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读不厌寒山诗
万泉读寒山子从1991年始,一位搞出版的朋友,把寒山子的诗歌原文抄来,要求写一本读寒山子的书。当时已发表过百万多字文学作品的我,自以为不难做。
为了深入理解寒山的诗,万泉想方设法收集有关资料,间中又啃了一些相关书籍,陆续写下了一些感慨,自觉没能理解寒山诗的精髓,也很参不透寒山子本人,所以写写停停。半年约期已到,只好抱歉回复朋友:不能如期交稿,本职工作忙,另请高明把。
话虽如此,单子辞回,寒山诗却放不下。读寒山诗随笔,陆陆续续写了多年,拿起的日子少,放下的日子多。自2005年后,有一些自认看得过去的篇章,就随手贴到了互联网上。2010年,退休后时间富裕了,开始整理自己的故纸堆,人生又有了许多新的感慨。
在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今天,读读寒山子还是很有意思的。万泉在阅读、写作过程中走过一些弯路,就是对寒山子的诗歌关于佛教的东西关注太多,其实,诗中道家以及儒家的思想也是很深的。这么多年读寒山子,一个最深刻的感受是:俗众对佛学、佛教存在着极大的误解与偏见,甚至走遍全国许多佛教寺庙也深感偶像崇拜对俗众的误导。然,万泉自知人微言轻,常常站在如来金身之前一笑而已。
寒山子的诗歌语言非常通俗,多数诗篇文化水平不高的人能看懂,不识字的人能听懂。他一生写了无数的诗,后人辑为《寒山子诗集》300多首。有的版本注明是唐代僧人道翘编辑,又有的版本注明是唐开元年间台州刺史闾丘胤所编,都为寒山子诗集写了序,此后还有许多版本;更有人认为历史上没有寒山子其人,诗是中唐时期一位落魄官吏写的,伪托“寒山子”这么个闲人。万泉以为寒山子应确有其人,而且是写了一些诗,在后人的传抄过程中失传了一些又附会了一些。
我们来看看现存寒山诗中“寒山”对自己诗歌的评价:
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不烦郑氏笺,岂用毛公解。不恨会人稀,只为知音寡。若遣趁宫商,余病莫能罢。忽遇明眼人,即自流天下。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顶峰,如雷贯耳的诗家大名不可胜数。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看,寒山子的诗不被主流诗歌评论家所看重。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即社会透视、人生哲学,寒山子的诗非同小可。这正如他自己说的“忽遇明眼人,即自流天下。”
这个明眼人当然是闾丘胤及其他寒诗编辑者。从寒山大师留下的诗来看,学贯儒释道,文有风雅颂,山水寓言,讽喻劝世。“家有寒山诗,胜汝看经卷。书放屏风上,时时看一遍”。 这是寒山诗集中的一首,难道是他自己写的?果然如此的话,寒山在世名气就非常大而且诗歌已收集成书摆到很多家庭的书案上了,并且寒山自己参与编辑整理?比较可能的情况是:他的诗在他死后才开始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有“加塞”的成分。
愚以为,这些诗成因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这些诗歌的价值。遗憾的是,我们对祖国典籍中的这份珍贵遗产发掘得太少、研究得太浅。近代,寒山在日本、欧美反倒很受尊崇。如今我们“国学”热兴起,大家以为国学就是《论语》,很让人哭笑不得,更觉得故纸堆中还有这样的好东西让人感叹。万泉觉得寒山子的诗是很有现实价值的,我们曾经政治斗争的学问太多,如今又是经商赚钱的理论充斥市场,到书市去看,满眼都是“厚黑”学之类的“成功”秘籍。
人生道路无涯,人生哲理无尽。寒山子在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窥见了人生道理的曲折奥秘,委实难得。李白饱览大唐繁荣昌盛的江山美景,诗歌写得有气度;杜甫饱受大唐安史之乱的凋零萧瑟,诗写得很悲愤。这些都有定评,勿须我们多说。万泉在此也不想把寒山和李杜相提并论,这毕竟不是相同范畴的话题。
如今“国学”热的兴起,使万泉记起前几年《菜根谭》的走红。那本书是明代洪应明说禅劝世的小书,名不见经传,久为国人轻视,皆因日本人从“菜根”里吃出了美味,于是有了一个新的出口转内销热。此前还有《孙子兵法》、《三国》等等,都有过如此艳遇。
在我国的文化宝库中,值得我们吸取营养的矿产极为丰富,只要我们实事求是地挖掘,古为今用,一定能使陈酿发新奇之香,全然不必等别人捧红了之后,我们才如梦初醒、趋之若鹜。
