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司法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新政策将保障公平竞争、推动科技创新、保护民营企业权益等事项进行制度性规定。
10月12日,全国工商联发布了“2024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与《2024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调研分析报告》。从经营情况、技术创新等数据来看,民营企业不仅是科技研发的主体,更在税收贡献和拉动就业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
而就目前而言,民营经济正面临哪些现实层面的“痛点”?有哪些政策层面的设计可以改善部分民资“躺平”的状态?地方政府在制度以及实践层面上又应如何为民企发展护航?如何激活全社会科技创新活力?
郑永年教授在文章中指出,民营经济目前正面临萎缩的风险,各级政府对产业发展的关注度也在日益提高。一方面,受地缘政治环境影响,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华“卡脖子”和“脱钩断链”政策,不仅影响着中国现存产业的升级,也影响着未来产业的产生和发展。另一方面,从内部看,中国的国民经济结构正在发生一场“静悄悄的革命”,部分民资因为环境和未来的不确定性趋于躺平状态,有些遇到困难的民营企业更是希望得到国资的帮助,甚至把业务转交给国资。
面对民营的“痛点”问题,郑永年教授从产业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中找到答案,指出所有产业的产生都源于“人的需求”。产业的发展与工业化紧密相关,而工业化的核心是技术——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同样离不开个人。
通过分析科学与技术发展的逻辑,郑永年教授提出,我们需要推动科技与创新的“双轨制” 发展:要建立面向民营部门的科技和创新政策“新轨”,还要逐步改革面向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和创新政策“老轨”——从而在实践层面创造、扶持和保护产业的健康发展。
民营企业为何重要
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支持和引导各类企业提高资源要素利用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履行社会责任,加快建设更多世界一流企业。
民营企业的“痛点”
产业从何而来?
科学和技术的关系
如何推动科技和创新
政策的“双轨制”发展
往期推荐
郑永年:人工智能时代,如何阻止“人工智残”的趋势?
郑永年:中国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发展不足和监管过度|生物制药的创新与监管研讨会
南都专访|郑永年:迈入“第三次开放” 广东可引领构建四个“大市场”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是一个独立、非营利性的知识创新与公共政策研究平台。IPP围绕中国的体制改革、社会政策、中国话语权与国际关系等开展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知识创新和政策咨询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IPP的愿景是打造开放式的知识创新和政策研究平台,成为领先世界的中国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