时间内存在整体上的供不应求;另一方面,是“双十一”订单完成的刚性化,使得临时工的工资快速上升,而且支付方式都是日结或者周结。
对一般的企业来说,考虑到临时工工资的快速上涨对合同工人的影响,他们普遍无法跟进,也就会面临招不到临时工人的处境,最终只能通过让自己的员工加班的方式来解决。
从劳动者的角度看,他们的劳动观念、对生产节奏的需求也在发生转变。企业在招工的时候发现,当前的劳动力市场,尤其是青年就业群体有一个普遍的倾向:希望工作相对自由,工作节奏不要太紧张,尤其希望不上晚班。
“双十一”消费狂欢节期间,产业工人、快件处理员、搬运工等职业缺工程度加大。 图源:新华社
消费模式变化导致生产节奏在短时间内集中完成,必然会导致企业员工加班和上晚班。或者说加班和上晚班本身变得更加具有“强制性”。这也会降低某些企业对员工的吸引力,进而影响到其招工,包括固定工的招聘。
撇开工资水平不谈,在同样的大环境下,不同产业或者产业链的不同环节的生产节奏不同,对产业工人的吸引力也不同,受大环境的影响程度也存在差异。
如制衣产业,订单波动性大、急单多,对生产质量的要求不高,单个产品的生产时间短,生产节奏紧凑、临时工需求大,临时工与稳定工人的比例可能是7:3甚至更高,固定工人的加班更加刚性,更加不自由,总体上产业工人流动性更大。

珠三角地区制衣工厂,熟练临时工人需求大,工人流动性也大。图源:新华社
但如模具产业等一些产业,则订单相对稳定,对产品的质量要求高,生产节奏相对缓慢,对稳定工人的需求也相对较大,临时工人与固定工的比例往往为3:7甚至更高,稳定工人的加班需求更加弹性化,总体上产业工人相对稳定。

一位在模具厂工作了六年的年轻产业工人告诉我们,以前他经常换工作,是因为他没有办法接受很多工厂的生产节奏太紧,流水线上每个环节都有刚性的时间限制,连上个厕所都需要有人顶班,加班也是强制性的,请个假非常困难。后来他之所以在这家模具厂能做那么久,是因为在工资差不多的情况下,这个工厂的生产节奏比较缓慢,因为质量的要求,每个环节不会刻意地限定完成时间,只会对整个班组进行总体订单量的要求;给的时间也比较宽裕,大部分时间都可以选择加班或者不加班;如果成了小组长,甚至有不上晚班的权限。

整体上看,当消费狂欢化引发生产节奏变化,导致临时工市场秩序发生变化时,以服装为代表的前一类产业更容易受到影响。

个性化消费,生产柔性化

消费模式的另一个变化是个性化、定制化和多元化。产品迭代加快,对于生产的影响是单个订单的规模减小,订单分配更加分散,生产周期变短,生产趋向于柔性化和弹性化,表现为“小单快反”模式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在这一模式下,生产节奏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从全年来看,生产时间布局更加分散,订单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更大,单笔订单完成的时间变得更短,单个产品不同环节完成的节奏要更加快。
这会给劳动力市场带来两种变化:一方面,对临时工的需求在增加;另一方面,加班加点完成订单的需求变得更大。

这一点对不同产业或者同一产业不同环节的影响同样存在差异。一些技术和资本密集、附加值相对较高且产业集中度高的环节,如纺织业,其柔性生产的实现主要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实现设备的数字化和智能化。
上海爱仕达机器人有限公司拍摄的C2M定制化无人工厂场景展示。 图源:新华社
我们在晋江访谈到的一个纺织厂表示,面料的“小单快反”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为了应对这一变化,他们是通过购买更多设备,或者提升单个设备的柔性生产能力,来提升企业的柔性生产能力。
而劳动力密集、附加值相对较低且产业集中度相对较低的环节,如服装制造业,则主要依托更充分的灵活用工,包括增加灵活用工的数量、提升灵活程度、改变灵活用工的方式等。
虽然一些服装制造企业也试图通过设备的自动化和数字化来应对“小单快反”模式,如提升缝纫机的柔性生产能力。但是,因为服装行业比较分散,大部分从业主体的规模有限,为了保持灵活性都是以轻资产的模式运行,因此这一柔性化机制的作用十分有限,大部分企业只能依靠灵活用工来实现生产柔性化。
因此,企业招聘的临时工人比例逐渐提升、单次招工的时间越来越短、周结工甚至日结工逐渐增多的情况在服装制造行业愈发普遍。比较而言,服装制造业更加容易受到“小单快反”模式的影响。这主要表现为对灵活用工的需求增加。消费狂欢化引发生产集中化、临时工市场的变革,再叠加“小单快反”模式的影响,进一步加剧了这类产业或者这些环节在消费“狂欢时期”的招工难问题。

综上可见,调控生产节奏,或许是应对招工难的手段之一。
首先,可以尝试对消费模式和消费节奏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调试。
消费个性化,作为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其调控空间相对较小。但是对于消费的“狂欢化”,在综合考虑其贡献和负面效应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适度的调控有一定的空间和必要性。
根据劳动者的就业观念变化对企业生产节奏进行适度的引导,企业积极调整生产节奏,也是解决问题的可能办法之一。在此基础上,引导劳动者适应生产规律的客观变化,适度的调整劳动观念,也可以作为一种补充性的办法。
★本文作者:李婷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 副研究员

点击链接阅读更多李婷的文章

往期推荐

李婷:从服装界的几个创业故事说起


李婷:在康鹭,做“日结大神”

晋江模式: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关于IPP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是一个独立、非营利性的知识创新与公共政策研究平台。IPP围绕中国的体制改革、社会政策、中国话语权与国际关系等开展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知识创新和政策咨询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IPP的愿景是打造开放式的知识创新和政策研究平台,成为领先世界的中国智库。

IPP评论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官方微信平台。 国际视野,中国情怀;扎根真实世界,回应中国问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