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K哥直播,有网友问我,该如何做向上管理?我当时开玩笑说,向上管理就像养狗,你要用对方听得懂的语言来沟通、要给他安全感、要让他有参与感。话糙理不糙,K哥20多年的职场生涯,从基层员工,做到上市公司高管,既对领导做过“向上管理”,也被下属“向上管理”过,在这方面还是很有经验和发言权的,下面就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01
说对方听得懂的“语言”
养狗的人都有一套和狗狗交流的“语言”系统。比如,说什么话狗狗会抬爪子,做什么手势狗狗会转圈。之所以有这样的默契,根本原因是狗狗能“听得懂”主人的意图。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虽然说着同样的语言,但依然可能产生隔阂,要想沟通更有效,先要学会说对方听得懂的话。
1、汇报工作:金字塔原理
金字塔原理是由麦肯锡顾问芭芭拉·明托提出的一种思维和表达方式。其核心思想是“结论先行,自上而下”,主张在信息汇报时,将最重要的结论放在最前面,然后再用逻辑清晰的论证加以支撑。这与大家传统认知里的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汇报方式截然不同。这种做法,可以更好地提高汇报效率,让领导迅速把握汇报的核心内容,避免冗长失焦,节省汇报时间。而且,金字塔结构的清晰性和逻辑性,也使得整个汇报层次分明,更容易理解记忆,同时也更有说服力,更能打动领导。
此外,金字塔原理还强调“MECE原则”,即“相互独立,完全穷尽”。也就是说,汇报内容中的各个部分之间,应该相互独立,没有重叠,并且能够涵盖所有相关方面,避免遗漏关键信息。
举个例子,在向领导汇报项目时,可以先陈述项目总体进展情况(也就是结论,如“我们已经完成了项目的60%,预计将在下个月之前按时交付”),然后分别从进度、成本、风险等几个方面(MECE)进行详细阐述,每个方面再细分为若干子项,按照问题 -原因 -解决方案,进行列举分析,形成一个清晰、逻辑性强的金字塔结构。这种汇报方式,重点突出,简洁明了,能够让领导快速理解项目进展及关键信息,进而做出高效决策。
2、日常沟通:GARS框架
在日常沟通中,如何让对方快速get到我们的真实意图,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同样至关重要,GARS框架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选择。该框架包括:目标(Goal)、行动(Action)、结果(Result)和挂钩(So that you can,引申为“挂钩上面情况该如何应对”):
目标层次,主要明确本次沟通的核心方向,让对方快速了解,双向奔赴。行动层次,主要阐述为实现目标所采取的具体行动。结果层次,则是展示通过这些行动所达到的具体成果,最好用数据来呈现,更有说服力。挂钩层次,就是要针对结果提出下一步的调整方向或改进措施,体现对工作或事件的前瞻性思考。
举个例子,HR负责人在和技术部负责人,就技术部岗位招聘情况进行沟通,就可以采用GARS框架:
G:技术部需招聘算法工程师10人,目前已经成功招到6人,完成了总体目标的60%。
A:由于技术部对招聘人员的要求较高,目的我们的招聘渠道,采用了猎头推荐和招聘网站相结合的方式,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
R:目前来看,猎头渠道推荐的应聘者,更符合技术高要求,猎头共推荐15人,录用5人;网站招聘效果较差,共筛选简历80份,面试65人,录用1人。
S:后续将进一步加强猎头渠道的招聘,让猎头公司继续加大推荐力度,同时和更多优秀猎头公司,建立合作关系….
3、说服技巧:击穿心理阈值
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认为“说服是你对别人产生影响的一种形式,它的目的是改变对方的信念或行为。”不难看出,说服是沟通的更高层次,它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观念的改变和行为的引导。这里K哥分享一个说服技巧的公式:说服= 自己说话有分量+ 击穿对方心理阈值。
1)说话有分量
如果你本身有老板、高管的身份,那么你的话自然会有分量;如果我们没有那些身份光环,怎么才能让自己的话同样具有分量呢?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强准备”形成心理和信息优势。这种强准备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比如,深入研究相关问题,掌握全面的信息;再比如,收集最佳实践,参考同行业成功案例或者其他部门的有效经验,为自己的建议增加可信度等,以达到“地位不够,准备来凑”的效果。
K哥以前做团队主管时,领导突然塞进一个新项目,还告诉我要在1个月内完成。当时我团队里的人,手上都有饱和的工作,根本不可能按领导的预期完成。但我没有当面回绝他,而是回去把这个项目的工作量做了详细分解,然后又将团队人员每天工作情况做了一个量化梳理。第二天带着这些“功课”找领导谈,很真诚地给了他两个选择:要么给我添加人手,要么推迟交付日期。领导见我说的有理有据,都是实情而非推脱,就和K哥重新商定了一个新的deadline。
2)击穿对方心理阈值
击穿心理阈值的方法之一是“吹风”,也就是提前通过各种非正式的方式,让对方预先了解信息。比如,企业在进行组织架构调整前,先找部分员工调研,了解他们的担忧和期望,然后请专家进行讲解,分析调整的必要性和好处,最后选择一个部门进行试点,整个过程循序渐进,让企业在正式宣布改革时,员工的抵触情绪降到最低。
