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林柄洋:版权自研+渠道自营|青葫芦25亿码洋背后

文化   2024-11-15 17:58   中国  

现下的童书市场,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性。
读者偏好、市场需求、技术应用、渠道格局……产业链上每一个环节的变化趋势都越发不可预测。在“十字路口”踌躇已久的少儿出版机构,每每还未来得及转身应对,就又被下一波变化打得措手不及。
在11月15日开幕的第十一届上海国际童书展上,少儿出版的选择与转向,也成为热点话题。

在这样普遍焦虑和迷茫的氛围中,过去一年多时间里,童书市场的两次并购引发了行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2023年9月,福州青葫芦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葫芦”)收购北斗耕林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耕林”);短短几个月后,2024年3月,青葫芦又收购了中国立体书原创品牌“七色王国”。经历了电商渠道构建、原创内容布局、自有版权沉淀,如今,青葫芦完成了从一家图书经销商向少儿图书品牌的转型。
2022年青葫芦整体营收突破13亿码洋,2023年整体营收超16亿码洋,2024年实现逆势高速增长——截至2024年9月,青葫芦整体营收码洋已经超过了2023年的总量,预计全年可实现25亿元。开卷数据显示,青葫芦在2024年1-9月童书市场的市场占有率位列全国民营童书品牌首位。

青葫芦似乎在产业链的上游生产端和下游销售端,都游刃有余。
青葫芦董事长林柄洋认为,无论是构建版权壁垒还是强化渠道能力,对于一家企业而言,都是在追求确定性。青葫芦的运营模式,能为困境中的少儿出版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吗?

青葫芦董事长林柄洋
投资逻辑下的版权沉淀
《出版人》青葫芦今年以来的销售成绩如何?

林柄洋:去年青葫芦的整体营收码洋是16亿元,截至2024年9月,已经超过了2023年的总量,预计可实现营收码洋25亿元。在我们的渠道产品构成中,自有版权图书占比已经达到80%以上。

《出版人》在少儿出版领域,青葫芦当前的运营模式非常特别,尤其是在版权方面,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想做自有版权沉淀的?

林柄洋:2015年我参加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时发现,国外的少儿出版产业跟我们有本质区别——海外出版机构实际上是围绕版权做全球化的运营,它们可以为一个IP投入20~30年的时间,做长线维护和运营,最终用这个IP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跨领域变现。而我们则长期以购买版权为主,海外版权引进的通路也越来越狭窄,这种模式存在很大的风险。

那次意大利之行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回来后就有了要做原创版权的念头。2017年开始筹备,2019年自研产品上市。到目前为止,版权沉淀在公司的原创图书有1000多种,占比超过95%。近两年,平均每年有200~300个自研品种产生。

《出版人》目前,青葫芦对外合作时,是否“不谈版税只谈买断”?

林柄洋:虽没有这么绝对,但我们确实是这样考虑的,这个“买断”应该是加引号的,最终我们会跟版权创作者进行长期的利益捆绑。引进版权的关键问题并不仅在于版税的高低,更核心的是版权本身存在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会给后续运营带来很大的挑战,因此,我们无法持续且笃定地推进相关项目。

《出版人》版权的“不确定性”指的是什么?

林柄洋:比如A公司的某个头部版权在该公司的销售占比非常高,但是在版权到期后,版权方抬高价格,被B公司高价竞走,大概率会对A公司造成重创。而对于B公司来说,如果没有绝对的基础和实力,高价竞走的版权若不能得到妥善经营,做出显著成绩,也有可能会出现两败俱伤的局面。

即便还没有遇到恶性价格战的出版机构,也时常会遭到作者或版权方施压——不提高版税的话就给别人了。在这种被动局面下,一旦决策有所调整,往往IP投入和布局就会被中断,所以,所谓“买断”的背后逻辑是追求版权归属的确定性。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持续投入,培育信心。

《出版人》这种确定性除了买断版权以外,还有什么机制可以保障吗?

林柄洋:收购耕林之后,我们也有一部分海外的IP是以版税的形式开展合作的。但是我们要求掌握这个IP在中国30年或50年的经营权,除非我们这一方主动放弃,否则对方不可以将版权出售给其他出版社。当然,这样的谈判通常会以某个水平的保底销量为基础,例如我们承诺5年内达到约定保底量,我们就享有优先续约权,且续约的版权价格不能有太大的上浮。

《出版人》以青葫芦的经验来看,海外出版机构或版代对此要求的接受度如何?

林柄洋:首先,虽然比较难,但这是一个需要教育的过程。其次,这是我们合作底线的问题,如果对方不能接受,那我们就不做了。我们不可能在明知可预见的结果是不好的情况下,依然不顾底线地去妥协。当然,仅仅从算账的角度来考虑,我接受对方的条件,做常规的版权引进,卖三五万册,我就开始赚钱了。这么做看起来可以收获短期效益,但长期来看其实弊大于利,这种模式下,长期投入越大,不确定性越大,后期风险也就越大;可如果我们签到了版权,为了规避风险而不去投入,在国际市场上的口碑就会变差。这样的买卖,做了还不如不做。

所以,这两年,我们收购的部分品牌手中还有一些外方版权,但随着版权陆续到期,我们也逐步放弃了,不再续签。

《出版人》青葫芦现在共有多少家工作室?外部收购的有几家?从沉淀资产的角度出发,如何对其考核和管理?

