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ha | 顾远:你是一名知识工作者吗?

教育   2024-06-18 12:15   上海  


顾远及近 No.38

你是一名“知识工作者”吗?

by 顾远

在接着往下读之前,你不妨先停留一会儿,想一想这个问题。

重要的不是回答“是”或者“不是”,重要的是“为什么”。

对很多人来说,这原本不是一个会主动思考的问题。我们有大学文凭,我们坐在空调房里,每天的工作是对着电脑打字查资料,或是和同事开会讨论问题。我们和那些大热天还要在户外辛劳的建筑工人、外卖小哥当然不是同一类工作性质。他们运用体力,我们运用头脑。

但是,一旦我们停下来,哪怕只是思考几秒钟,可能对自己的回答就不那么确定了。

“知识工作者”如今是一个“望文”便可以“生义”的普通词汇,我们已经很难体会到这个概念的意义,及其所蕴藏的深刻洞见和对行动的指引。

这个概念并不是从来都有的,它是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他本人更愿意称自己是一名“社会生态学家”)在1959年的著作《明日地标》中首次提出。

在德鲁克看来,上个世纪人类社会出现的最重大的变化不是原子弹或是计算机这类技术的发明,不是联合国的诞生,也不是某种思潮或是意识形态,而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出现了运用知识进行工作的人的数量超过了运用体力进行工作的人。这个变化将会给个体、组织,和社会带来一系列深远的变化。

德鲁克把“知识工作者”定义为:具备和应用专门知识从事生产工作,为社会创造出有用的产品和服务的人群。由于他们掌握了知识,从而拥有了选择的自由和影响他人的权力。

这个定义是不是看上去很简单,意思一目了然。

不一定。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知识工作者应该如何阅读》。在自己的朋友圈发了之后,底下有一条回复:“知识工作者?我可不敢接这个茬儿啊(苦笑)。”

留言者是我的朋友,有博士学位,是一家教育机构的创始人。Ta很谦虚地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丰富,不敢自称是知识工作者。

那么,一个人的知识要掌握到什么程度才够格做一名“知识工作者”呢?

在群岛上一期的“组织进化TOTs营”上,我提到今天的组织里越来越多的是知识工作者,对他们的管理已经不能再采用过去对体力劳动者的那种方式。现场有一位伙伴提出了困惑:“可是知识工作也得用到体力吧?身体不行也干不动啊。而且那些车间工人现在掌握的机器设备都很先进,也不是纯靠体力就能干好的,也得有知识。”

那么,一个人的知识在工作中要运用到什么程度才够格做一名“知识工作者”呢?

上面的两个场景反映出的正是人们因为望文生义而对“知识工作者”产生的最常见的误解。

如果我们重新读一遍德鲁克对这个概念的定义就会发现,具备知识以及在工作中运用知识,只是定义中的一部分。“为社会创造出有用的产品和服务”是定义的另一部分,它被选择性地忽略了。被忽略的原因也许是这半句话听上去像是一句有点空洞的口号。

但这个定义的关键正在于此。

1966年,德鲁克写下了又一部经典著作《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在书中,德鲁克打破了对于“管理者(executive)”的传统定义——一个人是不是管理者,不看ta有多少下属,职位是高是低,掌握多大职权。

在德鲁克看来,“在一个现代的组织里,如果一位知识工作者能够凭借其职位和知识,对该组织负有贡献的责任,因而能对该组织的经营能力及达成的成果产生实质性的影响,那么ta就是一位管理者。”

这里的逻辑关系是: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社会,组织中有大量掌握了专门知识的工作者。他们有能力去承担责任、做出贡献、影响成果。惟有此时,他们才是一名真正的“知识工作者”,同时,无论从哪方面来衡量,也都是一名“管理者”。

责任、贡献、成果,这才是“知识工作者”的本质。

掌握知识,以及对知识的运用,只是形式和手段而已。仅仅有知识,仅仅在运用知识,并不一定就是知识工作者,还要看ta运用知识做出了怎样的成果,对组织、对社会创造了怎样的价值。

一个物理学博士,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制造了一枚炸弹去进行恐怖袭击。把这样的人称作“知识工作者”是不是总感觉有点怪怪的?

换一个更日常一点的例子。

一个教育学博士,被聘请到一家学前教育机构担任教研总监。这位博士对同事们的日常工作并不关心,对机构的教育理念也不在意。ta把精力投入在了搜集大量最前沿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每周组织全体教职员工深入学习。

这些工作显然运用了ta的知识专长,但是除非这些工作有助于同事们更好地工作,有助于这家机构把自己认为的好的教育做出来,做得更好,否则我们大可以怀疑这位博士是否真的是一个知识工作者,更遑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在最近的一期“群岛客”社群的共读活动中,我带着近五十位教育者一起读的正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这本书。共读期间,我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就包括“你认为自己是一名知识工作者吗?”

