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使节、投袂而起、鞭长莫及、藏污纳垢、易子而食、解扬守信、析骸以爨、析骨而炊、城下之盟、尔虞我诈、唯命是听、唯命是从、平、成、盟、聘、春秋第三霸
预习
一 听音频
1.春秋C45-鞭长莫及
2.春秋C46-忽悠的最高境界
3.春秋C47-春秋第三霸
二 看视频
1.《东周列国·春秋篇》第21集
2.《春秋风云人物·楚庄王》
三 看图书
《左传·宣公十四年-十五年》
四 爱思考
讲一讲申无畏出使宋国丧命的故事。
为什么楚庄王执意不给申无畏开介绍信呢?
《左传》中怎样记载楚庄王得到申无畏死讯时的反应,发明了哪个成语?
简要说说宋楚之战
说说“鞭长莫及”“藏污纳垢”两个成语的故事和意思。《左传》中是如何记载这两个成语故事的?
解扬的忽悠之术。
申叔时如何帮楚军解围?
华元的妙计是怎样的,他发明了哪几个成语?
《左传》中如何记载“易子而食”“唯命是从(唯命是听)”的?
城下之盟
讲一讲“尔虞我诈”这个成语的由来。
用自己的话评价一下楚庄王。
楚宋之战
楚庄王十九年,邲之战后第三年,楚庄王决定为世界和平作出新的贡献,派遣公子冯出使晋国,大夫申舟出使齐国,但都没有安排借道。
历史小常识
使 节
古代使者出使要携带信物或凭证,以证明其身份和任务的合法性,称为“使节”。先秦时期,使节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1.符节:
符节是通常由竹、木、铜等材质制成,分为两半,一半由派遣者持有,另一半由使者持有,合起来以证明身份。《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王命召伯成,其持节将命。”
2.旌节:
旌节是旗帜或标志,插在车上或带在身边,以显示使者的权威和身份。《左传》襄公十四年:“晋侯使郤克持旌节,以为大夫卿。”
3.牙璋:
牙璋通常由高等级的使者或官员持有,用来证明其代表国君或高官的身份。《左传》桓公十三年:“王使宰周贲赐晋侯玄璧、蒲璋,以讲于诸侯。”
4.竹书:
竹书指的是写在竹简上的信件或文书,用来传递信息和命令,持有竹书的使者通常被认为是代表国君或上级官员传达重要信息的合法使者。《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子产执书将命于吴。”
汉武帝派苏武出使西域,匈奴扣押苏武在北海放羊。苏武持节牧羊十九年誓不投降,“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投袂而起
申无畏出使齐国路过宋国,既不肯把旌节藏起来悄悄路过,又没有借路,最终被宋国右师华元合理合规的剁了。
楚庄王听到申舟被杀的消息,一甩袖子就站起身来往外跑,随从人员追到寝宫甬道上才让他穿上鞋子,追到寝宫门外才让他佩上剑,追到蒲胥街市才让他坐上车子。
成语“投袂而起”的出自此处,形容精神振作立即行动,同义词有:奋袂而起。
由此,楚宋大战一触即发。
历史小常识
投袂而起
《左传·宣公十四年》:
楚子使申舟聘于齐,曰:“无假道于宋。”亦使公子冯聘于晋,不假道于郑。申舟以孟诸之役恶宋,曰:“郑昭宋聋,晋使不害,我则必死。”王曰:“杀女,我伐之。”见犀而行。及宋,宋人止之。华元曰:“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鄙我,亡也。杀其使者必伐我,伐我亦亡也。亡一也。”乃杀之。
楚子闻之,投袂而起,屦及于窒皇,剑及于寝门之外,车及于蒲胥之市。
秋九月,楚子围宋。
鞭长莫及
宋国紧急向晋国求援。“倒是救,还是不救?” 荀林父没主意,尽管打心底不愿意救。
这时有才华的伯宗站了出来,伯宗说:“不行,古人说过:‘虽鞭之长,不及马腹。’上天正在保佑楚国,不能同它争斗。晋国虽然强盛,怎么能违背天意?俗话说:‘高下在心。’河流湖泊能容纳污秽,山林草莽隐藏著毒虫猛兽,美隐匿著瑕疵,国君也可以含耻忍辱,也是上天的常规。君王还是等一等吧。”晋景公便停止了出兵。
这段话出现两个成语:鞭长莫及、藏污纳垢。
鞭长莫及,原意是说长也有长的不足,不等于长了就哪里都能打到。相近的词应该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现在比喻相隔太远,力量达不到。
藏污纳垢,比喻隐藏或包容坏人坏事。在鲍叔牙评价管仲的时候,说管仲心胸宽阔,能够藏污纳垢。
历史小常识
鞭长莫及 藏污纳垢
《左传·宣公十五年》:
楚子伐楚。宋人使乐婴齐告急于晋,晋侯欲救之。伯宗曰:“不可!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天方授楚,未可与争。虽晋之彊,能违天乎?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君其待之。”乃止。
