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创新《群岛客》No. 9 我们以为的就是我们以为的吗?—正本清源谈教育

教育   2024-10-11 16:00   上海  


我们以为的就是我们以为的吗?
by 主编 Sherry
我的女儿从小上的是公立幼儿园和公立小学,作为常年在群岛浸泡的妈妈,我当然知道学校只是教育的一个场景,所以每到周末和节假日,我都尽可能地带她去参加不同的课外学习项目,体验好的教育可以是什么样,期待她即便不喜欢幼儿园和学校的学习方式,也依然可以爱上学习本身。
4岁的暑假我们第一次离家五天去参加自然夏令营。记得那是在浙江的大山里,白天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玩五感游戏、体验古法榨油、去山顶保护区看梅花鹿和夕阳、用各种自然物办森林音乐会……对于一个四岁的孩子来说,营期活动相当丰富,孩子也玩得很开心。
为了避免妈妈们白天等得无聊,组织方还贴心地安排了一位有名的植物大神来带妈妈们进行自然探索,走在山间小路上,大神时不时就会指给我们看某一株植物,讲解植物的名称和特点,激起妈妈们的一片惊叹。

结营后我好奇地问带队老师,你们这些活动都是怎么设计的?为什么会选择这些活动呢?老师说,哎呀,这些活动在网上很多的,随便搜一搜就有了。

嗯?就是这样吗?这样做教育也未免太简单了吧。惊讶之余,我默默咽下了第三个问题,这次营期的教学设计目标是什么?更进一步,孩子们为什么需要自然教育?自然教育教的到底是什么?

带着这个困惑,此后每一次遇到做自然教育的小伙伴时,我总要问上一问。
大部分伙伴都会被我问得一愣,似乎“孩子需要自然教育”是一个不证自明的公理,至于教什么,只要把孩子带去自然里就好了呀,就不会得“自然缺失症”了——作为一个从小在上海的弄堂里长大,成长环境里连棵树都没有的人,这样的回答始终很难说服我。

直到两年后遇到了「闻啼鸟」的大羊,我的疑惑才终于得到了解答。
大羊说,大部分人天生就喜欢呆在自然里,孩子更是如此。自然是吸引孩子的一个切角,一个场域,他们在其中天然地就会开始探索万物,学习认识世界也认识自己,学习如何与他人和其他生物和谐相处,成长为更独立自主的人。而且在自然中可以看见世界的丰富多元,也反观人类的渺小,对生命产生敬畏之心。
那一刻我终于觉得,自然教育不是活动的拼贴,而是真正的“教育”。
可能有人要问,有了对底层教育目标的思考当然很好,但又该如何在一次次的教学实践和与孩子的交互中实现呢?
三年级时,语文老师开始教孩子们写作文。为了帮助孩子们写出“漂亮”的文章,老师要求孩子们摘抄好词好句,用特定的修辞手法来写给定的文章题目。
但我发现我女儿因为没有真实的体验而常常胡编乱造,也很难描绘出具体的细节和感受,最后写出来的往往是几句高度概括的句子,以及为了凑字数而加上的形容词和排比句。
我很担心孩子会因此认为写作就是这样,于是给她报了一个以鼓励孩子真实表达著称的课外写作班,希望让她体验到写作的另一种可能性——在那里,老师会带他们去公园里观察落叶,观察动物,然后回来写自己眼中的秋天,也会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写脑海中的幻想故事。

那年学期反馈时,老师说孩子有了很大进步,开始愿意表达了,然后给我看了一篇她写的关于情绪表达的文章。小朋友在文章里抱怨说,好几次在她头晕还没完全好的时候,妈妈就让她去学校上课了。
正在我默默反省是不是没有足够看见孩子的需要时,老师接着说,“她的这篇文章情感表达是真实的,但用的例子本身比较单一,结构也可以优化……”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了教育2.0和教育3.0的区别——比起学校用规定的方式写规定的作文题目,教育2.0给了孩子更多探索和表达的空间,允许他们写自己真实的感受,而不只是积极向上、斗志昂扬,但写作课关注的对象依然没有改变,是文本,是如何写得更好,而不是表达背后的孩子。

我不禁想起群大校友吴雯雯的写作课堂。当她六年级的学生在文章里写下关于暗恋的小心思,她试着用信件来回应,分享自己对孩子的观察,探讨彼此对爱情的理解,也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和看见自己。在3.0的写作课里,老师和孩子以写作为媒,用文字碰撞彼此的思考,也让孩子真正学会自由地表达。
所以那些孩子的成长时刻是如何发生的呢?是我们真正看见了孩子,而不只是“教育的对象”,是两个具有主体性的人在互相交流和add on,由此开启的无限游戏。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同学习不仅仅发生在学校里,还可以发生在博物馆、大自然甚至菜市场,学习的内容不仅仅是学科知识,还有社会情感、与他人的沟通、对万物的共情、运动和身体发展等等,学习的过程也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而更多是两个主体的相遇,是在对话中去共同创造。
于是我们更加关注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设计时考虑关系优先,期待用创新的方式来重塑教育,也有了自然教育、营地教育、桌游教育等日渐丰富的教育场域和方式。
只是“以学生为中心”就只能等着学习者主动寻求支持,而教育者不能主动表达吗?关系优先指的仅仅是和学生保持良好的关系吗?营地教育就是打卡各种有趣的活动吗?
在这一期的《群岛客》里,我邀请大家一起来正本清源谈教育谈谈这些教育理念、细分领域背后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我们在不同场域里要带给学习者的又是什么。
在本期【专题】里,我们将从探讨3.0范式下的教学设计开始,展开说说社会化学习的本质、关系优先的内涵、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关键,然后再聊聊何谓创新教育、何谓幼小衔接,大学的“大”和“学”分别指什么,休学是不是意味着孩子就完蛋了?
我们还将一起探讨写作、自然教育、营地教育、桌游、生命关怀教育、批判性思维这些日渐丰富的教育领域里,真正要教的是什么。 
在【专题】的最后,我再邀请大家来了解一个此前或许并不熟悉的概念,“隐性课程”,当我们了解了隐性课程之后,或许就更能理解为何身教甚于言传了。
或许你已经感受到了,本期《群岛客》试着打破我们原本的印象,重新去理解和定义那些听起来已经耳熟能详的概念,那么「遇见教育创变者」版块也将延续这一风格——
这一次我们将通过三篇悼词来认识三位教育者。在通常的印象里,悼词多少有点不吉利,但花菜、Jessie和阿旺选择提前用这样的方式来写下对自己人生的回望。
在2024这样一个并不安稳的年份,人们只来得及应对眼前问题的时刻,或许拉长尺度,站在生命另一头的回望,更能提醒我们希望如何渡过这一生。 
那么你呢,你会如何写下自己的一生,又希望在一生的教育志业里留下些什么?
当北极星更清晰明亮,即使前行的道路坑洼不平,纵横交错,迈出的每一步也会更坚定更踏实吧。


为了支持教育者们更好地理解和实践好的教育,本期《群岛客》开放300本免费预申领名额。
扫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申领,申领成功后将在【两周内】寄出。

感谢澳门同济慈善会北京办事处
对《群岛客》的支持






Aha社会创新学院
Aha 社会创新学院是中国领先的 "社会创新" 与 "教育创业" 的研究和投资机构,也是中国最早的教育创业加速器之一。我们相信:创新催生公民,教育通向自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