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美国家庭养大的男孩:12岁,他带着7000美金逃回中国|有爱孤儿院02

文化   2024-09-21 21:18   北京  

大家好,我是陈拙。

上周二,我们发表了纪良安的第一篇故事。她是福利院的儿童康复师,15年来,帮助100多个孤儿找到新家。

在那个故事里,有个叫依晨的孩子,和纪良安特别亲密,后来福利院里所有孩子,都管她叫“依晨姐姐”。

故事发表后,纪良安跟我说了另一件事,差点惊掉我的下巴。

因为照顾福利院的孩子们,有一天,她居然被警察找上门了。

警察告诉她,有个12岁的孩子,原来是中国孤儿,现在瞒着养父母,偷偷回到中国。

他没有父母,也没有亲戚,福利院叫什么都忘了,唯独记得照顾过他的“依晨姐姐”。

他告诉中国民警:“依晨姐姐不会不管我的。”

我在福利院工作过十五年,青和是我见过最聪明的孩子。

四岁那年,他被一对美国富人收养,却在八年后,独自跑回国,想要住酒店,被警察发现。他不记得自己的出身,不记得福利院的名字,只记得童年时有一个“依晨姐姐”值得信赖。

那是当时福利院里的孩子给我的称呼。警察通过“依晨姐姐”这四个字找到我,让我把他领走。

然而我发现,这个被美国富人领养八年的孩子,没见过咖啡机,不认得冰激凌,一进超市竟然直奔临期食品区。他到底在美国过着怎样的生活?

搞清楚他的过去,还不够。青和从美国“逃”回来,在中国却只能停留三个月,我得给他一个临时的家,再用这三个月的期限,为他规划未来的人生。

前年夏天,我在南方一座城市度假时,收到一封邮件:

“请问纪良安是否是依晨姐姐?一个叫青和的男孩,是否认识?”

当时我正在户外骑车,看见邮件里的字,手有点颤抖,立刻靠边停车。

这两个名字摆在一起,是多年前的事了。

十九岁那年,我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将自己完全封闭起来。精神科医生为了让我对外界感兴趣,将我带到北京一家儿童福利院。在那里,一群孩子治愈了我。其中有一个叫依晨的孩子,和我最亲密,久而久之,福利院里所有的孩子,都管我叫“依晨姐姐”,始作俑者,就是这个叫青和的男孩。

那时只要我在福利院,总有一大群孩子跟在身后,就像玩老鹰捉小鸡。抓住我衣角的,是依晨,而紧跟在依晨身后,排在第二位的,就是青和。

后来,这个男孩被一个美国家庭领养,离开福利院,自那以后再没有消息。

有些孩子被领养后,会回国看我,但多是和养父母一起,也有的直接给我打电话。但是像青和这样的,还是头一回,我有一种不祥的预感,立刻发去电话号码,锁车,坐在一块石头上等电话。二十分钟后,电话终于响了。

“我们是北京的派出所,有个叫青和的男孩,以前是中国福利院的孤儿,你认识吗?”

我回答:“当然!他一个人?养父母没有一起?”

警察说:“他一个人,刚从美国回来,想住酒店但没有成年人陪同,被我们带回来了。我们问他两天,家长信息、来中国目的,一个字都不说,唯独想找依晨姐姐,说是过去在孤儿院照顾过他。我们在网上查询依晨姐姐这个名字,搜到你……”

有几秒钟我没有说话,掰着手指,算他现在几岁了。警察试探性地问:“你要管他吗?毕竟你没有义务,他现在是美国公民,原则上……”我打断她:“给我个地址,我买最快的机票过去。”

脑袋里有一万个疑问,却不知从何说起。挂电话前我问了一句:“他身上有伤吗?”

撂下电话,我买了最近的机票。回家路上,脑袋里的问题不断涌现出来:青和今年刚刚十二岁,是怎么独自回国的?为什么要回来?唯一能想到的是领养家庭虐待他,可是警察说他身上没有伤。

我收拾好行李,带了一套换洗衣服。翻出当年与青和的合照、福利院工作证、穿着工作服的照片,用来证明自己的身份,背起一个背包直奔机场。路上,我给一个律师朋友打电话,请他帮忙找在美国的律师。青和独自回来,可能涉及到法律问题,先让朋友帮忙打听着。

飞往北京的航班上,我回忆着青和小时候的模样:胖嘟嘟的脸,大眼睛,有点自来卷。

路上,我有过种种担心,唯独不怕他在路上被人拐卖。福利院的孩子普遍聪明,早熟,但是这些词都不足以形容青和。

我在福利院工作十五年,接触过的孩子不下两百,青和却独一无二。他是那种遭到绑架,恨不得能把绑匪耍得团团转的孩子。

第一次留意到他时,这个孩子已经对我“深情款款”了。

那时我到北京的福利院刚一年多,眼睛里只有依晨,对其他孩子只是普通关注。有一回,有个一岁多的孩子抓着我的裤子,晃晃悠悠地要我抱,我当时抱着另一个孩子,便轻声说:“我把她送回房间,再来抱你好不好?”

