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AI圈有传闻说,在整体融资困难,估值又不断推高的大背景下,一些大模型创业公司变得举步维艰,进退维谷,其中备受大家关注度的“六小虎”中的某两虎,甚至已经放弃基础大模型研发,转向了AI应用。因为,再不转型恐怕“六小虎”们,就要凉凉了。
小虎们如果真这样做,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它们开始主动走下AGI牌桌,从星辰大海的宏大叙事,转向现实接地气的茶米油盐。没办法,还是那句老话,形势比人强,当前环境下,赚钱活下去才是最大的王道。K哥就来聊聊我的观察和思考。
01
大模型创业公司的生态图谱
随着AI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大模型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创业公司和老牌大厂都挤进这一赛道卡位,不仅推动了技术的进步,也塑造了新的产业格局。K哥粗略将这一领域的主力军分为三类:
1、大模型“六小虎”
一开始,国内AI江湖只有“五小虎”的名号,即智谱AI、月之暗面、minimax、百川智能、零一万物5家AI独角兽企业。从团队背景、技术优势、融资能力、市场估值等各种维度评估,它们都处在行业的第一梯队。直到今年6月,前微软全球副总裁姜大昕创办的阶跃星辰加入战局,成为资本市场新宠,一轮估值20亿美元的新融资,也将它送上“AI独角兽”的宝座,“大模型六小虎”的新格局自此奠定。
在“六小虎”中,智谱AI被称为最具“openAI气质”的国内AI公司,产品包括智能客服和知识图谱等应用,在B端市场有较好的应用,目前已有逾1000家企业客户。
月之暗面,推出的Kimi以出色的长文本处理能力见长,并通过社交媒体和视频平台,在激烈的用户争夺战中抢占先机。
Minimax专注于图像识别和计算机视觉技术,推出了主打生产力工具的产品海螺AI、AI陪伴产品“星野”,怀揣着打造类似小红书、B站社区形态的梦想和野心。
百川智能,打法较有差异化,更注重医疗健康领域的大模型研发,以医疗AI为核心业务,并推出了多款AI医疗产品。近期,也开始在C端发力,基于创始人深厚的搜索技术背景,推出了“更懂搜索”的AI助理产品“百小应”,值得期待。
零一万物由科技圈资深大佬李开复创立,还积极布局应用端,坚持主张在To C市场发力,其在新加坡设立的子公司已推出多款面向消费者的应用产品。
阶跃星辰虽然是小虎中的后起之秀,但它推出的“Step系列”通用大模型,让业内人士眼前一亮,其Step-2万亿参数MoE语言大模型,更是国内首家发布。
2、AI新势力
除了"六小虎"外,国内AI创业阵营还涌现出面壁智能、秘塔AI和deepseek等发展势头良好的新秀。
面壁智能由知乎CTO李大海创立,其产品“小钢炮”系列在端侧AI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还根据自身发展的经验总结出了“模型的知识密度不断提升,平均每8个月提升一倍”的面壁定律。
秘塔AI也实力不俗,主打AI搜索,其产品“秘塔翻译”和“秘塔写作猫”,也都有不俗的市场表现,成了背靠蚂蚁集团的后起之秀。
DeepSeek则是一款致力于深度学习算法研究的模型,具有670亿参数,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深度学习模型之一。其在性能上已经对标国际知名的Llama2,并且全面开源。
3、老牌科技巨头
当然,阿里、百度、腾讯、华为、讯飞、商汤、昆仑万维等老牌科技巨头,也从不会缺席任何有潜力的新赛道。阿里的通义千问、百度的文心一言、腾讯的混元助手、华为的盘古大模型,以及科大讯飞的星火大模型、商汤科技的SenseChat大模型、昆仑万维的天工大模型等。不仅在技术上形成了深厚的积累和强大的壁垒,还通过自身庞大的用户基础和丰富的数据资源,进一步强化了它们大模型领域的竞争力。此外,这些老牌大厂在人才和资金上的优势,也是那些尚处创业阶段的科技新贵们所不能比拟的,也让它们在AI领域的地位更难以撼动。
02
从“基础大模型”转向“AI应用”:
AGI理想很美好,但是活下去更重要
1、基础大模型训练,非常烧钱
月之暗面创始人杨植麟,在采访中被问“如果你今天拿到的钱是最后一笔钱,你会怎么花这笔钱?”时,他很坦诚地回答:“ 我希望这个永远不会发生,因为我们未来还需要很多钱。” 杨植麟说的是大实话,基础大模型训练确实太烧钱了。
据马斯克估算,GPT-5的训练大概需要3-5万张H100,单单芯片成本就超过7亿美元,约合50亿人民币。这仅仅只是训练成本,还不包括人力薪资、数据采购、基础设施建设等其他费用。如此高昂的成本,也只有少数巨头公司和获得巨额融资的创业公司,才敢参与进来,持续玩下去。对于大多数“平平无奇”的公司而言,这样的资金压力无疑是不可承受之重。
这种“烧钱”的模式,也导致了大模型领域的马太效应日益明显。巨头大厂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能够持续投入研发,不断提升模型的性能;而初创企业则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很难有底气和耐力,与巨头展开一场实力明显不对称的竞争。在大模型竞争格局逐渐固化,以及无解的“赢家通吃”面前, 许多中小AI企业被迫直面现实,将目光转向大模型的应用层面,寻求更低的成本和更快的回报。这个阶段,活下去远比宏伟的理想,性感得多。
2、C端营销,成本居高不下
除了基础模型训练的高成本外,C端营销同样很烧钱。稍早时候,不少创业型AI公司,借着AI风潮和大众对AI产品的好奇心新鲜感,5元左右的CPM(Cost Per Mille,每千次展示成本),就能获得不错的转化效果。但随着那些融到大钱的小虎和新势力们的入局,以及大众对AI产品神秘感的消失,C端营销成本被不断拉高,据业内人士估算,目前行业的平均出价已被推高至10-15元之间。
