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员工,靠的不是讲大道理

职场   科技   2024-10-19 08:36   上海  
K哥的一位咨询客户赵总,是一家制造企业老板,最近向我讲述了一个困扰:工作中自己掏心掏肺给员工讲很多大道理,从why到how 都说得明明白白,可员工就是听不进去。


赵总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问我到底该如何激励员工?我给赵总分享了法国思想家卢梭的一句名言: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职场同样如此,真正能激励员工的,从来就不是讲大道理。




01

员工激励的几个误区


结合K哥20年的管理经验,说说职场激励员工普遍存在的3个误区:


1、讲道理

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兹认为,这个世界上存在三种真实,即现实真实、逻辑真实与情绪真实。有些管理者喜欢和下属讲道理,谈逻辑。比如告诉员工,多努力就能争取更多机会;好好干公司不会亏待你。很明显这些都是“三种真实”的前两者。道理也许没有错,但管理者们却忽略了一个更重要的事实,员工是感性的人,很多时候他们更在乎自己的“情绪真实”。他们愿意做某件事,往往不是因为做这件事“正确”,而是他们“自己认为正确”。有些管理者一边口沫横飞地讲大道理,一边幻想下属能因此感同身受、换位思考。在“屁股决定脑袋”这个最大的“道理”面前,多少有点图样图森破。


2、谈感情

还有些老板和管理者习惯用“感情”笼络员工,吃吃喝喝、称兄道弟,甚至倡导家文化,让员工把公司当“家”。其实这是职场最大的自欺欺人,劳资双方心里都清楚,公司怎么可能是家,老板和员工也不可能是兄弟,职场中最正常、最正确的关系是互相需要、互相成就,一旦这个基础不在了,所谓的感情、一家人,便立马灰飞烟灭。刘强东和弟兄们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你对公司有用,你就是我兄弟;当公司不需要你时,我就“没你这样的兄弟”。刘老板给员工加薪交社保的时候,你就是大家的“强哥”,当你准备裁员时,你就是寒了大家心的“强子”。


3、发脾气

老板或管理者可以发脾气吗?当然可以,乔布斯、马斯克、贝佐斯都是出了名的“暴君”,对员工发脾气或当场Fire都不是新鲜事。但这些大佬不光有脾气,更有本事,且充满人格魅力,所以“发脾气”对他们的后坐力是有限的。但有些管理者,本事不大,脾气很大。这个时候的“脾气”,本质上就是管理技巧上的黔驴技穷,和管理方式上的虚张声势。也许一开始会有点震慑作用,时间久了员工就会麻木无感,除了让人尴尬几乎没什么作用。




02

关于员工激励的基本认知


1、激励的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也称“激励一保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提出。赫茨伯格认为影响人们行为的因素分为两种,满意因素和不满意因素,并且导致工作满意度和不满意的因素,是“分开的和截然不同的”。纠正不满意的因素,并不会产生满意;同样,增加工作满意度的因素,也不会消除工作的不满。


比如,你的工作环境非常恶劣,即使给你升职,你还是会感到不满;虽然为你创造了友好的工作环境,但却没能为你提供晋升的机会,你依然不会太满意。其中与工作不满意相关的特征,称为保健因素。这些问题得到适当解决后,人们将不会感到不满意,也不会感到满意。如果您想激励员工或团队,则需要专注于成就、认可、责任感等满意度因素,这些因素又被称之为激励因素。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保健因素是维持员工工作稳定和满意度的重要因素,而激励因素则是提高员工绩效水平的关键因素。其在工作场景中的现实指导意义,就是管理者要首先帮助员工摆脱那些使他们烦恼的事情,确保他们受到尊重并被公平对待;然后再想办法帮助他们在工作中成长,为其提供更多机会,让他们在工作中体会到更大的成就感。


2、霍桑实验

霍桑是上世纪20年代位于芝加哥城郊外的一家工厂。这家工厂的设备先进、福利优越,但工人们依然对其充满抱怨、生产效率也非常低下。管理专家们为此组织了一系列实验。他们发现,随着工间休息、车间照明等工作条件不断变得更加友好,工人们的生产效率不但没有如想象中降低,反而还有了提高。最后研究人员得出结论:致使生产率提高的真正原因,是参加实验的工人,在精神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产生了一种积极的参与感,觉得自己受到了重视,从而更加努力地工作,促使生产效率得到很大提升。


霍桑实验强调的是“由于实验对象对其被试身份的认知及态度而产生的实验偏差”。简单理解就是,这个实验证实了“受到额外关注”与“绩效”或“努力程度上升”之间的内在关系。即当一个人觉得自己被尊重被重视,并且真正参与到工作或学习中,他就会表现出非常高的效率。


从管理角度来看,霍桑实验代表着管理学从追求极致效率的传统思考中摆脱出来,让这门学科开始有了温度,有了更多人性的色彩。即使集团内,有温度的管理,也是管理学理论和管理实践努力追求的方向。


3、内在驱动力

一般来说,最直观的行为驱动力有两种,一种是基于生物性驱动,比如饿了去吃,渴了喝水,困了睡觉;另一种是基于外在动机,比如业绩做的好能拿更多奖金,上班迟到要扣全勤奖。