孩子听我不答应,眼看要哭出来。三岁的青和跑过来,一本正经地说:“这是依晨姐姐,依晨不在,姐姐才能抱你。姐姐已经抱着妹妹,做人要讲规矩,你懂不懂?”

周围的保育员阿姨笑成一团,难以想象这是一个三岁孩子,对一岁孩子说出的话。青和没觉得可笑,他随便找了一个玩具,塞给那个孩子说:“你先玩玩具,别哭了。”

他来到我面前,晃晃悠悠接过我手里的孩子,递给一个保育员阿姨,接着费劲爬上沙发,扑腾一下,跳到我的腿上说:“只要依晨不在的时候,你最喜欢我就好了。”

他说这句话的语气很平常,但我却感到一种撕裂。

从那天起,我开始观察青和。

每次我离开福利院时,青和都说:“你放心,我会照顾依晨的。”

有回一个孩子和依晨争抢玩具。没等我坐起来,青和过去,狠狠地敲了抢玩具那个小孩的头。小孩趴在地上放声大哭。保育阿姨拽着青和到墙边罚站,“你为什么要打他?”

青和说:“他抢了依晨的玩具。”

青和贴着墙,往我的方向挪了几步,提高音调说:“依晨身体不好,我要保护她。”

这些刻意的行为让我怀疑。只因为我偏爱依晨,青和才做出这些行为讨好我。后来我问保育阿姨,果然,只有我在福利院的时候,青和才与依晨格外要好。

青和的伎俩就这样被我识破,但识破的背后是心疼。可是每当我感到心疼,青和总能来一出新鲜的,让我的心疼变为赞叹和惊讶。这个孩子,能把成年人耍得团团转。

依晨即将被领养时,我不放心,看看领养人在哪个国家,我好亲自去一趟。可是这些资料都保密,存放在办公室里,我只能偷偷地看。于是我对青和说:“我想到办公室打印文件,你想办法,让他们下班别锁门。”

青和答应了,拿着玩具去办公室玩,领导说:“我们下班要关门,你出去玩。”

他假装没听见,躺在沙发上继续玩,领导说:“这里是办公室,不是玩的地方。”

结果青和坐直了,义正言辞地说:“你们办公是为了谁呀?不是为了我们吗?那我怎么就不能在这玩了呢?”

领导只能说:“那你走的时候,帮我把门撞上。”

我躲在门口偷听,捂着嘴,差点笑出声。

青和好像天然有一种洞察力,对福利院的一切了如指掌。谁和谁关系好,谁家比较有钱,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有一回我和福利院领导闹别扭,领导派人盯梢我。孩子们看不出异样,唯独青和好像读懂了什么。有一天,他照旧把我拽到一个角落里,偷偷摸摸对我说:“那人欺负你,我把他的车镜子掰弯了!”

我真不知道,这个三岁孩子是怎样感受出来的。

2009年左右,福利院有很多外国志愿者。青和经常拽着我和一位美国志愿者陪他玩,志愿者不在的时候,青和就向我“推销”他,我不在的时候,他就向那个志愿者“推销”我。

那个志愿者叫阿尔伯特,旅居中国,在福利院教孩子唱歌和画画。在青和的撮合下,我们真的喜欢上对方,直到他回美国,这段恋爱和平告终。后来我到美国调查依晨领养信息时,他帮了我很多忙。

我猜到青和的心思了,问他,为什么变着法儿地撮合我们俩?青和竟说,我们以后大概要被外国人收养,如果你和阿尔伯特结婚,就能去外国,我就能经常见到你。

青和没有想过我收养他。他知道我最爱依晨,如果我收养孩子,一定是依晨,轮不到他。他所有的“心机”只是为尽可能与我保持联络。

他已经丧失了“我要,我要,我就要”的孩童天性,习惯用心机去赢得爱,然而这不该是一个三岁孩子该有的秉性。我想让他尽早离开福利院,回归正常的家庭生活。

那时候,常有外国夫妇来到福利院,“挑选”想收养的孩子。有时他们问起情况,我都有意地推荐青和。

有一次,一对外国夫妇来福利院,打听孩子在福利院的生活,我趁机喊青和过来,对青和说:

“叔叔阿姨想知道你们平常都做什么呀,你和叔叔阿姨说说。”

我的意思是他用中文讲,我来翻译,只是想让外国夫妇看到青和活泼开朗的样子,没想到青和用他有限的英文,一边比划一边说:

“Morning......English, Afternoon......draw and music......”

老外忍不住把他抱到腿上,用蹩脚的中文说,“你会说英语?”