寒山子生前寂寂无名,身后却声誉日隆,他的诗歌在唐末至宋初甚为流行,寒山子的名声在那个时代高过李白、杜甫。唐人的志怪小说就记述了寒山,把他描述为成仙的道士下凡。白居易、王安石都写过仿拟寒山的诗篇,苏轼、黄庭坚对他的诗有特殊的兴趣,朱熹、陆游关心过他的诗集的出版与校勘。宋朝他被佛家追认为文殊菩萨再世。明代寒诗被收入《唐音统签》,纳入主流文化。对寒山子诗歌评价较高的是明代名臣王宗沐,他说寒诗“如空谷传声,乾坤间一段真韵天籁也。”
在清初编辑的《全唐诗》里,寒山诗分量还是很重的,编在僧诗之首。到纪晓岚编《四库全书》,对寒山诗的评价显得比较宽泛、平白:“其诗有工语,有率语,有庄语,有谐语。”此后,寒山子的诗歌在文坛慢慢就不太那么吃香了。但寒山与拾得已被民间“仙”化,成为“和合二仙”,在某些场合他还是得到了选择性记忆,雍正皇帝正式敕封寒山拾得为“和合二圣”,人们对他的诗基本忘记。
五四运动时期,倡导白话文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战场。胡适在其《白话文学史》中将寒山子、王梵志、王绩三人并列为唐代的三位白话大诗人。由此,寒山子引起近代学界的重视,但仅限于书斋里的学问。万泉所读到的几种中国文学史,很难看到寒山的名字,唯郑振铎先生1932年出版的《中国文学史》里略提到寒山、丰干、拾得三人名字,说他三人所作之诗“都是受他(王梵志)的感化”、“王梵志的嫡裔”,并无过多引述与论述。那时候正是“敦煌发现”的兴奋期,也许是因王梵志的被发现而惠及寒山。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出版的《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编),论述隋唐五代文学的篇幅230页,多数名家一笔带过,李白、杜甫两人占了51页,完全不见寒山的名字,仅在“概说”里提到:“《全唐诗》收录了很多和尚、道士、尼姑、宫人、歌妓,以及无名氏的作品,可以看到诗歌在唐代的确不是少数文人的专利品。”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史的论述基本就是在李白和杜甫为代表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面对大好河山的激情与满目阶级斗争的悲情之间跳舞,其它似乎都不足为论。
寒山子的诗歌元代流传到朝鲜和日本。明治时代以来,寒山子一直受到日本人的推崇,其学者丰硕的著述使我们汗颜。寒山诗在日本出现了多个版本,并且有诸多学者对其诗作了大量研究、注释及翻译工作,其重视程度、学界投入的力度远远超过我国。万泉(2010年)曾经检索过国内寒山研究论文,博士论文寥寥无几,硕士论文也只有十几篇。
有意思的是,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寒山诗远涉重洋传入美国,美国被称为疲惫求解脱的一代(The BeatGeneration)将寒山奉为偶像。就是这样一个被祖国人民忘记了、连真实姓名也没有留下的人物,在美国的嬉皮士运动中被捧为祖师爷。其诗一时之间风靡欧美,被翻译成英文和法文为众多的读者所接受,赢得了比李白、杜甫还要高的国际声誉,令人感叹。
寒山子能够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所主动接纳,能风行世界,早该给我们教训。中国文学史上还有多少寒山子被我们忘记?真正重视、认真挖掘一下,我们能不能因此在文化建设上变得更自信一些?
近百年来,寒山子的诗歌在挽救民族危亡的抗战前后不被重视、在朝气蓬勃搞建设的五六十年代不被重视、在恭喜发财拚经济的八九十年代也不被重视,是有道理的。寒山子的诗歌所表达的思想确实比较“消极”,难得见进取精神,很不励志,一是教人“不争”,这在五十至七十年代与斗争哲学主流思想是格格不入的;二是教人“不奢”,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与能赚会花拉动消费的主流思想也是格格不入的。
今天,我们面临精神道德严重滑坡,物质利益的追求成为不可阻挡的洪流,人性的物欲被最大限度地迸发出来,以美丑不分、见死不救、诚信缺失、是非颠倒、鲜廉寡耻、藐视法律……打开网络看新闻,触目惊心。
请读读寒山子吧!
寒山子的诗歌,劝善戒恶。寒山子的诗歌,倡俭戒奢。寒山子的诗歌,讥讽丑恶。寒山子的诗歌,道法自然。寒山子的诗歌,富于哲理。
读寒山子的诗歌,可以使人平心静气,随遇而安,纯净心灵。当今学界对寒山子的研究逐步有了很大的起色,看来还会有越来越多的学者跟进,这是功德无量的事。
本坛朋友没有转发的习惯。请各位不吝动动手指转发,支持我们这个小众论坛。谢谢!
欢迎阅读下面《寒山论道》前期文章
按二维码免费关注。欢迎转发、评论。谢谢支持!
关注后,可翻阅本坛前面的文章,及时接受后续文章。
《古仔岛》是本坛兄弟公众号,欢迎去那里看故事。
请点击↓“六角花”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