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专访|韩国学者:“东亚奇迹”已成“过去式”,中国崛起仍是“进行时”!

学术   2024-10-16 17:50   广东  


导语:

近日,以“人工智能与未来世界”为主题的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第十一届国际会议在广州南沙召开。会议邀请众多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学科背景的知名学者、行业精英,围绕人工智能前沿技术进展、全球AI治理等议题开展深入研讨。


在会议间隙,IPP国际会议嘉宾、韩国首尔大学经济学系资深教授李根(LEE Keun)接受深圳卫视《直新闻》栏目专访,他在采访中表示,中国正以科学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从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他认为,这无疑是正确的“解题思路”,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以下内容来自于公众号“直新闻”。直新闻是深圳卫视全媒体新闻品牌,由《直播港澳台》团队出品。




 “东亚奇迹”已成“过去式”

中国式现代化仍是“进行时” 


1993年,世界银行出版了一本名为《东亚奇迹》的书籍,其中分析了为何东亚经济体比拉美、非洲和其他地区的新兴市场发展更快。这项划时代的研究成果迅速引爆全球学术界,一时间,“东亚的经济模式”成为海内外学术界的热词。而中国的特殊发展模式,也更多进入海外经济学者的视线中。


提及此事,韩国首尔大学经济学系资深教授李根向直新闻说:“世界银行使用这个词,是因为要同时实现经济高速增长以及提升社会平等两个目标并不容易,但当时东亚(日本、韩国等)的一些经济体却做到了,这也是为什么会用'东亚奇迹'这个词来形容那个时代。”


李根教授在IPP国际会议“人工智能与未来世界”上发表演讲。


多年间,李根教授关于“追赶经济学”作了大量研究,对于上世纪亚洲“四小龙”,特别是韩国的发展模式的分析尤为独到,也受到国际经济学界的认可。


2014年,李根凭借《经济追赶的熊彼特分析》一书,获得了著名的“熊彼特奖”。这一奖项是为了表彰在经济研究和实践领域有着开拓创新贡献的杰出人物,历届获奖者包括德国前总理科尔、欧洲中央银行前行长德拉吉等。


2019年,李根教授获得了欧洲演化政治经济学会年会(EAEPE)颁发的“卡普奖”,并于2023年被欧亚商业与经济学会年会(EBES)授予“年度学者”称号。根据谷歌学术的数据,他的论文总被引用约14400次。


李根著述《经济追赶的熊彼特分析》


而关于过去人们讨论颇多的“东亚奇迹”是否还会出现等问题,李根强调,如今日本、韩国等正出现经济增长大幅放缓及社会不平等日趋增长的现象,现在再用“东亚奇迹”这个概念进行描述,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特别是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


在他看来,严格来说,“东亚奇迹”所指代的特定发展模式已经成为“过去式”,但中国崛起所代表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一定是“进行时”。


“中国的发展象征着东亚经济发展的下一个阶段,过去这些年里也取得了非常亮眼的经济发展成果”,李根说。



 要破解所谓“中等收入陷阱”

科技创新不可或缺


在李根看来,衡量经济体制改革成功与否有几个“金标准”,其中就包括长期的增长与可持续的发展。他认为,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的改革开放无疑取得了巨大成功。


韩国首尔大学经济学系资深教授李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摆脱贫困,从低收入国家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再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历史性进程。李根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人类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瞩目成就,因为改革开放缓解了中国人口的压力,孕育了大规模的中产阶级。此外,改革开放最大的贡献是消除贫困。


不过,李根也直言,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向高收入国家将遇到的挑战还有很多,也就是西方世界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


然而,对于中国而言,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并非不可逾越的障碍,中国正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并以科学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升级,从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这无疑是正确的“解题思路”,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破解之道依然在于持续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也正因此,中国目前的经济改革强调实现新形态的增长(即高质量发展),更侧重于制造业的整体升级以及更有效率的科技创新等”,李根说。


日前,美国智库“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ITIF)发布的一份报告也印证了这一点。报告显示,中国在核能和电动汽车领域已跻身全球创新前沿,在人工智能(AI)、量子技术等4个领域与全球领先者相差无几。报告还称“中国的创新体系比人们之前了解的要强大得多”。



在新能源领域,中国拥有涵盖从材料研发、工程设计到制造管理、总装集成的全产业链。


报告进一步指出,在创新领域,中国曾一度被认为是追随者,但近年来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政府和企业加大了对高价值技术研发的投资力度,中国创新的持续推进要归功于中国政府制定的科技政策。


作者/程凌宇
排版/盘思仪
编辑/郭永佶
审校/杨颖
监制/康晓明
往期推荐

郑永年:AI假装是人类,中美怎么办?|IPP国际会议


媒体专访|奥地利籍学者罗斯坦:中国仿佛“科幻照进现实”一


媒体专访|波兰学者托马斯·布劳恩:中国年轻一代越来越自信



关于IPP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是一个独立、非营利性的知识创新与公共政策研究平台。IPP围绕中国的体制改革、社会政策、中国话语权与国际关系等开展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知识创新和政策咨询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IPP的愿景是打造开放式的知识创新和政策研究平台,成为领先世界的中国智库。

IPP评论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官方微信平台。 国际视野,中国情怀;扎根真实世界,回应中国问题。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