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脑病研究院博士后招聘启事

科学   2024-04-30 17:39   北京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脑病研究院

博士后招聘启事



团队简介

Team Profile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脑病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中医证治重点研究室、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脑病专科、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等平台,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脑病重点专科协作组组长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主任委员所在单位,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所在单位。中医药防治神经系统疾病研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现下设有9个脑病科室,“中医脑病学”连续3年居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医院学科专科学术影响力榜单全国首位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脑病研究院是 2019年正式成立的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脑病学科为基础,依托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联合第二、第三附属医院脑病学科团队建立的传承创新研究平台。王永炎院士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兼名誉院长,高颖教授任院长。研究团队在王永炎院士带领下,30多年来持续开展中医药防治脑血管病等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团队紧密围绕脑系疾病防治的临床问题和关键环节,在病证结合防治方案优化与评价方法研究,疗效机制阐释与新药研发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科学研究,提出了新理论、新治法,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研究院以建立中医临床研究公共服务平台为首要任务,设置了临床研究部、数据管理部、转化医学部、培训推广部、研究资源部、综合办公室等部门,并建有生物样本库、影像资源库、病例数据库。目前主要开展脑血管病、神经变性病、神经免疫病、偏头痛、精神障碍、神经康复等领域的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与应用基础研究,并运用多学科技术与方法开展中医经典理论与脑病临床实践的转化创新研究。


合作导师简介




高颖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名中医,首届国家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学者”。

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脑病研究院院长,东直门医院脑病中心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中医证治重点研究室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脑病重点专科协作组组长。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主任委员、全国中医高等教育学会临床教育研究会理事长、教育部中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曾主持国家973计划、重大新药创制、科技支撑计划等国家级课题8项,“中风病证候诊断及病证结合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应用”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李时珍医药创新奖。主持“十三五”、“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专项脑卒中研究项目,组织多学科开展中医药治疗急性脑卒中研究,牵头完成国家疑难疾病(脑梗死)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项目。

主要研究方向:

1、中医药防治脑血管病临床与基础研究

2、神经系统罕见病中医药干预策略研究




曹克刚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首都中青年名中医,北京市科技新星,东城区优秀人才,第四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青年岐黄学者。

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脑病研究院数据管理部负责人;担任中国农村卫生协会中医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信息学分会副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眩晕防治协同创新共同体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脑病分会副会长等职务。

共主持科研课题16项,包括国家级9项、省部级3项、局级4项,目前在研课题7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33篇,其中SCI8篇、核心期刊117篇、普通8篇;编写著作8部;发明专利3项,著作登记权8项;主持发布临床标准规范5项。

主要研究方向:

1.中医药防治脑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2.中医临床研究的数据管理与分析

3.神经系统疾病病理生理学




常静玲 教授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维也纳医科大学博士后,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首届东城区名中医。

现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慢病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内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社会科普专家、标准化专家;《环球中医药杂志》《中国老年保健医学》杂志编委。

现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10余项,曾作为主研参与国家“十五”攻关项目、973 计划、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益性行业专项等重大课题;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3项,以第一完成人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SCI收录论文18篇,主编著作1部,副主编著作2部,参编论著8部、教材2部,发明专利5项,著作登记权11项

主要研究方向:

1、中医药防治中风病的临床与神经影像学实验研究




招聘方向及人数

招聘条件

01

基本要求:遵守国家法律,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身心健康。热爱中医药事业,鼓励愿意从事中医药研究的交叉学科博士报考。原则上年龄35周岁以下,获得博士学位不超过3年。

(1)科研博士后:近三年具有本人作为主要负责人的高质量学术成果。具有良好的科研创新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能助力合作导师团队产出高水平的学术成果。

(2)临床博士后:优秀应届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或已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的应届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允许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在职人员从事临床医学博士后研究工作。近三年具有本人作为主要负责人的高质量学术成果。具有较好的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能力,具备创新型、复合型的中医临床医学拔尖人才的培养潜质。

02

本校培养的博士,一般不能申请进本校同一个一级学科的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03

本校在职职工,不得申请进本校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相关待遇

一、薪酬待遇

校本部计划内博士后工资待遇每年18万,学校为博士后缴纳保险和公积金。校本部招收进站的博士后保险项目(养老、工伤、失业和医疗保险)均在北京市社保缴纳。校本部入选“壶天博士后计划”者, 另行发放绩效奖励两年可达 10 万元。学校鼓励有条件的二级单位、合作导师及团队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奖励。

临床医学院的博士后待遇按所在医院规定执行。自筹经费博士后、在职博士后、联合招收博士后待遇按聘用合同或工作协议执行。深圳医院和厦门医院与京内单位联合招收的博士后,博士后进站后薪酬待遇由京外医院承担并直接发放,由京外医院缴纳工资和社保,博士后的人事行政关系在京外医院。

二、生活保障

校本部博士后(不含在职脱产进站人员)可按规定申请校内博士后公寓。

三、科研支持

学校支持博士后申请各类基金项目。校本部入选国家相关博士后人才项目者,在国家资助的基础上,同时享受我校相应博士后岗位待遇,两部分待遇叠加发放。

学校设立青年人才成长特区,畅通了“博士后-优秀青年人才-高层次领军人才”成长“全链条”,博士后在站取得标志性成果的,出站后可申请学校青苗学者岗位,进入高层次人才培育特区。

注: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脑病研究院建立了博士后绩效考核制度。

材料要求和报名时间


1.材料要求详见、https://www.bucm.edu.cn//zpqs/14a8f167e6514386adcb059e5cf2c8c0.htm

2.截止时间为2024年5月15日。


联系方式


1.博士后招收单位管理人员

联系人:刘老师  

电话:010-84018356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海运仓5号东直门医院人事处

2.学校博士后管理办公室

联系人:李老师

电话:010-53911049


神经科文献抄读会
聚焦神经内科、中医药、临床流行病学,定期解读Top期刊文献,以文会友,以献辅研~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