青和摆摆手,“a little.”说罢捂着嘴笑。

这时,我看见屋里有一个女孩正在吃力地拽袜子,便示意青和去帮忙,“你看可可。”青和立刻懂得我的用意,从老外身上跳下来,跑到可可面前,脱掉她的袜子,重新给她穿上。

福利院的孩子多数都有先天疾病。青和患有肛门闭锁、尿道狭窄,但是两岁那年,通过手术痊愈,和正常孩子没有区别,而他又聪明伶俐,很快有家庭想要领养他。

他真正要走的时候,我才发现,这个孩子的心思,不仅仅是表面看上去的那么“复杂”。

当一个孩子确定有收养家庭,院方就会把收养家庭的父母、房子的照片给孩子看,还有老师给他们上课,做一些准备工作。其他孩子的收养信息基本上都是青和告诉我的,“笑海有家庭了,他的爸爸妈妈是加拿大人,他要走了,快来我们一起拍照,以后就见不到了……”

然而青和自己有收养家庭,我却是在一个月之后才知道的。

保育阿姨问他为什么没有告诉我,青和眼神躲闪,故作轻松地说:“我忘了。”后来我问他什么时候走,他都以“不清楚应该还早”搪塞过去,让他展示美国父母的照片,他却说:“不知道保育阿姨放哪了。”

直到生日派对上,青和的心思终于藏不住了。

每个月,福利院都会找一天给这个月所有过生日的孩子一起办生日派对。活动室的墙上挂满了气球、彩花、卡通人物庆祝生日的海报,沙发上有礼物,正中央放了一张大圆桌,摆着一个双层卡通人物的巨大蛋糕。

过生日的小朋友穿着隆重的衣服,男孩穿着小西装,女孩穿着蛋糕裙。如果有要离开的小朋友,顺便欢送他们。

平时的生日派对,青和会抢在圆桌旁的C位,以便吃到最喜欢的蛋糕,但这次他却和我坐在远处的沙发上,盘着腿,拿着魔方,假装认真地研究着。

我说:“今天你生日呀,你快过去,坐最中间的位置!”

青和低着头嘴里嘟囔着:“我不喜欢喜洋洋。”(蛋糕是喜洋洋造型)

我拿走他的魔方,故作轻松地拉着他说:

“来!我们俩拍个照吧,这是我们最后一次拍照了!”

青和突然放声大哭,我被吓了一跳。

印象中这是他唯一一次哭,以前别人抢了他的玩具,他会拼命地抢回来,实在打不过就换个玩具,唯独不会用眼泪解决问题。

青和的哭声引起小朋友和老师的注意。这时候派对还没开始,大家纷纷转过头来看他。青和抱住我,脸背对其他人,哭了好一阵。我没有问他怎么了,就抱着他让他哭。

我隐约感觉到他要走了,舍不得。

平常拍照的时候,青和是吆喝声最大的,他常常指挥小朋友,“你坐这儿”“你站着”,像大管家。可是这回,青和一动不动,最后被我死拉硬拽,摆成照相的姿势,但也只是勉强拍一张,怎么着都不肯照第二张。

我们相处不到三年,但照片是最多的,他每次照相都要拍十几张。

拍完照,青和依然闷闷不乐,他坐在我腿上,一手搂着我的脖子。有个阿姨走过来问,怎么回事,我说:“可能因为要走了,有点难过。”

阿姨调侃他说:“那就别走了,永远在福利院吧。”

听到这话,青和突然放开我,跳下沙发,一直跑出活动室。生日派对开始,我不得不带着其他孩子入座,没有立刻去找他。

后来,我切了一块蛋糕,在宿舍里找到青和。他蒙着被子装睡,我掀起他的被子,把他拽起来说:“吃块蛋糕吧!我们青和已经四岁了,是个大人了!”

他不情不愿,被我拽着坐起来,没吃几口就把蛋糕碟子放在一旁。

我问他:“你想走吗?”

他沉默了十几秒,好像准备摇头,但很快又点了点头,说,“我想有自己的爸爸妈妈。”他说“自己的”时候加重了语气,说的时候也哽咽着。

我说:“对啊!一个孩子不能一直生活在福利院,你要有一个家。去了美国有自己的房间,有属于自己的玩具,不用和他们共用一个,多好啊!”

他点点头,趴在我的怀里躺着,轻轻地说:“我会想你的。”

我感觉我的情绪有点绷不住了,抬起头,深呼吸。

那天下午,我特意避开他,到厨房找保育,问青和哪天走。阿姨说星期二。我翻出手机,查看那天的日程安排,打算空出来,再和他见一面,好好告别。没想到青和突然出现,在厨房门口盯着我,严肃地说:“你不要来。”

我走到离他大概半米的位置说:“我可以请假的,我能来的。”

他突然大喊:“我不要你来,你来了我也不见你。”说完就跑掉了。

我蹲在地上哭起来,阿姨也蹲下来安慰我:“他大概是不想你看着他走。”

这也就意味着,生日派对这天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

我要走的时候,他正和其他小朋友玩耍,我想要和他说再见,但没有刻意只和他再见,而是对所有小朋友说,我走了啊。青和没有抬头,手里捏着碎料球,已经把球捏扁了。

走出福利院大门的时候,我转身朝窗户的方向望去。青和正趴在窗户上,他没有哭,也没有敲玻璃,或者比划什么手势,就那样趴在窗户上看着我。我站在原地,和他比划了一个再见的手势,算是最后的告别。

