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课 铁血首相 赵盾

文摘   教育   2024-04-13 16:56   安徽  

摘要

郤缺、相敬如宾、韩厥、赵穿、河曲之战、比而不党、《国语·赵宣子论比与党》、《国语·赵宣子请师伐宋》、治兵振旅、“征、伐、侵、袭、讨、攻”的不同、刘姓、江姓、一鸣惊人、一飞冲天

预习

一 读图书

1.《话说中国·春秋巨人》P124-127

二 听音频

1.春秋C12-诛杀五人帮

2.春秋C13-攘外与安内

3.春秋C14-罪与罚

4.春秋C15-到处忽悠的晋国人

5.春秋C16-老大不易做

6.春秋C17-一鸣惊人

三 看视频

1.春秋风云人物:赵盾

四 爱思考

  1. 观看纪录片,说说赵盾的身世,以及他同父异母的弟弟?

  2. 观看纪录片,说说春秋时期女子常见称呼的主要方式?

  3. 讲述赵盾除去箕郑父五人帮的过程?

  4. 韩厥处死赵盾的御者,参考《国语》,详细讲述赵盾评价韩厥的细节?

  5. 说说河曲之战中晋国和秦国的智斗,赵穿有哪些表现?

  6. 狐射姑是怎么评价赵衰与赵盾父子俩的?

  7. 说说赵盾是怎么解释敲锣打鼓去讨伐宋国的?

  8. 古代战场“鸣金收兵”指的是什么乐器?

  9. 说说征、伐、侵、袭、讨、攻几个词的不同

  10. 说说成语“一鸣惊人 一飞冲天”的由来?


没了阳处父和狐射姑,晋灵公又是个孩子,赵盾毫无悬念的成为晋国权臣,《史记》原文是:晋灵公元年,赵盾专政

赵盾,又名赵孟,谥号赵宣子,同父异母的弟弟有赵同、赵括、赵婴,后面还有许多故事。

先克火并五人帮

先克,中军佐,重耳流亡团队成员战神先轸的孙子,前中军帅先且居的儿子。

先且居等四位重臣去世后,先克游说晋襄公不要忘记随晋文公流亡的弟兄们,赵盾因此成为中军帅。先克被赵盾提拨为中军佐,成为赵盾的嫡系。

先克傲慢无礼,贪婪与霸道。前619年先克夺了蒯得的土地,蒯得与箕郑父、先都、士縠、梁益耳等五人对先克不满,密谋刺杀了先克。

谋杀案很快破案,箕郑父五人被赵盾处死。这六个人算是第三拨内斗的牺牲品。

赵盾的内斗经验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内行,对于内斗很内行,可以称得上是“铁血首相”!

六人之后又空出几个位子,赵盾趁机又安排几个亲信,其中,郤缺为上军帅,臾骈为上军佐,就是被狐射姑阅兵时杀鸡儆猴打了一百鞭的司马,被打聪明的那位,后来越来越表现出精明能干来。


河曲之战

赵盾忙于晋国内乱的几年,楚国出兵中原,郑国和陈国再次倒向楚国。晋国陷于楚、秦、齐、鲁四面受敌的局面。晋灵公六年,秦康公亲率大军杀奔晋国。

赵盾率兵迎敌,赵穿与韩厥尤为亮眼。

1

《赵宣子论比与党》

韩厥是赵衰养子,谥号韩献子,赵盾很喜欢韩厥,向晋灵公推荐为中军司马。

晋军抵达河曲安营扎寨,故此役称为“河曲之战”,赵盾看到军纪涣散,想起狐射姑阅兵鞭打臾骈的事,心生一计,派自己的御者去打探到哪了。

韩厥看到这个御者驾着马车把队伍都冲乱了,明知他是赵盾的司机,依然按军法问斩。三军震恐,军纪马上严明,秩序井然。

主帅早晨刚提拔他,晚上他就砍了主帅的御者,众人都认为韩厥不会善终。不料赵盾反而嘉奖韩厥,说事奉君主的人亲近道义而不朋党为私。以忠信之心揭示大义,这就是亲近道义;举动出于私心,这就是结党营私。军队之事不能犯纪,犯纪之后不能隐瞒,这就是大义。成语“比而不党”出处《国语·赵宣子论比与党》,意思是亲近而不偏私。