慢熬则是在对方没有被说服时,不放弃,持续挖掘对方不同意的原因,不断优化既有方案,并进行持续沟通,通过不断地博弈、试探,水滴石穿,慢慢瓦解对方的“防线”。
02
给领导安全感
谈到领导,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胸有成竹,不怒自威。这些只是表面,事实上领导和狗狗一样,看着威武,其实心里很缺乏安全感,整天琢磨着“交给你们的活,能不能按我说的办好”、“你们看上去忙忙碌碌,到底是真忙还是做样子”…这就要求下属,要能适时主动地给予他们更多的安全感,让他们尽可能“把心放在肚子里”:
1、跟领导保持积极的沟通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做到事前请示、事中汇报、事后复盘,形成有效沟通闭环。
事前请示:对于任何重大决策或工作部署,下属都要先跟领导做好充分沟通。把相关背景、可行方案、潜在风险等汇报清楚,并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这样不仅让领导感觉到受重视,也能让他产生下属与自己同频的踏实感。
事中汇报:在执行过程中,下属要定期向领导汇报工作进展、遇到的困难等,及时沟通解决方案。让领导感受到自己的“掌控力”,从而增强内心的安全感。
总结复盘:无论工作成败,都需要认真复盘,及时向领导汇报相关结果。良性循环的工作沟通,不仅能让领导全方位了解下属工作,同时又可以通过复盘,帮助领导提升决策力,让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更有自信。
2、让领导的决定,成为最正确的决定
马云事业上的忠实伙伴彭蕾曾说过:“他(马云)有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我们最后有些可以消化,但是还有一部分经过他三次五次的坚持,我不一定完全认同,但我也还是会去做,而且会不折不扣地去做。并努力让他的决定成为最正确的决定。”试问,拥有这种觉悟的下属,哪个老板不想来一打?
当然,K哥并不是说我们要毫无作为地无脑盲从领导的所有安排,而是在决策过程中充分表达自己想法的前提下,如果仍与领导存在分歧,这时我们就要放下个人意见,踏踏实实按领导的决策执行,做到政出一门、令行禁止,绝不能再有“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的想法。这是职场人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和操守。
3、善于补位
现实中领导的工作压力往往很大,他们需要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协调各种不同的关系。这就需要身边有一位能及时补位的左右手。一个善于补位的下属,可以有效分担领导的压力,让领导专注于更有价值的战略决策和全局掌控上。当然,主动补位并非简单的邀功、抢活,而是要根据领导的需求和团队的实际情况,主动承担责任,完成一些领导力所不及的任务。这也要求下属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高度的责任心、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03
让领导有参与感
养过狗的朋友都知道,狗狗很喜欢跟人腻在一起。一旦让它独处,它就会显得很落寞。同样,貌似威严的领导,其实也不喜欢被下属“拒之千里之外”,或在办公室里被“架空”。相反,他们更喜欢和员工“打成一片”,在下属的工作中有“存在感”。
1、拉领导“下水”:承诺一致原理
心理学中有一个“承诺一致原理”,是指人们一旦做出某种承诺,就会倾向于保持与承诺一致的行为。“认知不协调”是心理学中的另一个概念,是说当一个人持有两个或多个相互矛盾的信念、态度或行为时所产生的心理不适或紧张状态。为了减少这种不协调感,人们往往会采取一些行动,比如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或行为,以使它们保持一致。
“拉领导下水”参与到下属工作中的核心策略,就是巧妙地运用这两个原理,让领导在项目早期阶段就做出承诺,并逐步增加其参与度。随着对项目的投入越来越多,当领导们有改变立场或产生懈怠之际,就会产生“认知不协调”,倒逼自己调整态度,回到“承诺一致”的道路上来。换句话说,拉领导下水的“套路”,对项目(工作)的完成,赢得更多资源和支持,有很大的好处。
2、给领导“安排”工作,让他更接地气
除了拉领导下水,还要想办法给他们“安排”一些接地气的工作,让他们听到一线的炮声。亚马逊就有这样一个规定,每位新入职的管理人员,都必须去客服中心,体验一天“客户连接”的工作。在这一天里,管理人员要接听客户电话、倾听客户反馈等。
现实职场中,许多领导由于工作繁忙,往往只能从宏观层面把握工作方向,对一线实际情况了解不足,导致决策脱离实际,甚至与实际情况相悖。让领导亲身参与到一线,有利于他们了解实情,做出更贴近现实、更有效的决策。对领导和公司都大有裨益。
管理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说过:“管理的根本问题,在于管理者对人性的认识,它是一切管理策略和方法的基础。”换句话说,管理最大的挑战不是管人,而是管理人性。不管是向下管理,还是向上管理,都是如此。在职场中,多一些理解尊重、换位思考、感同身受,也许能让我们的管理工作,变得更容易更丝滑,各位可以试试。
号主简介
- END -
加K哥私人微信,围观朋友圈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