自那以后很多年,我常常想起青和,想着他拥有了自己的爸爸妈妈,拥有自己的房间、自己的玩具,就能放下心机,过一个正常孩子应该有的无忧童年。

可是现在,青和竟然放下这一切,独自逃回国了。

飞机落地,我收到一条信息,一位女警带着青和到机场接我,让我留意。

我边往出口走,边幻想青和现在的模样,就看见一个约1.4米的男生,戴着深蓝色棒球帽和口罩,垫着脚尖使劲朝我招手,他朝我跑过来,一个女人紧紧跟在他身后,大概就是照顾他的女警。

我跑到出口,还没等说话,他就紧紧抱着我的腰,叫了一声:依晨姐姐。

我瞬间眼泪掉下来,和依晨同时期的孩子逐一被收养,当年的保育阿姨差不多也都退休了,我已经很多年没有听到这个称呼了,青和好像一下子把我拉回到过去。

回酒店的路上,我们坐在计程车后面,女警坐在副驾。谁都没有怎么说话,他靠在我的左胳膊侧面,一手挽着我的胳膊。

我没有着急问他为什么回来,而是故作轻松地问:“你的病后来没事吧?父母有带你去体检吗?”

他迟疑了好久说:“没什么问题。”

我看他不愿回答,可能是顾及到警察在,也就没有继续问下去。

警察带着青和回到临时居住的酒店,而我到派出所,先是自我介绍,拿出当年他出国前我们的照片,以及一系列证据。警察连忙说,他们已经做过背调,给我打电话就是信任我。

可是现在我也拿不定主意。青和明显有情绪,只能找合适的时机,再问他发生了什么。如果真是养父母对他不好,我们还联系父母,不是羊入虎口吗?

警察认同我的说法,允许我把青和领走,还说有什么需要,他们会尽量帮忙。

后来我发现,青和想要隐藏的事情很多,于是与这些天照顾他的女警丹丹吃了顿饭,想知道他面对警察什么样。结果丹丹一通吐槽,“这孩子,经常一句话堵死我们。”

丹丹和我学起青和在派出所的模样:“他说,我又没犯法,你们凭什么扣留我?我说,这哪是扣留,我们是在帮助你。他说,帮助一个人就得按照那人需要的方式,我就要找姐姐,你非要找我爸妈,你喜欢吃苹果,你妈非让你吃橘子,你说你是什么心情?”

丹丹和同事们没辙,只能请所里的领导出马。没想到领导也说不服他,只能吓唬他:“你不告诉我,我就把你送进儿童福利院。”

青和冷笑说:“你当我三岁呢?我是美国公民,你有什么权利把我送进中国福利院?要送也得送我到美国福利院,要是真能把我送进美国福利院,我还要感谢你呢。”

派出所领导苦笑,办过那么多年案,拿这个十二岁男孩一点办法都没有,只能按照他的意愿,在网上寻找他嘴里的“依晨姐姐”。警察在网上看到我的采访和演讲,得知十几年来我都从事这个工作,又确定了我的身份信息,这才放心把孩子交给我。

离开派出所前,警察特意提醒我,“我们很同情他,但他既是中国孤儿,也是美国公民,他入境办理的是旅游签证,必须按照外国人入境的相关政策,这一点我们也无能为力。”

旅游签证只有三个月时效。也就是说,青和有再大的困难,也必须在三个月内解决。

回到临时酒店,我对青和说:“我已经去派出所销案了,警察不会烦你了,你现在归我管了。”

青和开心地大叫:“太好了!”

接下来的几天,我依旧没提起他独自回国的事,而是忙活着托朋友,租房子。我要在三个月里,给他一个临时的家,再了解他的过去。

就在我们搭建这个临时的家时,我在青和身上发现了一些端倪。

朋友帮我们找到一间一居室,我提议去超市,给我们的新家购置一些东西。

青和很激动,把全家都检查过一遍,需要什么就写在便签纸上。他跑到厨房,看见除了炒锅和电饭煲,基本没什么东西,于是在便签纸上写“厨房:材料、餐具”,跑到客厅,见我的床没有床单被罩,便写“三件套、枕头”,后来还有刷牙杯、卫生纸……

直到我们走进超市,我发现有点不对劲。青和一进超市,就四处寻找着什么。

我问他要买什么,他说:“我看看有没有临期产品区。”

我抓着他问:“为什么要找临期产品。”

“它便宜呀。”青和回过头,给我一个“这还用问吗”的表情,说:“我带来的钱可以花2年,那时我应该可以找到赚钱的地方,当然要省着花呀。”

我问:“你有多少钱?”

