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一个人最快的方式:数字熔断

职场   2024-10-26 08:35   四川  
最近看到一则颇值得玩味的新闻,生活在亚马逊流域的某原始部落,借助马斯克的星链通上了网络,一下从原始社会跨越到了数字社会,让他们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外面的世界,或者向外界求助。但问题也随之出现,部落的孩子和青少年们开始沉迷于各种游戏和社交网络,甚至荒废了正常的捕鱼打猎,最后逼得族长不得不强制断网。

这不禁让K哥想起了马斯克近期接受采访时说的那句话:“未来,只有少数人才能进行数字熔断。而80%的人将被零工经济绑定在智能手机上。”亚马逊部落的故事,既像这句话的生动注解,又像一则警世寓言,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有多少人和部落青少年一样,被“囚禁”在数字世界,浪费光阴、迷失方向而不自知?在未来,是不是只有那些能做到“数字熔断”的人,才不会沦为算法的奴隶、才有机会逃离底层?这,是一个细思极恐的问题。




01

夺回时间的掌控权

算法,比你更懂你。此言非虚!前几天,K哥和K嫂闲聊,顺口提到了暑假带孩子外出旅行的想法。当天晚上一些自媒体平台就推送了一波出行攻略,而且还各有侧重,K哥手机上推送的主要是自驾游路线,K嫂手机上推送的是各种亲子酒店。本来还没正式提上日程的想法,就这样被信息裹挟、倒逼着查阅到了夜里12点多。

相信类似的体验很多人都有过,只要搜过什么、说过什么,与之相关的信息就会铺天盖地地不请自来,从各个角度不断测试你的偏好和接受度。一旦发现你在某条信息上停留的时间较长,就会变本加厉向你推送更多同款,直到你一步步沦陷,时间越来越多的出让。

新行为主义心理学之父斯金纳,曾发明了著名的“斯金纳箱”。这个箱子里有一根摇杆,放进去的小白鼠只要按压到杆子,箱子里就会有食物掉落。而这也成了小白鼠们不断按压杆子的强大诱因,尤其是小白鼠吃过几次掉落的食物后,就会更加疯狂的按压摇杆,到后来这就竟然成了它们的“本能”动作,哪怕不再有食物掉落,他们还是会习惯性地按压杆子,仿佛单纯按杆子也充满了无限乐趣。

仔细想想,我们是不是像极了“纳金斯箱”里的小白鼠?有时候我们确实需要用手机,有目的性的查找一些信息(摇落食物),但后面查着查着可能就被带偏了,跳舞的小姐姐、精彩的脱口秀、解压的极限运动,都有可能让我们对着屏幕傻笑,而忘记“来时路”。等清醒过来,才发现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了,而自己真正该做的事,却一点没有做,只能充满懊悔的说一句“时间都去哪了”,然后又不断开始同样的循环。

去年,中国青年报社曾面向2007名受访者进行调查。结论显示,每天手机使用时长累计超过3小时的受访者,高达76.6%,绝大多数人平均3、5分钟就要解锁一次手机。扪心自问,我们花在手机上的时间,有多少是为了“食物”,有多少只是单纯“摇杆”?而且,我们毕竟不是小白鼠,时间对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都是最宝贵的资源,你把它花在哪里,结果就在哪里。不管是自己有意,还是被算法诱导,我们都不能被数字“绑架”,失去对时间的主导权和支配权,不然我们就真成了失去自我、浑浑噩噩的“人间小白鼠”。



02

找回深度思考的能力

美国战略大师布热津斯基,为了让人类80%的“边缘人口”更消停、更安分守己没有抱怨的打螺丝,曾给出过这样一条对策“解决2-8现象的办法只有一个,在80%人的嘴中塞上一个'奶嘴' ”。花边娱乐、暴力游戏、用不着的消费,都属于“奶嘴”的范畴,它们不仅会占用我们的时间,牵扯我们的精力,还能慢慢钝化我们的思考。而算法加持下的数字时代,更是为我们提供了“奶嘴Plus”版,让我们更习惯、更依赖被“投喂”观点、结果、甚至决策,一步步放弃深度思考的能力和权力。

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一书中,把人的思考系统分为“系统1”和“系统2”两种。系统1是一种依托直觉的思考方式,针对熟悉、常见的场景,通过已有的经验,对刺激产生快速的反应,大多是自动化、快速、无需太费力气的。比如,判断一个人是不是认识,根本不需要思考,凭借过去的经验,就能得出直觉性结论。而系统2的启动,则需要调动更多的认知资源,和有意识的深度思考,同时也需要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
通常用于处理更为复杂的事情或场景,比如解一道复杂的数学题,读一篇完整的长文等。

