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峰仙馆内景(局部)
(图片来自网络)
苏州留园五峰仙馆有一副著名的楹联:
读书取正,读易取变,读骚取幽,读庄取达,读汉文取坚,最有味卷中岁月;
与菊同野,与梅同疏,与莲同洁,与兰同芳,与海棠同韵,定自称花里神仙。
做过宣统帝溥仪师傅的清末名臣、苏州籍状元陆润庠撰写的这副关于读书治学的对联,上联主要说的是读书的目的和方略,下联主要说的是治学的情趣和品格。
的确,读《尚书》可学到正直做人做事,读《易经》可学到运化变通,读《离骚》可学到幽雅深挚,读《庄子》可学到淡泊通达,读《史记》等汉代散文可学到志远意坚,而儒、道、佛等文化精髓则如百花之香之韵,沁人心脾,赏心悦目,可潜移默化地影响甚至塑造君子的完美人格和精神。
对此,培根《论读书》也有类似的表述:“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然而人生有涯,而书籍浩如烟海,如何在有限的人生中选取更有价值的书籍来阅读呢?
洋渡即景
(国画家黄坚先生写生)
刘勰《文心雕龙·宗经》说道:“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作为文化的宝藏,经典具有永恒的价值且历久弥新,根本无须刊削与更改。因此,读书应该首先选择人类文化的经典。
中小学生处在记忆力最佳的黄金时期,多多诵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不仅可以由此掌握语言文字这一人类文明的底层操作系统,而且可以汲取先哲与前贤的人生经验,开启智慧,奠定高尚道德情操和人格精神的根基。在此基础上,再阅读外国文化作品,进一步拓宽阅读视野和人生格局。
可是,当前的学校教育只是偏重于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却严重忽视文化的熏陶与人格的培养,结果生产出一批又一批大量缺乏独立思考的“工具人”。尤其是“教育产业化”实施以来的这二十几年,阶层固化已成为现实,底层百姓想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已基本不大可能。残酷的真相就在眼前,无数的家长却将孔子“因材施教”的指导思想抛诸脑后,罔顾孩子天赋秉性与兴趣特长等多方面的差异,罔顾“空心病”与抑郁症在社会上大肆流行的现实,仍然醉心于与学校联手迫使学生在“内卷”的漩涡中挣扎,以求得一个中考高考的高分。
大时代要有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历史的长河流经我们这个急剧变革的时代,注定会带来巨大的阵痛。家长和老师更需要有平和的心态,更需要目中有人,心中有爱,口中有德,行中有善,始终把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作为培养的首要目标,而不是“唯分数论”,把他们塑造成流水线上的产品或者知识渊博的怪胎。
学生在校学习本已苦不堪言,操控教育的无良资本却通过给家长洗脑,进一步贩卖焦虑。一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无数孩子在幼儿园阶段就被送进各种才艺培训班;一句“你不把孩子送来补课,我们就培养你孩子的竞争对手”,无数中小学生就被送进各种学科补习班。……如此一来,许多望子成龙却又不懂因材施教的家长,就如韭菜一样被教育资本收割了一茬又一茬。
为什么我们大多数人很容易被洗脑?
不读书,或者读的书大多类似没有养分的快餐食品甚至有毒有害的垃圾食品,不仅会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还会导致心理和人格精神出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
黑格尔曾经说过,所谓常识,往往不过是时代的偏见。其实,冷静下来深思一下教育意义,你就会发现要超越这个时代的偏见,唯一的办法就是阅读,阅读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经典著作。
拿赫尔曼·黑塞来说,他先是读过吕克特翻译的《诗经》,接着又通过里希特·威尔赫姆的译本了解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贤者与善人的中国道家理想,后来又花15年时间研读了狄德利克斯书店刊印的《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吕氏春秋》等经典。这位不懂中国话、不曾到过中国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非常庆幸自己“幸运地越过了2500年,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找到自己预感的化身、精神上的氛围与故乡”。
赫尔曼·黑塞
(图片来自网络)
他在《黑塞说书》中谈到获得教养的途径时,首推世界文化经典。黑塞认为,“真正的教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与黑塞的主张一样,我认为读书不是为了把人驯化为“工具人”,而是为了获得教养,找到生活的意义,勇敢地迎接未来生活的挑战。那种没有人性的教育,往往杀人不见血,许多人因此视而不见。
按照北宋易学大师邵雍的“三元九运”学说,2004-2043年是下元第九运(离火)时期,也就是中华文明承上启下、开启新的“三元”(三个甲子,180年)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新技术新发明不断涌现,科技日益昌明,许多传统的工作会被机器人取代,与此同时,人类的精神焦虑、心理恐慌也会广为蔓延。这也会迫使人们由向外追求物质的丰盛转为向内追求心灵的宁静。届时,亲近自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思考人生的意义,就会显得尤为重要。
或许有人会问:难道读书完全是超功利的、没有一点现实的作用和意义吗?
当然不是。通过阅读,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语言文字,也就是灵活运用人类文明的底层操作系统,完全可以用于解决生活实践中的一切问题。
从功利的角度看,文字是书面交际的工具。从超功利的角度看,文字又是载道之器,是古圣先贤智慧的结晶。中小学生多阅读经典,不仅可以掌握这一交际工具,而且可以获取人生智慧,了悟天地大道,何乐而不为呢?
最后,将黄庭坚的一句名言送给大家,与大家共勉:
“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
悦读经典 守正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