但这个价格水平仍然不是天花板,以六小虎为代表的头部势力,在不断推出C端产品的同时,也纷纷开启了疯狂的营销模式。例如,月之暗面为了让旗下的Kimi 快速抢占用户心智,在B站上的用户转化成本(CPA)竟直接干到了30元左右。当然,这种不惜成本地营销带来的效果也是立竿见影的, Kimi 的月访问量也随之暴增,一度超过文心一言,成为 ChatBot 赛道的月活和访问量榜首。月之暗面的“钞能力”,也引来其他小虎们的效仿。据业内人士透露,这些大模型厂商已经成了B站除拼多多外,最大的金主群体。
除了线上投流,大模型厂商线下烧钱也同样疯狂,据科技媒体报道,地铁已经成了AI厂商广告投放的必争之地。智谱等公司的地铁广告投入,已提高到百万起步的水平。被逐步推高的获客成本,已经成了AI企业除技术突破之外的另一个难题:别人都在投流推广,你不跟就无法抢占市场,跟又没实力,两头为难,非常尴尬。
03
大模型,盈利难:交个朋友,真不赚钱
1、AI微笑曲线,撕掉遮羞布
老读者都知道,K哥曾专门聊过“AI微笑曲线”,这一曲线很好地体现了AI产业链的利润分布现状。在整个AI产业价值链中,上游的硬件制造和下游的应用软件占据了微笑曲线两端的高利润区,而处于中间的基础大模型研发,则位于该曲线的利润低点,面临巨额投入却难以变现的窘境。
AI微笑曲线 Mr.K@技术领导力
硬件以英伟达为例,整个AI市场对GPU一片难求,其市值更是一度力压苹果、微软。黄仁勋等一众股东们高位套现,赚得盆满钵满。应用方面,基于人工智能的自动驾驶、辅助医疗等系统,已经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展现了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商业机会。反观大模型,百度创始人李彦宏早就疾呼,不要卷大模型,要卷应用,没有应用的AI大模型一文不值。说好的一起改变世界,为什么利润你们拿走,只留下大模型为梦想买单?撕下遮羞布,大模型只剩尴尬和穷酸。
2、价格战,提前到来
在大模型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之际,大厂巨头们全球范围的价格战,让原本就变现困难、利润微薄的AI企业雪上加霜。
今年5月以来,国内就有阿里、百度、字节、科大讯飞等多家企业,加入AI大模型降价大军,不惜以进入利润“厘时代”为代价,来吸引更多用户。字节旗下的豆包大模型降价后,推理输入定价只有0.0008元/千tokens。腾讯云主力模型之一的混元-lite模型,价格更是从0.008元/千tokens,直接调整为免费。刚刚过去的9月份,价格战继续燃烧,阿里云三款通义千问主力模型,以跳楼大甩卖之姿大幅度降价。其中,Qwen-Plus和Qwen-Max的输入价格直降80%和50%;Qwen-Turbo更是直降85%,价格低至百万tokens 0.3元。
国际上,OpenAI推出了OpenAI o1 mini版,虽然性能上远不如GPT-4o,但成本却大降80%。其它如Anthropic、Character.AI等,也都在积极调整模型价格,以吸引更多用户。这些提前到来的价格战,给本就不赚钱的“六小虎”,带来了更大的竞争压力。本来就是过着“一边找钱一边烧钱”苦日子,如今刚具备一点“自我造血”的能力,就又赶上了价格战,眼瞅着能挣到的“三瓜俩枣”,就更啥也不是了。
04
“六小虎”,谁能走出黎明前的黑暗
1、拼估值: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大模型虽然整体面临各种困难,但也并非铁板一块,依然呈现了不同程度的分化,以“六小虎”为例,在估值上暂时领先的有智谱AI(30亿美元)、月之暗面(30亿美元)、minimax(25亿美元)。暂时相对落后的是零一万物,为此坊间有某媒体称“至少2家放弃基础大模型研发的,就有零一万物”。害得李开复博士赶紧在朋友圈发文澄清“零一万物一直在做预训练……”
毕竟,企业估值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还反映了投资者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判断。高估值意味着公司拥有更强的技术实力、更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更优秀的团队,更容易获得后续融资。在这个拼财力、拼命长的阶段,即使日子难过,大家也都想做“瘦死的骆驼”,谁也不愿意先倒下。
2、看市占率:得用户者得天下
除了估值上的分化外,“六小虎”在用户数量和产品影响力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根据“AI产品榜”9月排名,“六小虎”中KIMI(月之暗面)、海螺AI(minimax)、智谱清言(智谱AI),位于第一梯队,分别位列国内榜的第4位、第12位和第15位。而阶越星辰(跃问、冒泡鸭)、百川智能、零一万物,均未入榜单前50名。
得用户者得天下,这是自传统互联网时代,就颠簸不破的真理。用户数量永远是衡量产品竞争力的最关键指标。因此,不论是通过提升用户体验,还是丰富应用场景,再或者是加大营销力度,AI企业都要把提升用户转化率和留存率当成公司发展的重中之重。有了更多的用户,就等于有了更多的筹码,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更好地对抗行业马太效应,更快地实现商业化,更安心自主地活下去。
著名投资人朱啸虎有一个著名的观点:六小虎最好的结果就是卖给大厂。这真是AI独角兽们的最佳归宿吗?一切还有待时间验证,但K哥有一个小小的建议,想分享给AI领域的创业者们:去年,大家可以谈技术、谈产品、谈场景;那么今年,大家还是多谈谈增长和挣钱吧;否则,就不一定有明年了。
号主简介
- END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