在数字时代,在强调交互和抢占碎片时间的目标驱使下,算法尽可能地帮我们缩短了所有的思考路径。小孩子遇到不会的题目,直接问一句,就能得到完整的解决答案,直接省去了思考推导的过程;检查作业也只要“扫一扫”就能发现错题,完全不用考虑如何进行时间分配和更优化的查错方法。成人们读文章,直接从标题上就能看出结论甚至情绪,根本不需要通读;看电影,也不需要花费90分钟,去体验情节和画面的起承转合,3分钟解说一部电影,已经足够把自己“喂饱”了。

总之,算法帮我们有效规避掉了“系统2”的思考路径,一切尽可能简化为最基本、最直接、最即时的感官刺激。让别人的眼睛代替了自己的眼睛,还认为节省了自己的时间;让别人的观点代替了自己的观点,还美其名曰找到了“嘴替”。就这样,我们一边无脑爽,一边任由负责深度思考的前额叶皮质慢慢“退化”,这真是我们想要的吗?显然不是。越是科技发达,越要保持人类深度思考的能力,这才是我们在这个世界、这个星球生存的根本,如果我们把思考的能力和权力都丢了,我们在数字时代、在AI时代又能靠什么安身立命?



03

回归现实生活

去年7月,推特(现X)老板马斯克声称,为防止 AI 公司抓取推特数据,影响真实用户的体验,他决定对所有推特用户进行限流。认证用户每天只能看6000条帖子,非认证老用户每天只能看600个帖子,非认证新用户每天只能看300个帖子。马斯克还专门发推说明:“我设置推文浏览量限制的原因,是因为我们都是‘推特成瘾者’,每天大家都恍惚于网络世界,我这是在为世界做一件好事,大家应该都离手机远点,需要到外面去多进行社交活动,多去看看你的朋友和家人。”不管马斯克是在调侃,还是说的真心话,听上去还是很有道理的,但还是有不少网友对马斯克的这种“善意”不领情,反倒认为这是限制大家的自由,是要玩死推特….

数字时代,我们习惯了手机不离身,通勤路上玩手机,工作空闲看手机,约会聚餐刷手机,消费购物用手机……为此,我们还可以给自己很多合理的“解释”,比如放松情绪,比如避免尴尬,比如节省时间。但凡事都有两面性,所有的收获都有代价的,在我们与手机深度捆绑后,我们看到了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信息过载和泛滥给个人带来的心理焦虑、过度使用手机和网络造成的身体伤害和精神空虚,等等。

上个月月底,英国《每日邮报》刊登了一篇文章,引起不少人的关注。文章称,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正在抛弃智能手机,重新拿起了只能打电话、发短信的“傻瓜机”,以避免陷入分分钟离不开手机、被手机裹挟和指挥的“僵尸模式”。也因为如此,老式的傻瓜手机在市场上非常走俏,去年销量高达280万台。而重新使用傻瓜手机的用户们,也感觉非常良好,认为用傻瓜手机可以让自己内心变得更加平静,也能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重回更为健康的现实生活。作为手机应用大国,我们是不是也要适当地节制对手机的使用和依赖?人生重要的是体验,而未必都是追求“结果”,很都时候只有放下手机,重回现实生活,才能感受到真实的力量和人间的温度。

卡尔.纽波特曾在《数字极简主义》一书中这样感慨:“我们注册了这些服务,购买了这些设备,都是出于一些微不足道的原因,比如为了查询朋友的关系状态,或者是为了省去单独携带 iPod 和手机的麻烦。但多年之后,我们却发现自己越来越被这些设备的影响力所支配,让其越来越多地控制我们的时间、感受和行为。”其实不止这些,被手机和算法控制的还包括我们逃离底层的心气和意志。玩物(手机/网络)丧志、各种能力(思考能力/执行能力)都在退化的我们,又怎么有能力和斗志实现向上跃迁?敢于断舍离,敢于数字熔断,重新主宰时间、工作和生活,才是我们最应该做的事,与各位共勉!


作者| Mr.K   
编辑| Emma




号主简介



Mr.K,黄哲铿,知名数字商业顾问,「顿悟山丘」创始人,科技博主,曾担任海尔、中通快递、1药网技术高管,著有《技术人修炼之道》《技术管理之巅》。分享:个体成长、科技趋势、数字化转型、商业洞察。


 -  END - 


加K哥私人微信,围观朋友圈干货


技术领导力
分享科技商业洞见。作者Mr.K,黄哲铿,知名数字商业顾问,「顿悟山丘」创始人,曾担任海尔、中通、1药网技术高管,著有《技术人修炼之道》《技术管理之巅》。近期关注:AI大模型、数字化转型、新媒体IP、科技领导者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