解扬守信
晋景公派解扬去忽悠宋国,告诉宋国人坚决守住,晋国很快就出兵。解扬,因兔子惊了战马跑到楚军大营被俘虏,大度的楚庄王给放回来了。
无巧不成书,解扬又被楚军俘虏,送到楚庄王面前。楚庄王用高官和金银引诱解扬投降,又以死威逼解扬去宋国城下劝宋国投降。
解扬表面应承,到了宋国城下,却不辱使命,鼓励宋军拼死战斗,晋军很快就来援助他们,说的宋国军民士气高涨。
楚庄王很生气,说他不讲信用,解扬说:“我对你讲信用,就必然失信于晋国国君。我虽然死了,却完成了任务,死得也值了。”
楚庄王敬佩解扬大义凛然的气节,不但放走了解扬,还送了他礼物。解扬终于一雪前耻了,就是被兔子吓惊战马那次的耻辱。解扬守信这件事,一方面说明英雄是大家都佩服的,不管是友是敌,另一方面也说明楚庄王人还是挺不错的。
易子而食
宋军在解扬的鼓励下坚守到粮草基本断绝,华元悄悄爬出城,溜进楚军大营,找到子反,告诉子反城内军民已经“易子而食,析骸以爨”了。就是交换孩子吃,劈开尸骨烧火做饭。
这句里面一下子又出了两个成语:易子而食,析骸以爨。近义词有:析骨而炊、析骸易子。
华元又请求子反说:“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
翻译下:即使如此,兵临城下被逼签订的盟约,就算让国家灭亡,也不能答应。如果撤离我们三十里,宋国就一切听命。
华元在此处发明了第三个成语:唯命是听,近义词:唯命是从。
子反见华元说的这么真诚,也坦诚的告诉华元,其实楚军也就剩下两天的食粮了,于是赶紧去向楚庄王汇报。
第二天,楚军退军三十里,华元正式来到楚军大营订阅盟约。盟约上只有八个大字: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这里又出现一个成语:尔虞我诈,尔,就是你的意思,我不欺你,你不骗我。
历史小常识
易子而食 尔虞我诈
《左传·宣公十五年》:
申叔时仆曰,筑室反耕者,宋必听命,从之,宋人惧,使华元夜入楚师,登子反之床,起之曰,寡君使元以病告,曰,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子反惧,与之盟,而告王。退三十里,宋及楚平,华元为质。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历史小常识
“平”与“成”
古代诸侯关系复杂,有和平的,有敌对的,有平等的,有从属的,有臣服的,常用词有以下几种:
1.平(平等):
《左传·宣公十五年》:“退三十里,宋及楚平,华元为质。”
2.成(和好):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齐侯、晋侯盟于平丘,成宋乱也。”这里的“成宋乱”表示齐国和晋国通过结盟来平息宋国的内乱,达成和平。
3.服(服从):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齐侯使连称、管至父来聘,且言将讨不服。”
4.从(跟从):
《左传·成公三年》:“宋公如晋,遂从之。”这里的“从之”表示宋公跟随晋国,表明从属关系。
5.婚(联姻):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卫侯使孙林父如齐逆女,齐侯许之。”这里的“逆女”表示通过联姻来建立关系。
6.盟(结盟):
《左传·隐公元年》:“会盟于亳。”这里的“会盟”表示诸侯通过盟誓建立联盟关系。
7.聘(交聘):
《左传·僖公九年》:“秋,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聘于郑。”这里的“聘于郑”表示诸侯之间互派使者问候、商谈事务。
8.贡(进贡):
《左传·桓公二年》:“二年春,王使荣叔归含且命曰:‘赐尔土田以封君,贡其赐也。’”这里的“贡”表示进贡,表示尊敬和臣服。
春秋第三霸 楚庄王
从宋国撤军到三年后楚庄王去世,楚庄王再没发动过一场战争。从齐桓公到晋文公再到楚庄王,三代霸主中,前两位都爱开会显摆自己,享受被吹捧的感觉。而楚庄王却一次大会也没开过,从理论上说他甚至都不能算是霸主,因为没有开会,没有周天子的任命。
但是,实际上,他可能是最为强大的霸主。
楚庄王还是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
第一、以德服人
第二、广交朋友
第三、善于反思
重要链接
〖用历史学语文〗是什么?
〖课程设计〗六年全部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第一阶段·夏商西周
〖课程设计〗第二阶段·齐桓晋文
专供:纸质讲义与文言文汇编
河北电台专访用历史学语文
〖用历史学语文〗获得省级重点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