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烟雨浙江潮

文摘   文化   2023-10-03 23:16   浙江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南宋词人周密《观潮》一文,开篇即摄人心魄。学生时代读到这篇课文,这段文字便镌刻于心,总希望有朝一日能亲临现场一睹盛况。

 

今年八月十八钱江潮最佳观赏日,恰好在中秋国庆双节小长假,再加上杭州举行亚运会,估计来自全国各地的大批游客,这两天大多涌向了钱塘江边的几处最佳观潮点。

 

本人在浙江工作生活二十几年,竟然未能亲眼目睹钱江潮,似乎应该引以为憾,但苏东坡《庐山烟雨浙江潮》总会让我释怀:

 

          庐山烟雨浙江潮,

          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到来无一事,

          庐山烟雨浙江潮。

 

有学者认为,此诗或为苏东坡当年与佛印禅师互相唱和之作,但东坡历来不认己作,故各集不收;也有学者认为该诗是苏轼临终前留示儿子苏过的绝笔之作。我倒是倾向于后一种观点。


这首绝句,与其说是一首诗,倒不如说是得道高僧的见道偈:

 

人生百年,多方觅求,总想看到最美的风景——譬如像那庐山幻化无方的烟雨,还有那钱塘江翻腾起伏的海潮,在没有到达这样的胜境之前,心中总会感到无比遗憾;可是,等你到此胜境之后,却发觉不过尔尔。

国庆节摄于东钱湖

 

《五灯会元》卷十七载有宋代青原惟信禅师“参禅三境”之说:“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参禅之前,眼光总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分别计较之心很重,习惯于固执己见,故而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参禅入道后,顿悟境由心生、四大皆空,看到山时不被山的表象所迷惑,见到水时也不单纯当水而观想,这种对自我以及万物的否定,让认知觉悟跃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层次;而达到更高禅境时,则觉知宇宙万物原本就是圆融归一的,了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大道,臻于见山可攀山、见水可渡水,如来如是、我亦如是的妙境。

 

青原对山水的三个阶段的认识,说的是入禅的三种境界,其实与唯物辩证法“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认知规律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其实,东坡晚年参禅悟道已臻于登堂入室的境界。

 

东坡此诗,匠心独运,首尾两句完全相同,在音韵回环中让人了悟生死轮回,写得唯美而富有禅意。诗人超越物相的境界,以对庐山烟雨浙江潮的真实感怀,揭示出了包括功名利禄在内的一切美好事物,等你见识过之后就会明白不过如此罢了的道理,启迪后人了悟色空大道,断绝执念,获得身心的解脱和自在。

国庆节摄于东钱湖

 

建中靖国元年(1101)夏天,苏轼遇到宋徽宗大赦天下,从海南儋州北还,穿过粤赣,再顺长江东下。途经镇江金山寺时,看到老友李龙眠昔年在墙壁上给他画的肖像,东坡挥毫在旁边题写了一首短诗: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历经蛮荒,九死一生。此时的苏东坡,悲辛中有自豪,凄凉中见旷达。

 

七月廿八日,东坡病逝于常州。

 

弥留之际,好友维琳方丈与钱济明陪在身边。方丈希望他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于是在其耳边提醒道:“端明(学士)宜勿忘西方。”东坡微弱回应:“西方不无,但个里着力不得。”意思说,西方极乐世界不是没有,但用力就求不得了。

 

此时,钱济明又凑过来说道:“固先生平时履践至此,更须着力。”意思是说,你一生礼佛修行,这个关键时刻更应该用力。他在勉励东坡不要放弃。


“着力即差。”苏东坡最后留下这四个字,溘然而逝。

 

人间清醒的苏东坡,以毕生的经验智慧告诉我们:一切随缘,无须执着


悦读经典       守正创新


道易悦读
悦读经典,守正创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