他说:“我有7000美金呢,都是这些年攒下来的。”

最早整理行李时,我看见他拿出一部分现金,但并不清楚有多少。往后三个月,这些钱像变魔术一样,从青和的衣服里、裤兜里、背包里、书本里蹦出来,有美金,也有人民币,我问他干嘛装得这么分散,他说,超过五千美金要申报,好像早就为回国做了功课。

我抓着他,制止了他寻找临期区,“不用那么省,你没有钱,要多少我可以给你。”

他甩开我,“我不要你的钱,我回来找你,因为你是我唯一的亲人。你已经为我们付出太多了,我已经长大了,我可以想到办法的。”后来他找到临期区,开心地挑选着食物,但也不忘算价格,嘴里嘟囔着:“才便宜了3块,不要这个。”

我站在原地,望着他高高兴兴选购临期食品,心里无比懊悔。当年我急于将他送走,却没想到将他推向这样的生活。

后来我带着他重游北京,发现他看见什么都觉得新鲜,一点也不像从发达国家回来的,倒像是从山沟沟里出来的。有一回,我在南锣鼓巷的甜品店里买了一个小熊造型的冰激凌,他盯着冰激凌看半天,很诧异地说:“这是吃的吗?我以为是玩具。”

还有一回,我带他去咖啡馆,在前台点餐,他看着咖啡师如何制作咖啡,眼睛瞪得老大,盯着咖啡机、磨豆机、手冲器皿等咖啡器械,一副发现新大陆的样子。

回到座位上,他偷偷问我:“那些机器都是干什么的呀?”我和他解释每个机器都是做什么的,他一脸惊奇,不停发出“哇塞”“真的吗”“还可以这样”的赞叹。

我想青和在美国的八年,日常生活并不缺钱,但是没有人带他出去,家和学校外的世界,对他都是陌生的。他唯一去探索、去发现的事,就是怎样逃出那个家,怎样搭建一个新家。

那天从超市回到家,青和的心情很不错,边布置边哼起歌。

我买了一张单人床摆在客厅,让青和睡在卧室里,他铺着新买的床单说:“其实我们可以睡在里面,不用再买一个床。”

我说:“你已经长大了嘛,要有独立的空间。”

他说:“我是你的孩子,怕什么。”说着又哼起小曲。

把买的东西都归置好,他问我:“我们把餐桌放在这边好不好”,指着离厨房近一些的靠墙位置,“这样端菜时比较近”,我说好呀,你想怎么布置就怎么布置,你说了算。

他将桌子要推到靠墙处,我来帮他,他手比划了一个拒绝的手势说:

“我一个人可以的。我现在是大人了,我可以照顾你。”

我让朋友寄来两箱日常用品和衣服。青和帮我拆箱,房子只有一个简易衣柜,他把我的衣服都挂在衣柜里,把他的衣服叠得整整齐齐,放进寄快递来的纸盒,摆到卧室角落,拿了一块布罩住,也蛮好看的。

我说:“你为什么把我的放柜子里,你的放盒子里?”

他说:“公主的衣服要保护好。”

我噗嗤笑出声,永远不能低估这个十二岁的男孩。

我们搞定了卧室、厨房和洗手间,最后青和在垃圾堆里捡了一个圆桌,自己去买了油漆,刷成一个复古绿的桌子,放在沙发前面当茶几,一个临时的家就这样建成了。

收拾完,我们都有点累了,瘫坐在沙发上,他很自然地躺在我的腿上,说,“要是能永远和你像现在这样住在一起就好了。”

我觉得是时机问问他为什么回来了。

其实在刚见面那两天,我试探性地问过一些问题:

“在美国过得好不好?朋友多不多?爸爸妈妈对你好吗?”

他沉默了几秒,没有直接回答,只是说:“一般吧,我一看就不是美国本土人,同学也不爱和我玩,我没什么朋友。”

他回答“过得好不好”和“朋友多不多”,唯独没有回答“爸爸妈妈对你好吗”。

我接着问:“父母知道你来中国吗?”

他又沉默了几秒,很低落地说:“我好久没有见过他们了。”

随后每当我再问,他就沉默,或者故意岔开话题,我只好随他去,等过去一阵再说。等到收拾完新家,我不想再拖延了,再痛的伤疤,也必须要揭开。

我表情有些严肃,直击主题:

“坐好,我问你。你为什么要回来?是不是你的父母对你不好?”

青和坐起身,双腿并拢,耷拉着脑袋,像犯错误的孩子。他慢慢抬起头,眼里含着泪,突然狠狠抱住我,大声地说:“我就是想你了,我就是想永远和你在一起,我当时就不该走,就该永远留在福利院。”

我任由他哭,等到他情绪平复一些,说:“世界上没有最好的生活,就是有父母的,甚至是富翁的家庭,也有属于他们的烦恼,也觉得不尽人意,福利院也没好到哪里去呀。”

青和似乎是听进去了,慢慢放开我,终于讲出他回国的原因。

青和被领养后,住在一栋大别墅里。刚开始两年一切都好,爸爸妈妈对他不错。两年后,夫妻俩和亲生的孩子定居英国,把他独自留在美国,让一个菲佣照顾。

他们每年回来一次,住一阵子就走。菲佣给他做饭,照顾起居,却不怎么和他讲话。学校里的同学看他是亚裔,表面上很有礼貌,却没有人和他亲近。

这个极度渴望拥有一个家的孩子,有了家以后,得到的却是孤独。

我想了解更多他父母的事情,便提出一连串问题:“他们打过你吗?过生日有礼物吗?父母有没有让你感动的事?去没去过迪士尼?生病了,他们怎么照顾你?”

