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写过几篇关于外语自学的,以各类app工具为主,现在有了新体会💡记录在此:
1. 慢就是快,快就是慢
2. 知识入脑
3. 知识“排版”
4. 调教AI助手
慢就是快,快就是慢
理解、消化、运用新知识,直到在大脑神经元里长出新突触,需要时间,不能指望“照相机”似的扫描录入和机械重复,这里省时省力,那处费时费力。
这样的“快”最终导致学习的“慢”,不妨对调一下,学习时录入提取“慢”,后续复习“快”,快就是慢,慢就是快。
可以安排时间,不要被时间安排,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就不管质量,效果往往不好。
调整“时间”观念,减轻焦虑,增强学习的安全感。
知识入脑
理解与关联、调动与提取,重复。
1. 如何理解?“默抄”
不做“无情的抄写机器”,先看几遍,熟悉一下,感觉自己“懂了”的时候就“默写”一遍,卡壳的地方做个标记,写完了订正,把错漏之处抄完整,有疑问也可以记下来。
想趁热打铁巩固的话,可以再默抄一遍。复习的时候,也可以再来一次,不用每条都抄。
2. 如何关联?
看到新知识,能想到什么相关的就写下来,形成大脑的“超链接”。
只要自己看得懂就行,哪怕荒诞不经的东西都可以写上去,不限制。
可以关联知识点,方便对比学习;关联其他的,形成“触发关键词”机制,有利于回想。
反正这“关联”是在自己脑子里,能为自己所用就够了。
3. 如何调动提取?
在“默抄”和“关联”的时候,就可以调动所学了。
不学习的时候,也可以花点时间回想。
如果不愿意专门划一块时间来回想,可以分散到日常生活里“发散思维”,总之不要变成to do list上的“必完成任务”给自己徒增压力就行。
可以记录也可以不记录,想不起来的时候看看笔记。
反正,“完成任务”和“知识进脑子”,你的大脑能区分的,一切以后者为重。“任务”无用,大脑也会偷懒不执行的。
在以上过程中,你已经重复多次了,不大容易忘记。
你可以用外语教材里“语法”部分试一下这个方法,我试了之后觉得效果不错。
知识“排版”
知识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在眼前,即“排版”,比如Word文档、Anki卡牌、Excel表格、思维导图等等。
不同排版给人的感觉不一样,对大脑吸收知识的影响不一样,使用方法也不一样。
以外语学习中几个典型材料为例:
1. 教材
一般来说,教材比较全面,听说读写都有,适合打基础,但是也带来两个问题:
① 需要老师
很多教材设计的时候,都是按照传统课堂的“老师——学生”模式设计,并不是完全为自学者设计的,有些知识点没写在课本上,需要额外补充。
要么花钱报班,要么自己上网搜,就是有点花时间,不过话说回来,只要“知识能进脑子”,花的时间也值得。
就和中学时代一样,在书上做笔记,位置不够了加便利贴。
② 设计不同
有时候教材编排会有“反人类”设计,比如没几个中文解释,对初学者来说极不友好。
这个可以搜教材测评,看完了再选购,一定要选一个看着不难受的教材,否则每次打开前都要做心理建设。
③ 知识点零散
语法知识散落各处,学生从碎处着手,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没法搭建体系化结构。
这种就适合“拆书”,把散碎知识制成卡片,最后汇总,有条件的用app,比如Marginnote,不想花钱就截图。
2. 语法书
语法书的目录可以搭建起基本的语法框架,再结合网上一些讲语法的视频,先把整体语法框架搭起来,不要一开始就陷于琐碎。
语法书的种类有很多,有“知识点罗列型”,也是最常见的,告诉你xxx语法现象“是什么”,也有“原理型”,侧重于解释语法规则“为什么是这样”,还有“实用型”帮助你解决表达xxx时“怎么用”那些语法知识。
第一种最多,入门可以用这种,先“知其然”,用一段时间后有点经验体会了,就可以考虑后面两种。
3. 背单词App
个人感觉,这个比较无聊,无论App开发者怎么添加或者更新功能,都无聊。
最好是把自己学过的单词整理进去,如果有配套教材的单词书,也先学一遍教材,再背单词书。
4. 影视剧和歌曲
感兴趣就看,实在没兴趣看不进去就不看。
这类材料有两个优点:
① 活人
真人说话,可以看到口型,对初学者来说,有利于“磨耳朵”,俊男靓女赏心悦目,比教材读课文的好看。
② 趣味性
电视剧是拍给一般人看的,涉及生活方方面面,容易进入剧情,还方便社交时找到“同类”。
不要把看影视剧听歌变成苦大仇深不得不完成的任务就行,要保持愉悦的心情学习。
5. 新闻
新闻分正经严肃媒体和不正经不严肃的,前者用语规范,比较适合初学者,要不然一开始被带偏了。
当成普通文本,该查单词查单词,该弄清楚语法就弄清楚语法,和学教材一样,这是精读的做法,泛读嘛和你刷微博看公众号看网文一样,理解大意不求甚解。
6. 别人的笔记
看看就行,有用就用,实践出真知,知识进到自己脑子里。
7. 和外国人交流
包括线上社交媒体和线下真人之间的交流。
“普通外国人”的作用主要在于,“输出”练习。前面那些都是“输入”,学了一堆单词语法,总要运用出来,写个文章比较难,发个推啥的上网不便,有个外国活人就方便多了,聊天自由,可以中文英文其他外语夹杂着说,实在不会就用机翻。
但是真人交流有个最大的bug,交流顺畅后逐渐忘记学外语这事。
碰到那种对语言错误敏感的,经常纠错的还好,但往往交流着交流着,聊嗨了就忘了语言不同的事了,有语病也不影响理解意思,对的也用错的也用,怎么省事怎么来,然后就会发现不仅没锻炼到,反而下降了……
还有一种用法,对当地社会文化风土人情有疑问好奇的时候,可以直接问,看到奇葩扯淡的新闻,也可以找当地人求证,总之呢就是当成“知乎”来用。
调教AI助手
主要分为中文AI和英文AI,用中文比较多,用下来感觉AI时而“智能”时而“智障”,中英文语料库大,用起来还行,其他语言效果差一些。
AI需要调教,指令尽可能清晰明确,但是普通问答啥的,体验不错,比学校普通老师强不少,真是自学人的福音。
总而言之,把重心放在“知识进脑子里”,工具能简单就简单,带着愉悦心情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