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窗日午读渊明

文摘   文化   2023-10-22 21:23   浙江  



“秋窗日午,小院无人,抱膝独坐,聊嫌枯寂,宜读《庄子·秋水篇》。菊花满前,案有旨酒,开怀爽饮,了无尘念,宜读陶渊明诗。”

 

张恨水《读书百宜录》如此写道。

 

今天先不说庄子《秋水》,说说陶渊明那首含蓄蕴藉的《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在这首诗的开头,作者说自己虽然居住在尘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游打扰,内心无比宁静。


为何居处“人境”而无车马的喧嚣?

 

“心远”一词,便是最好的回答。


所谓“心远地自偏”,就是无心于非誉与巧拙。心不念名利之场,情不系权贵之门,自然就能享受在僻静山村的隐居之福。


陶渊明早年满怀匡时济世的理想,几度出仕,但当他看清“真风告逝,大伪斯兴”(《感士不遇赋》)的现实后,便果断选择远离险恶的官场,躬耕田园,守道固穷。

 

前四句托意高妙,寄情深远,因此前人激赏其“词彩精拔”。

 

在黄昏时分,他在东篱下采撷一束菊花,无意间抬起头来,南山就映入了眼帘。 据《汉书》颜师古注引张晏说,“南山”为“人君”的象征。此刻,他的心思不再为人君所牵系,所以心无挂碍,无比闲适悠然。

 

有解者定要将“南山”确诂为庐山,将“见南山”改为“望庐山”,不仅大煞风景,使得蕴藉深厚的诗味荡然无存,而且完全曲解了诗人不再牵挂人君,彻底摆脱官场,无心于巧拙,回归自然天性的内心追求。

 

当他默默远眺,看见夕阳余晖,满天彩霞,还有归巢的倦鸟时,辞官归田的诗人悠然心会,脱离官场樊笼的自由感顿时充溢内心。

 

正因为归隐田园不是一时兴起,所以诗人能悠然采菊于东篱,丝毫无意于人君。陶渊明用他的方式,展开了一幅具有永恒艺术价值的诗歌画卷,呈现出了丰富而隽永的自然之美。

富贵吉祥

(著名国画家黄坚先生作)


苏轼《东坡题跋·题陶渊明饮酒诗后》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特别推崇:“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苏子所谓“境与意会”,其实就是说陶渊明超脱的心境与宁静的自然环境恰好融为一体了。


这种“境与意会”的微妙感触实在难以言传,连陶渊明自己一时也说不清,所以他最后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语句,收束全篇。

 

其中诗心密码就是“真意”二字。诗人遵循老庄“道不可言”思想主张,故意不说透,却给读者留下了一片能够自由地发挥艺术联想与再创造的空白空间。

 

陶渊明为人洒脱超然,俭朴寡欲,达到了心与自然融合、物我一体的境界,而这正是老庄哲学与魏晋玄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陶诗本色之真,既善且美,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成高格。因此,钟嵘《诗品》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后世以陶渊明为榜样者亦代不乏人。 

悦读经典       守正创新

道易悦读
悦读经典,守正创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