青和一一回答:没打过、没感动、生病去医院、只跟学校去过迪士尼——可是真正让我震惊的,是一连串回答的话外之音:

每一个问题,青和只是敷衍地回答有或没有,是或不是,没有情节,也没有具体的事。从他脸上,我看不到喜乐悲愁,既没有对养父母的感谢,也没有怨恨。唯一的情绪是冷漠、不关心,好像在谈论两个陌生人。

我好像意识到了,问题的根源在哪。

在考察依晨的领养情况时,我问过美国的领养中介,为什么这里的人想要领养孤儿?

当时中介给出很多回答:这些家庭喜欢孩子、喜欢子孙环绕的感觉……直到最后才说出最关键的一条:赋税减免。领养一个孤儿,养父母能减免一大部分税。如果是富人,领养了一个健康的孩子,那么赋税减免省下的钱,将远远超过孩子的支出。

中国虽然在当地有审核人员,能够全面调查领养家庭的财产、犯罪、精神状况,但那都是在领养前。像青和家这样,领养回去两年后,把孩子扔在大房子里,给吃给喝给零用钱,唯独父母不在身边——这样的情况太难复审了。

我焦急地问:“既然很早就有这个情况,为什么不早点想办法?”

他说:“我得攒证据呀!”摆出一副理所当然的表情。

我让他去拿他攒的证据,他拿过来一打文件,还有一支录音笔。

青和说自己报过警,有报警录音、回执,报警之后父母回来了,美国警察对他们也只是批评教育,他们待了半年,之后又飞到英国。青和还复制过家里的监控文件,证明父母不住这个家,还故意给打电话,质问他们,其实是为了套取录音,证明他们没有生活在一起。

我赶紧翻看报警日期,推算年份,发现他第一次报警是8岁。

8岁就懂得取证了?我我我一时语塞,震惊多过愤怒,情绪激动地摇晃着他说:“你走的时候,我给过你一张卡片,上面有我的电话,你不记得了吗?”

他哭着说:“我找不到了,我不记得了,我可能搞丢了”。

我这才意识到自己情绪激动,声音有点大,这时赶紧抱住他说:“这不怪你,走的时候你才4岁,太为难你了。”

他抓着我的胳膊,激动地说:“你也觉得我回来是对的,是不是?我以后可以不回美国了,你可以想办法让我回到中国,对不对?”

我说:“先不着急,咱们有三个月的时间,我先找律师朋友打听一下该怎么办。这段时间,我们就住在这里,我每天带你出去玩玩,你小时候也没有好好认识中国。”

青和听了很高兴,好像立刻就把“不回美国”的事抛到脑后了。他认为回到这里,就能真的拥有一个家。

然而那时候,我心里想:你回来是对的,但你得回美国。

青和必须回到美国,至少成年以前必须在美国度过。

这是我的想法,但不能直接跟他说,必须等我有了周密的计划,再对他和盘托出。我托朋友找到一位懂得美国法律的律师,每天出去咨询、办事的时候,就将青和托付给当年福利院的阿姨。

那位阿姨照顾过青和,现在退休了,听说青和回来,泪眼婆娑,没想到今生还能再见,非常热情地让我赶紧送他过去。

我还给青和请了一位中文家教,每天到阿姨家给他上课。

青和一听要上中文课,以为不用回美国,高兴得屁颠颠的。

从情感的角度,我也不想送他回去,我明白这个孩子从小到大家想拥有一个家的心情。

可是现实世界不是喜欢和不喜欢那么简单,生活的一地鸡毛,不是爱能够抵消的。

阿姨跟我说,青和想回来,她上网查了,可以解除收养关系让他回国。

我很生气:“你不能告诉他可以回来。他四岁就到美国了,受到教育都是美国的,回到中国福利院,谁能供他读国际学校呢?他该怎么上学?他走的时候只有四岁,那时候有爱就够了。可是现在他十二岁,仅仅有爱是不够的。”

在和青和坦白之前,我先实施了自己的计划。

首先我帮青和在美国请一个律师,以疏忽照顾为由解除与养父母的收养关系,由美国福利院养育,享受美国孤儿的福利。

其次,我以他大学毕业后要回中国生活为目标做准备,找一个做口译的朋友测试他的英文水平,如果他有其他特长当然更好,如果没有,至少把中文和英文达到翻译标准,回来靠着英文也可以找到不错的工作。

最后,这三个月我教他中国传统文化。

我带他去故宫博物院,给他讲中国的历史,在100年前,这座宫殿有两个朝代给今天的我们留下了什么精神遗产;带他去国家博物馆,讲述司马迁撰写《史记》、伏生讲读《尚书》、《永乐大典》失传的故事,告诉他先人们为传下精神财富,付出过怎样的心血。

三个月里,我好像也在重新认识青和。

青和刚回来的时候,也问过我,这些年过得怎么样。我以为他想知道我这些年的经历,没想到说到一半,他问我住在哪里,挣多少钱。

得知我过着普普通通的生活,青和摇摇头说,“你该过得更好,你该住在大别墅里,家里有电动的大桌子,每天醒来十多个佣人伺候。”

我笑:“我要那么多人伺候干嘛?”