韩厥和赵盾心里明白,这就是一出戏,杀鸡儆猴。

2

河曲之战斗智

赵盾不会打仗,荀林父不愿发言,郤缺刻意保持低调,栾盾和胥甲大眼瞪小眼,于是只有臾骈还算是有想法的将领。

秦军劳师远征,臾骈建议晋军坚守不战。

投奔秦国的士会了解晋军,建议秦康公阵前叫骂缺心眼的赵穿,诱他出战。赵穿经不住叫战,出营迎敌,差点被活捉。

秦军发现晋军战斗力很强,准备撤退,又怕晋军追杀,又出一计,派使者前去假意下战书,约第二天上午决战。

臾骈分析这是秦军准备逃跑的节奏,要求连夜出击,赵盾同意。缺心眼的赵穿和胥甲挡住军营大门,说偷袭不讲信义,赵盾也怀疑臾骈分析的准不准。结果,秦军成功的扬长而去。

两个回合下来,证明臾骈是帅才,士会也是谋略超人,赵穿人是好人,可惜缺心眼子。

赵盾表扬了韩厥,把胥甲赶出晋国,赵穿,呵呵,只是反省三天。所以说,赵盾算得上是徇私枉法的祖师爷了。

国际大忽悠

赵盾在国内斗争中非常内行,但与各诸侯国的对抗中比较外行,明显不如内斗有经验,几乎靠忽悠混日子,不断把晋国的国际形象拉低,不少小诸侯国开始投靠楚国去了。

1

忽悠秦国

河曲之战后,赵盾发现士会是人才,派魏犨的侄子魏寿余去秦国把士会骗回来。魏寿余见到秦康公,说是他想带着黄河东岸的魏地归降秦国,不料被赵盾知道了,抓了他全家。秦康公一听有带着土地来投降,这么大便宜啊,当时决定出兵去接收魏地。不料魏寿余和士会一过了黄河就投奔赵盾去了,又上当了。

士会留三儿子在秦国,改姓为刘,陕西多半刘姓是士会的后人。

2

忽悠邾国

 邾国邾文公死后,庶子跟嫡长子争夺君位。庶子姥姥家是晋国,便跑来求赵盾。赵盾召集鲁宋陈卫郑许曹组成八百辆战车近六万人的联合国军去讨伐邾国。邾国人说,我们早拥立了嫡长子,这是符合周礼的,你们那个庶子算啥呀?如果你们非要强来,我们全国人民一定会战斗到最后一个人!赵盾反驳不了人家,呼拉就散了。

3

忽悠鲁国

鲁国曾经是晋国的铁粉,齐国讨伐鲁国的时候,赵盾又召集诸侯开会,商量出兵讨伐齐国。齐国听到消息用金银珠宝贿赂了晋灵公,赵盾决定不出兵,只写了一封信给鲁国,希望他们自己和平解决国际争端。鲁文公一看晋国见死不救,只好用更多的金银珠宝去贿赂齐国,花钱消灾。

4

《赵宣子请师伐宋》

晋灵公十年,宋国人杀了他们的国君宋昭公。赵盾请求晋灵公派荀林父伐宋。晋灵公说,这也不是晋国着急的事呀?赵盾说:“天地最大,其次是君臣,这是前人明确的训示。如今宋人弑君,这是违反了天地秩序和为人的法则,上天必定会诛罚。晋国作为诸侯盟主,如果不实施上天之罚,我害怕会波及晋国。”