美国心理学家哈里·哈洛,通过实验发现了第三种驱动。


他把一群猴子放到笼子里,同时在笼子里放了一个类似机关锁的装置。工作人员发现,在没有任何奖励惩罚、实验人员也没有任何要求前提下,猴子们竟然自发地琢磨起了那个装置,并在不久后学会将其打开。对猴子来说,打开装置无关吃喝,也无奖惩,但它们还是很愉悦地做起了这个“工作”,于是哈洛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也就是第三种驱动力,即内在驱动力。


著名趋势专家丹尼尔•平克在他的《驱动力 3.0》也举了一个类似的例子。微软公司曾计划做一部百科全书,并为此雇佣了专业团队。几年后,一群热爱写作和编辑的非专业志愿者,也开始动工编撰一部名为“维基百科”的百科全书。当时,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这群杂牌军不可能与微软团队抗衡,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微软在2009年终止了百科服务,而维基百科却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


平克认为,当我们具备第三种驱动力的时候,就能够更积极地主导自己的人生,而要想更好地调动并激发这种内在动力,则需要做到三点:即自主、专精和目标。




03

如何激发员工的内在驱动力?


1、自主

丹尼尔.平克有一种观点,人的天性就是自主、自由、自我管理,给一定程度的自主掌控,比如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工作方式等,及一定范围的工作节奏掌控。对于依靠创造力的脑力劳动的公司来说,会比严格死板的考勤制度更有意义。


美国捷蓝航空公司,曾一改客服人员必须集中上班、按固定话术作答,且要被监听的行业惯例,给自家客服足够的自由,允许他们在家工作,也不监听员工电话,不要求他们用固定的脚本,而是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与客户沟通,只要能让客户满意,怎么做都由他们自主决定。结果,捷蓝航空客服离职率远低于同行,很多高学历的求职者都想得到这份工作。


谷歌公司有一个著名的“20%自由时间”的制度,也就是谷歌允许员工拿出工作中20%的时间,让大家发挥自主性,思考“自己认为对谷歌有益的事”,而不是只顾埋头按上级的指示干活。像Gmail、Gtalk等明星产品,就是在这些“20%时间”里诞生的。


在管理实务中,要做到这点,离不开两个前提条件,一是信任,一是授权。如果管理者对员工没有起码的信任,是不可能让员工实现自主的。而这种信任则来自对员工整体素质、行为风格、职业素养等方面的综合了解和评估。授权既是为“自主”划定的明确“空间”,也是员工行使“自主”权利的“保护伞”。没有授权的“自主”,是缺乏持续性和稳定性的,也无法给员工的“自主”,带来充分的安全感。


2、精进

格拉德韦尔说过:“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 这就是著名的1万小时定律。“1万小时”并不只是时间的累积,更是一个不断精进,持续投入、持续成长的过程。


怎么样才能激发持续投入,不断精进的状态呢?心理学家米哈伊·西斯赞,提出了心流的概念。所谓心流是指人能够全身心投入一项工作或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忘记时间,忘记自我,充满愉悦感。做个通俗的类比,就像女性沉迷于追剧,男生忘情于游戏一样。


但这种心流也不是说来就来的,需要先做到以下两点:第一,要完成的任务难易适中,太简单没有挑战性,会让人觉得无趣无聊;太难又会有挫败感,容易让人焦虑,这些情绪都很难让人持续做某件事。第二,要会合理调整面对工作的心态和视角,要能想办法找到工作中的乐趣和兴奋点,比如感受到了自己的进步,或者收到了正面的反馈和赞美等。


3、目标

美国总统肯尼迪视察NASA,发现一个人在角落里拿着拖把来来回回拖着地,虽然没人监督,但他却做的非常认真仔细。肯尼迪上前问道“你这是忙什么呢?”对方回答“我在做帮助人类进入太空的工作”。


还有一个故事,一个叫凯瑟琳的7岁小女孩,在电视上看到每30秒钟就会有一位非洲孩子死于疟疾,而疟疾主要由蚊子传播,贫穷的非洲非常缺蚊帐。这位小女孩在震撼之余,决定要做点什么。她开始给包括贝克汉姆、比尔盖茨在内的名人富豪们写信,呼吁他们捐助蚊帐,帮助非洲孩子。就这一个简单的举动,她一直坚持了很多年,最终得到很多名人的响应,帮助了很多的非洲孩子,她也因此成为全球慈善大使。


不论是拖地,还是写信,听上去都不是多了不起的事,但如果这些看似简单的工作,被赋予更大的使命和意义,那么就会显得更有价值,也会更好激励做这份工作的人,让他们更有激情,更有使命感地面对自己的工作,其交付的工作成果,也是被动应付所产生的结果所不能相提并论的。


稻盛和夫说过:内心没有呼唤过的东西,不会自动来到自己身边,现在自己周围发生的所有的现象,都不过是自己内心的投射。作为管理者,要想更好的激励员工,一定要先想想自己应该在员工身上投射什么。和所有管理者共勉。



作者| Mr.K   
编辑| Emma




号主简介



Mr.K,黄哲铿,知名数字商业顾问,「顿悟山丘」创始人,科技博主,曾担任海尔、中通快递、1药网技术高管,著有《技术人修炼之道》《技术管理之巅》。分享:个体成长、科技趋势、数字化转型、商业洞察。


 -  END - 


互联网人,加K哥私人微信交流


技术领导力
分享科技商业洞见。作者Mr.K,黄哲铿,知名数字商业顾问,「顿悟山丘」创始人,曾担任海尔、中通、1药网技术高管,著有《技术人修炼之道》《技术管理之巅》。近期关注:AI大模型、数字化转型、新媒体IP、科技领导者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