大家的回答各异,而解释的“为什么”则更有深意。

一位伙伴觉得自己“是也不是”。是,是因为工作产出全靠一台电脑以及和人的交流,没有体力活儿。不是,则是因为工作时间太长,绝对是要拼体力的。

一位伙伴是在读博士,觉得自己是,同时也会有所怀疑:觉得自己的工作更多的是在消费别人产出的知识,而很少创造知识,或是不知道自己创造出的知识对其他人有什么用。

一位伙伴的回答特别有意思。ta觉得自己有时是,有时不是,或者只是“看起来是”。比如自己在工作中经常被要求写一些总结报告,甚至是给人大政协的提案写回复。这个工作看起来很有知识含量,但实际上只是在提供一堆无用的信息,并不会产生什么实际的影响。

最后这位伙伴的回答可能特别能够引起很多人的共鸣。是啊,我们在工作中写了一堆的报告,做了各种各样的PPT,没完没了地开了很多的会议,创造了什么价值呢?对其他人的工作有意义吗?对组织实现自己的目标有影响吗?很多时候,我们徒有一脑袋的知识,却只落的个“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自我安慰。

在围绕《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进行的集体线上共学时,我追问了一个问题:你觉得幼儿园里的保洁阿姨是知识工作者吗?

换做往常,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大概是脱口而出“当然不是”。但是现在,大家已经理解了要区分“形式”和“实质”,所以答案是:展开说说。

我接着虚拟了一个场景:


假如有一个幼儿园,它的教育理念是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支持孩子自由自在的成长。这个幼儿园里有一个保洁阿姨。她留意到每天不同的班级都有不同的户外活动安排,所以她主动了解各个班级的每日安排,自己设计了一个灵活动态的保洁方案,而不像一般园里的保洁那样按照被排好的时间表定点定时的做清洁。

另外,这位保洁阿姨还在思考,既然是真实的生活情境,那么是不是一定要把环境打扫得干干净净了才是最好呢?如何创造一个既能保证基本的安全卫生,又能和孩子日常的生活情境贴近的环境呢?有没有可能和孩子们一起来创造一个大家都喜欢的环境呢?她结合自己的观察思考,有了一些想法。她决定明天就去试试……


此时,无论从哪个方面,这位保洁阿姨都是一位标标准准的“知识工作者”,也是一位关心组织目标并能够对组织绩效产生影响的“管理者”。
真正的问题不是她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什么样的园所和什么样的管理才能激发一位有心想要做出贡献的人能够真正地做出贡献。
由此,我们进入到了“知识工作者”定义的第三部分:“由于他们掌握了知识,从而拥有了选择的自由和影响他人的权力。”
在德鲁克的定义中,这一部分也同样被普遍地忽略了。在这句话中,德鲁克指出了随着掌握知识的工作者数量的增加,出现的三个重要变化:
1)对任何一个组织而言,首要的资源和生产力来源都不再是厂房、机器,甚至资本,而是“知识”和掌握了知识的人;
2)知识工作者的专业知识就是他们的“生产工具”,他们有能力主动地整合资源、创造价值,促成经济、社会、文化,甚至政治局面的改变。他们需要的是有机会去创造,去运用自己的知识产出成果,带来改变;
3)他们对组织的依赖性大大降低,他们更愿意在能够创造价值的地方工作,更愿意去那些自己认可其使命的组织里工作。
这三点变化意味着,组织的形态和组织的管理方式等都需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在共读群里的回答中,有伙伴准确地指出了判定一个人是否是知识工作者的标准应该包括ta“是否有在一定范围内自由工作的权力”以及“是否需要对工作成果的有效性承担责任”
另一位伙伴则回应到:“很多时候,我感觉自己的责任多过了权力。
是的,这正是组织必须发生的变化之一。如果人们没有权力去决定自己该如何工作,那么ta就无法有效地对结果承担责任。
同时,如果ta只能遵照别人的指示按部就班的工作,那么ta的知识便没有用于思考和创造,没有发挥出更大的价值,只是作为标准流程中的一个可被随时替代的环节而已。
这也就解释了前文中那位学员的困惑:“现在车间里操作机器设备也需要有知识,为什么他们仍然只能被看作是体力劳动者?”
除了人们需要有权力决定自己如何工作,还需要他们清晰地知道自己所承担职责的意义。
如果一位保洁对自己工作的理解是把地拖干净,那么ta只会考虑怎么尽快地拖干净,而根本不可能去关心组织的目标是什么,以及自己的工作和那个目标有什么关系。
如果一个程序员对自己工作的理解就是按照要求编写一段代码,实现某个功能,那么ta只会考虑如何高效地写完代码,至于其他事情和自己全无关系。这也是“码农”之所以是“码农”的原因。
当失去了目标感,所有的工作都降格成了任务,有潜质成为知识工作者的人也就变成了一个只是按照指令去执行的工具人。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彼得·德鲁克指出:“这100年来,管理学最大的成就,是把体力劳动者的生产力提高了50倍。体力劳动者的重要性固然不可低估,但这已不再是21世纪面临的最大挑战了。21世纪最大的挑战,是如何提高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
那么,你是一名知识工作者吗?你正在一个能够使自己像一个知识工作者那样工作的地方工作吗?

END

拓展阅读:
顾远:明天是德鲁克逝世16周年,我写下了他所有著作的书评
顾远:从“旁观者”的一生看什么是好的教育




Aha社会创新学院
Aha 社会创新学院是中国领先的 "社会创新" 与 "教育创业" 的研究和投资机构,也是中国最早的教育创业加速器之一。我们相信:创新催生公民,教育通向自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