于是灵公在太庙发布出兵命令,并命令乐官准备好三军钟鼓。赵同疑惑,打仗呢带钟鼓做什么?赵盾说:“对大罪的国家进行讨伐,对小罪的国家进行威慑。袭、侵之类的事,是以大凌小。因此讨伐要准备钟鼓,声张它的罪行;作战时要用錞于、钲乐器,警戒它的民众。袭、侵之时不发出声音,这是为了攻其不备。如今宋人弑君,没有比这更大的罪了!明确的声张,尚且怕他们听不到。我准备钟鼓,是为了尊明君道啊。”于是赵宣子派人通告诸侯,整治兵卒,振奋军队,一路上鸣钟击鼓,到达宋国。”

历史小常识

《国语·赵宣子请师伐宋》

宋人弑昭公,赵宣子请师于灵公以伐宋,公曰:“非晋国之急也。”对曰:“大者天地,其次君臣,所以为明训也。今宋人弑其君,是反天地而逆民则也,天必诛焉。晋为盟主,而不修天罚,将惧及焉。”公许之。乃发令于太庙,召军吏而戒乐正,令三军之钟鼓必备。赵同曰:“国有大役,不镇抚民而备钟鼓,何也?”宣子曰:“大罪伐之,小罪惮之。侵袭之事,陵也。是故伐备钟鼓,声其罪也;战以錞于、丁宁,儆其民也。袭侵密声,为暂事也。今宋人弑其君,罪莫大焉!明声之,犹恐其不闻也。吾备钟鼓,为君故也。”乃使旁告于诸侯,治兵振旅,鸣钟鼓,以至于宋。

由这段古文,我们可以了解到几个常识:

1.古代发兵、凯旋,要报太庙,向祖宗汇报

2.古代打仗击鼓前进,鸣金收兵。金,通常是指钲。

3.征、伐、侵、袭、讨、攻的不同:征,常用于上攻下、有道伐无道。伐,本义是砍杀,中性词,一般要师出有名,进军时要有钟鼓。侵,不正式宣战就用兵。袭,趁人不备偷偷进攻。讨,宣布罪行后攻击,重在舆论。攻,军事进攻的泛称,偏重于攻坚战。

4.成语“治兵振旅”出自这段古文。

国博 虎纹青铜钲


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

楚成王被他那“蜂目豺声”的儿子商臣被逼上吊自杀,商臣继位为楚穆王。他在位十二年也算有所作为,不断向中原地区扩展地盘,郑国、宋国最后离开晋国怀抱也投靠了楚国。

楚穆王死后,他的儿子熊侣继位,就是楚庄王。《史记》记载:庄王继位三年,不出号令,日夜为乐,令国中曰‘有敢谏者死无赦。’  他三年来,不分昼夜吃喝玩乐,从不发号令,哦,对,只发了一条号令,就是:谁敢来进谏,杀。

一个叫伍参的宠臣,过来给楚庄王讲了一个故事:说是山上有个洞,洞里有个鸟,三年过去了,这鸟既不飞也不叫,这是个什么鸟?

楚庄王告诉他:“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  庄王一下子发明两个成语:一飞冲天,一鸣惊人

伍参以为楚庄已经听过去了,也表态了,但是几个月过去还是没啥动静。这时候,又有一个叫苏从的大夫冒死进谏来了。

苏从冒死进谏,楚庄王居然手持利剑,砍了钟鼓乐器,下令:上朝!

《史记》载:于是罢淫乐,听政,所诛者数百人,所进者数百人。斩了几百个胡编乱造的官员,提拨了几百个有能力的官员,从此楚国再次腾飞。




重要链接

〖用历史学语文〗是什么?

〖课程设计六年全部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第一阶段·夏商西周

〖课程设计〗第二阶段·齐桓晋文      

专供:纸质讲义与文言文汇编

 河北电台专访用历史学语文

〖用历史学语文〗获得省级重点课题

小学生爱历史
帮助小学生喜欢历史,爱上博物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