后来我意识到,青和对精神富足完全没有概念,他觉得一个人好,就是有更多的钱。

随着这些日子,他跟我去博物馆,看展览,读书,青和逐渐感觉,自己是贫瘠的,甚至说自己“就是一具空壳”,和他讨厌的那些美国富二代没有什么区别,只懂得花钱,攀比吃穿。

纪良安与青和在通州运河公园骑行

但是在我看来,这些富二代同学,恰恰是让青和没有堕落的重要原因。

试想,一个孩子独自在美国,每个月拿着巨额的零用钱,没有爸妈管教,想不学坏简直太难了。可是青和是个亚裔,在学校被孤立,被边缘,没有人跟他交朋友,都对他敬而远之。他想学坏,都找不到人带他玩。

福祸相依,真是难说得很。

三个月来,我带着他去那些地方,读那些书,他都很积极,不光是以为要留在中国,更因为这些的东西让他觉得新鲜,在美国没有人教。他有时感到自卑了,说完自己是“空壳”,又觉得自己“浅薄”。

我说:“你刚十二岁,还是个孩子呀,要什么思想内涵,浅薄点怎么了?”

青和皱着眉头看着我,目光茫然,就好像第一次听到有人称呼他“是个孩子”。

我再度感到一阵心酸,突然想起小时候他打针的样子。医生每年到福利院给孩子打疫苗,其他孩子恨不得刚抹上碘酒,就哭起来,青和每到这时,伸出胳膊大喊:“我是男人我不疼我不疼。”惹得周围笑成一团。

自青和三岁起,他就没有一刻放松下来,把自己当成孩子。

三个月期限快到,我去阿姨家把青和接回来。一路上,他兴高采烈地给我讲着,最近学中文的进度,“我已经把《逍遥游》和《齐物论》都抄完了,大部分字我都认识,但里面有好多字太多笔画,我记不住,也看不懂,不知道什么意思,但我会《逍遥游》好多句呢。”

这孩子当年为了走出福利院,用尽了力气,如今为了回来找到一个家,依然要付出比别人多得多的代价。

我心里却想着接下来要和他“摊牌”了。

回到家,在餐桌前,我和青和说:“你来,我们谈谈。”我不让他有撒娇的机会,不在沙发上,像谈判一样,坐在桌子前,让他没机会逃避。

“青和,三个月签证到期,你得回美国去。”我说。

这句话对青和是晴天霹雳。他推开桌子上的物品,突然站起来说:

“不!为什么?我为什么要回去?我是中国人!我不要回去。”

我没有立即反驳他,先让他发泄了一会儿,坐到他身边,抱抱他,情绪稳定一些之后,我语重心长地和他说:

“你三岁时,我就没有把你当小孩。三岁那年,你就想尽各种办法给自己争夺利益。为了得到我更多的爱,你对依晨好;有外国人来,你讨好他们希望能够有家庭;为了得到老师的青睐,你做一个懂事的孩子。那时候,你就学会争取自己的未来,你今年十二岁,怎么不考虑自己的未来了?”

他没有说话,低着头。

“你四岁就去美国,教育都是美国社会给你的,回到中国只能从小学开始。小学都是六七岁的孩子,你觉得你能和他们一起从头开始吗?解除收养关系回到中国,我当然可以养你,可是你不可能依靠我一辈子。你要尽快回到中国生活,得有本钱。这个本钱,只有回到美国才能获得。”

他很认真地在听,可是仍然说:“我不想回去,我不喜欢美国。”

“你只有六年了,到十八岁,美国福利院也不会管你了,拿着美国福利,选择自己的未来,多好。”我说。

青和突然又委屈了,“六年很长的,我回美国一个人很寂寞。”

这个孩子很聪明,他当然知道什么样的选择对将来更好,但是他更渴望拥有一个家,和可以相信的人。

三个月的时间还是到了。

我联系到的美国律师,已经准备帮助青和打官司了。等他返回美国,会有儿童保护机构介入,解除他和养父母关系,再将他送进美国福利院,整个过程也有中国的审核人员监护,还有生活老师,以及我的口译朋友协助。

我重新给了青和一个联系方式,他回到美国,可以每周直接和我视频通话。

走的那天,我送青和去机场,拉开门的时候,他停在那里说:“真的,必须得回去吗?”