林柄洋:目前,青葫芦的工作室有十余家,外部收购的有两家——立体书原创品牌“七色王国”和耕林童书馆。每家工作室都是一个独立的公司,我们跟主编之间是股份制合作,这样才能深度绑定。在管理模式上,我们给予各个工作室充分的自主权,青葫芦主要在财务监管、人事管理和选题审批环节参与管理。

至于考核,我们的考核标准就是“对儿童内容事业的热爱和敬畏”,没有设定具体的考核指标。我觉得,管理人不应仅仅依赖指标,而更应关注他们的真实状态。过度追求指标往往会导致行为扭曲。

这么多年来,我们也曾关停过两家工作室,原因都是他们没能达到“热爱”的基本要求。我们的判断标准其实很简单:一是关注每个选题的质量和效率,如果工作室呈现出高消耗、低效率产出或低质量产出的状态,那就是一个危险信号;二是考察他们对事业的敬畏心,无论是做短平快的选题还是做周期长的大选题,底层逻辑都是做好产品,服务好消费者,跟消费者付出的钱相匹配。

微利,是刻意为之的结果
《出版人》青葫芦早期是从图书经销商起家的,目前也依然有强大的渠道基础。今年,在哪些平台销售规模比较大?销售折扣普遍是多少?

林柄洋:在少儿出版市场上,我们的模式相对来说比较特殊。我们的图书产品研发其实对出版机构来说参考价值不高,但我们的商业模式对于渠道公司是有很强的参考性的。对我们来说,有流量的地方都要关注,但目前最主要的渠道还是天猫和抖音。

截至目前,我们在天猫和抖音的销售规模比较大。抖音是增长最快的,天猫虽然增长缓慢但相对稳定。今年青葫芦在天猫的营收大约在3亿元,抖音每个月有4000多万元的销售额。我们在各个渠道的平均销售折扣大概是5折。

《出版人》青葫芦在抖音平台主要是如何运作的?

林柄洋:我们目前在抖音依然以自播为主,直播间有8个,每个月4000多万元的销售额中,自播业务跟达人带货占比大概是3比1。

我们的投放必须以盈利为基础条件,所以在对抖音直播间的管理过程中,我只控制ROI(投资回报率),其他都不予考核。如果公司决定要把一个项目做起来,那我们就会以产品为导向,对其持续投入,培育不出来就换团队继续培育。

《出版人》什么样的项目值得你们这样去培育?

林柄洋:所有直播项目都值得。我们放进直播间培育的产品,前期研发周期都在2~3年,一套书研发就要3年,我们怎么可能允许它推不起来。如果不行,一定是人的问题,不是产品的问题。

《出版人》今年青葫芦的利润情况如何?投流的利润情况怎么样?

林柄洋:利润相比去年有所增长。今年抖音投流的总量大概会在1.5亿元,投流ROI(投资回报率)控制在2.0~3.0之间,投流产品目前属于微利,但微利是刻意控制的结果,如果我希望利润上涨,也是可行的。比如净利润控制在1%的时候,我能撬动5000万元的销售量级;净利润控制在5%的时候,我可能只能撬动3000万元的销售量级。所以,这是取舍之间的有意为之。

我认为,目前抖音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一个超高效率、公平公正的广告平台。你所投入的费用,最终都能达到可预期的、准确的利润效果。所以我们目前的推广重心基本在抖音。但我也会时刻保持可迁移的能力,如果有一天它的效率不行了,我就不会继续投入了。

《出版人》传统少儿出版机构不适配这套打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林柄洋:是运营的认知问题和公司的基因问题。

如果今天青葫芦需要招聘一个总经理,我们对他首要的能力要求肯定是懂销售。这就回到了微利问题。同行的关注点可能是“只追求盈亏平衡是否健康”,但它们忽视了背后的动机——我们愿意牺牲短期的利润去做广告投放,打造品牌,提升品牌的成长速度。从销售逻辑上来看,这是一个培养用户品牌心智的过程。青葫芦目前处在品牌构建的阶段,我们当然也可以现在就进行收割,但是收割完,产品的生命力就到此为止了。这不是我想要的。我愿意为它投放10年,等到第11年再去检验和收获它创造的更大的市场价值。

再者,针对广告投放,我觉得多数出版机构没有形成这项业务机制。比如,我不确定现在有多少出版机构建立了专门的直播团队或投流团队。大多数可能都还没有,或者只是让编辑或营销人员兼职做主播。但实际上,这需要专业的视频制作人员和运营投放人员来负责。

