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顾远我一直认为当下中国的教育中最缺失又极重要的内容之一是批判性思维。这些年里,我带过非常多的批判性思维课程,学员既包括不同行业领域的成年人,也包括各个年龄段的青少年。在和他们的教学互动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人们对于这种能力的渴望和学习热情,也看到了他们将之应用于自己的工作生活中所带来的改变。与此同时,我发现人们对批判性思维存在两种普遍的误解。误解之一是认为批判性思维是用来“批判”的,是冲突性的,对抗性的。这种误解很大程度上是对中文语境中“批判”这个词的望文生义(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有人主张把critical thinking翻译成“审辨性思维”)。因为这个误解,让很多人担心掌握了太多批判性思维,人会变得太强势,总是盯着别人的错,不容易相处,甚至变成了一个“杠精”。误解之二是认为批判性思维是纯粹理性的,是纯逻辑的。的确,批判性思维需要用到逻辑,论证过程中用到的演绎法和归纳法都属于逻辑的范畴。但是,批判性思维绝不等同于逻辑思维,它还涉及到对语言的运用、对情境的识别、对他人的共情、对视角的包容……因为这个误解,一些人觉得自己不擅长逻辑,所以觉得批判性思维难以学习;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只要有了逻辑,就可以解决世间一切问题。这两种误解使得批判性思维有了一种冰冷的、硬朗的气质。人们知道批判性思维很重要,同时又不免有些敬而远之。当我读到《教出会思考的孩子》这本书时,我惊喜地发现它的内容恰好可以回应上面的两个误解。市面上已经有很多关于批判性思维的书,而这本《教出会思考的孩子》却相当独特。它没有把重点放在如何运用演绎法、归纳法来推理出观点,也不侧重如何从逻辑的层面来辨析观点的对与错。它更强调我们如何让自己的头脑保持开放,如何对自己保持自我觉察,如何对他人报以共情。这样的内容让批判性思维呈现出了它理应具有的更加柔软的气质。这本书开宗明义地提出了学习批判性思维的两个目的:审辨他人的观点、觉察自己的观点。瞧,我们学习批判性思维可不只是为了评判别人,也包括反观自己。而之所以觉察和审辨如此重要,是因为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充满了偏见和偏差的世界里。偏见和偏差听上去都不是什么好词,是我们不假思索地想要去避免的。在我们所受的教育里,总是告诉我们观点要避免主观,要尽量做到客观;要避免狭隘,要尽可能面面俱到。但实际上,绝对的毫无偏见偏差是做不到的。我们每个人从出生那一刻起,就生活在特定的情境之中,大到社会环境、文化习俗,所属的族群,生活的地区,小到家庭环境,甚至个人的身体特质,这些都会影响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所接触到的信息、生活的经历,我们的性格特质、我们的兴趣爱好、我们归属或向往的群体,也都会影响我们对事情的判断。更不用说,我们在特定时刻的特定情绪和身体感知,也在不知不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头脑。在我的「批判性思维课」上,我把这些称做我们思考的“背景板”。作为一个审辨的思考者,我们要做的是觉察自己的观点是如何形成的,依托的是怎样的情境,受到了哪些不假思索的影响。同时,我们也要努力地去发现和理解他人的观点背后存在着哪些不为我们所知的“背景板”。由此,我们才有可能超越各自的偏见与偏差,才有可能促成有意义的对话,并进而丰富彼此的认知。在这本书的第一部分里,作者提供了很多工具方法和有趣的案例,帮助我们对思考的“背景板”保持自我觉察,并能够做出有效的反思。那么如何尽可能地丰富自己的背景板,尽可能地对世界建构起更加丰富的认知呢?作者在书的第二部分里详细地阐述了三种对儿童培养批判性思维有益的做法:深度阅读、深刻体验、创造偶遇。深度阅读有别于零碎时间里进行的浅阅读,它会促使孩子们留意到文本里所描述的情境,因而对主人公的遭遇、对观点的形成都能够置于情境中加以理解、分析、辨析,并探讨出更多的可能。相反,浅阅读带给孩子们的只是孤立的观点,和来历不明的结论,让思想变得简单而肤浅。关于深刻体验,作者区分了三种经验的来源:直接上手操作所形成的经验、从观察专业人士的行动以及从近似的活动中获得的间接经验,以及依靠想象力驱动的经验。作者对最后一类经验的分析尤其给人启发。比如在假装游戏、角色扮演,和戏剧表演中,孩子们体验到了各种角色,各种视角,和各种互动关系,从而丰富了对差异的理解。如同书中所说:“没有人在看完演出后,会认为一位少年演员和ta扮演的角色拥有相同的信念。然而,通过表演,孩子近距离地了解了另一种视角的故事。”“创造偶遇”是全书中我最喜欢和最有共鸣的内容之一。在我的「批判性思维课」上,我经常会通过层层的追问帮助学习者发现自己的观点背后那些先入为主又不假思索的深层次的前提假设。一旦发现并反思了这些前提假设,人们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往往会发生质的飞跃。作者在这一部分提供了很多实践上的建议,比如主动为孩子创造有深刻影响的“第一次”经历、帮助孩子和各种类型的人交往、主动打破规则去创造……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变得更加好奇、开放、勇敢、真诚。同时,这些实践不仅能够提升孩子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显然也会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创造力。事实上,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原本就是相得益彰,能够相互促进的两种重要能力。这本书的行文特点我也很喜欢,非常读者友好。作者有丰富的批判性思维教学经验,在书中却没有板起脸来说教,而是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娓娓道来。作者在书中引用了很多案例和亲身经历,便于读者理解观点。作者把很多基础知识做了高度的精简和提炼,便于读者掌握重点。(比如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基础是教会孩子在面对周遭的世界时,做到:注意、描述、识别、诠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每一个章节的后面,作者都分别为三个年龄段的孩子设计了一个精巧有趣、很容易上手的练习,很适合亲子活动和课堂教学。这本书是写给父母和教育者的,用来培养孩子们的批判性思维。在我看来,全书的内容对成年人一样适用,而那些练习也给成年读者提供了很好的参照,便于读者给自己设计出相应的练习来提升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希望更多人可以读到这本书,感受到批判性思维柔软的一面,也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柔软而宽容。这本书推荐给想要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的父母和教育者,同时,如果你也想提升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顾远的「批判性思维课」(第八期)正在报名中——第八期班将从9月5日到10月10日,共五周时间,每周一次线上集体学习(集体学习既有导师讲解的部分,也有案例分析、课程设计实践、小组研讨分享等),还会有各种课后练习与群内的讨论。扫二维码or点击“阅读原文”直接报名进一步了解「批判性思维课」:为什么教育者需要批判性思维?——群岛「批判性思维课」第八期开放报名来自往期学员的实践:这段十万+点赞的父子“对话”究竟说了些什么?王之玉:到底有没有每个人都必须掌握的知识?何为受过教育?何凯隆:如何用「CT三问」在课堂上打开与学生的对话?冯小云:当岛二代开始把批判性思维用在课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