而且,市面上很多运营团队在投放策略上存在一个误区,他们过分追求投放比例,或者投放出价,实际上这是一个运营认知。比如,一本198元的书,按照40%的比例投放,那就意味着给抖音平台支付了80元;而一本书只卖9.9元,即使你投入100%的费用,也只有9.9元,这个出价再跟点击率、转化率综合测算,结合产品的评价,最终就能掌握平台愿意把流量卖给谁了。

所以,投流并不是产品价格越低越占优势,也不是越高越好,是一个综合因素,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投放策略。

少儿图书市场,潜力巨大
《出版人》青葫芦的选题管理是渠道导向吗?选题的评价标准是什么?如何定义好产品?
林柄洋:我们的选题,一种是管理层主导的,销售端也要服从,这类产品是一定要打爆的;另一种是渠道导向的,就是渠道说了算。

选题评价标准就是要符合市场需求,或者要有内容壁垒。如果你的产品跟竞品摆在一起,没有任何的差异化,也没有任何优势,就没有生产的必要。因为既然市场上已经有了,那我们作为渠道商去采购别人的产品就行了。我们可以和别人做一样的选题,但至少在呈现形式上,要么是消费者更喜欢的,要么是价格更低的。我们对选题的论证主要是围绕这些问题,销售部门的核心骨干会参与选题论证。

《出版人》为什么会将立体书这个品类作为产品开发的核心?

林柄洋:立体书具有较高的进入门槛,主要体现在工艺壁垒、成本壁垒以及研发壁垒上。

从工艺角度来看,立体书的制作技术相对复杂,这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天然的保护屏障,使得立体书不像其他书籍那样容易被盗版。在生产环节,立体书的制作工艺要求严格,这也增加了其生产的难度和成本。

通常,很多商业模式被颠覆,都是一些灵活的小公司在其中发挥作用。从成本的角度来看,立体书的制作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包括研发、设计、生产等各个环节的投入。所以,就会自动过滤掉一些资金实力不足的小公司。而少儿出版领域的大公司,多是传统少儿出版社,它们也不会投入重金搞运营,我们自然就占据了优势。

此外,在选题研发上,虽然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涉足立体书领域,但真正能够做出高质量、有创意的立体书并不容易。很多初入行的公司可能只是停留在表面模仿的阶段,缺乏真正的创新能力和对立体书本质的理解。而市场上的消费者也在逐渐成熟,他们开始学会辨别立体书的优劣,这对立体书的研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今年,我们的青葫芦立体书品牌跟我们的头部品牌“小羊上山”已经旗鼓相当了。

《出版人》少儿出版机构目前有一种普遍的感受,短视频电商平台的外溢效应减弱了,你们关注外溢流量吗?是否有同感?

林柄洋:流量外溢与否的原因有很多,一是抖音本身的承接度,二是产品本身的辨识度。

在我们看来,抖音的本质始终是一个广告平台,只是兼具了销售属性。既然是一个广告平台,就必须有承接消费的地方,要么是抖音,要么是天猫,或者京东、当当、拼多多等。

如果你的广告打出去之后,在其他平台没有溢出,第一种可能性是抖音店铺的承接能力变强了,流量不会外溢了。第二种可能性是产品本身不够好,没有辨识度,或者广告投放无效,消费者不知道你是谁。比如说你在抖音投了一本《格林童话》,结果天猫有100个版本的《格林童话》,你的产品没有任何差异化,消费者看了你的广告却买了别人的书。

但我觉得,可能性最大的原因还是抖音的流量承接能力变好了,通过机制上的闭环,抖音如今能承接80%~90%的流量。

《出版人》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您觉得少儿出版还是个好生意吗?

林柄洋:当然——市场巨大,潜力巨大。

的确,从数据上来看,过去两年整个出版行业处在一个往复的阶段,会有同行感到悲观,但我的感受不太一样,我对童书市场还是乐观且有信心的。首先,在正常逻辑下,少儿出版的市场体量应该在现有基础上乘以10甚至更大,我们现在有效触达的读者群仅仅是很小的一部分。将整个图书零售市场的规模平均到全国人口,目前,每个人一年花在买书上的钱可能只有几十块甚至更少,这是很不正常的现象。所以,现在要解决的是怎么能让人均图书消费达到10倍的量级,我觉得,任何商业模式的发展规律都是从量变到质变。所以这也是全行业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首要问题——阅读推广,解决触达率的问题。

其次,我们的图书市场目前还处于一个非常初级的阶段。中国的少儿出版不能再做简单的“来料加工”。目前,传统少儿出版机构还有一些维系生存的基础在,但如果有一天这些基础消失了,惯性没了,还能不能凭借市场能力继续生存下去?所以,迫切需要市场化的有先进商业模式的力量,来推动这个行业的发展。

一审:张艾宁
二审:黄小菲
三审:张竞艳

END

-出版人原创文章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出版人讲堂」店铺,订阅2025《出版人》杂志

出版人杂志
《出版人》杂志,中国内容创意领袖刊,全球文化产业观察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