我撅起嘴直勾勾看着他,他扭头往出走,说:“我知道了”。

临走那天,青和送给纪良安的画,“我长大了要守护你。”

我们很早就去了机场,在机场大厅找到一个位置坐下。青和一直拖到办手续的最后时间,才磨磨蹭蹭地站起身。他说:“小时候,你是我们的依靠。我以为长大后回到中国,一定能成为你的依靠,没想到我回来了,还是要依靠你。”

我搂着他说:“这个世界上,你只相信我,这就是你给我的回报。”

他紧紧地搂着我的脖子,“希望下次回来,我能成为你的依靠。”

看着他离开的背影,我后来想了很多。

我知道他的心里一定很难过,逃回中国找到我,但是我还没有如他所愿。除了经济上的问题,和我无法为他处理完领养回来手续之外,我让他回美国还有其他原因。

我无法教会这样的孩子如何过好一生。

这样的孩子,是没从父母身上得到爱,如今又无比渴望爱的。他们愿意为了一份感情做太多的事,吃更多的苦。就像青和,他从小被送到福利院,就在捡去别人剩下的爱,然后为了找一个家远赴重洋,失望以后又回来继续找。

这样的孩子你可怜他是没有用的,这是他注定的命运,一直都在“捡”,捡不到别人的爱,得不到自己渴望的美好家庭,就东奔西顾,忘记了如果自己只有一个人,也应该好好活着。

我真怕他一生都在“捡”,得而复失,失而复得,不能自己。

我让他回美国,他就要学会照顾自己,为自己做打算。这些都不是我把他留在身边,就能教会他的。他也不可能永远都依靠着我。

我过去有一个很好的发小,算是姐姐,从小她就给了我安全感,是我的“底牌”。也正因如此,当她去世之后,我真个人就坍塌了,患上创伤后遗症,无法建立自己的生活。

现在我总算熬过去了,这个世界上没有了谁,我仍然可以凭着我自己过得很好。就算将来要暂时离开自己的家人,我也知道人这一生要为自己活。

我想让青和也有这样的思考。他其实是一个两次被抛弃了的小孩,他很多痛苦和心理创伤,不是我可以理解的,我必然无法支撑他的一生。他必须要为自己的人生找一个理由,哪怕只有自己,也值得去好好活着。

另外他去的这些年里,也留给了我一定的时间,去努把力,为孩子们和我将来的生活打拼。

我在美国给他找了一个中文老师,薪酬6000元,美国福利院给1000元,我给剩下的。青和以为老师薪酬只有1000元,因为在福利院做义工有实习证明,才这么便宜。我当然不会告诉他真相。

另外我在云南也攒到了两套房子,一套在山里,如今我和妈妈住在那。另一套在市区,等他回来的那一天,如果他愿意,我就和他搬过去住,走到阳台,就能看见山和湖。

回到美国后,青和顺利进入福利院,确实是跟着中文老师拼命学习。我们通过几回视频,他还给我发中文邮件,短短两年,遣词造句完全不一样了。我问他每天是怎么努力的,这孩子却开始闪烁其词,不告诉我。

前几个月,青和对我说,他去参加一个活动,做翻译,想试试自己的水平。活动结束后对方评价很高。后来,我让那个口译的朋友和他视频。朋友说,他的翻译水平突飞猛进,这两年肯定下了很多功夫。

写这个故事,我征求过青和的意见,没想到他很激动,很愿意。

但是他问我,你写出来,别人看了以后,会不会问你跟这小孩是什么关系。

我说,我没想过这个问题。

然后他就跟我探讨了一下我们是什么关系,他是什么身份。

他问,你是我的姐姐还是妈妈?

他说这段的时候,扭扭捏捏的,有点不好意思。我隐约知道,他希望得到的回答是什么。

我跟他讲,我说你是我的孩子。

是不是妈妈,我没往下说。

大家好,我是纪良安。

我知道回到美国,对青和来说很难。但我能做的,只是这样了,我没法跟他说,“把你的人生作业拿过来,我帮你写吧。”

在福利院,我照顾过不下200个孩子,总结出一条经验:帮助一个人,是帮助他经历他本该经历的人生,不是投机取巧掩盖现实,以糖衣的方式抵达暂时的美好。

青和有委屈,也有困难。所以每两周我都给他打电话,听他讲讲最近的生活,让他知道有人一直牵挂着他。

就在昨天,我还给他打了电话,想要两张他抄写《庄子》的照片,结果他在一个山村里做义工,周日才能回到美国福利院。

电话里,我们又聊起这个故事。青和觉得,我写下这个故事,就是在证明我和他的关系。

虽然在法律上,我们没有关系,但是这个故事可以证明,我们就是亲人。


(文中人物系化名)

编辑:迪恩 小旋风

插图:大五花

本篇13800字

阅读时长约40分钟


如果你想阅读更多【纪良安】的故事,可以点击下方图片

天才捕手计划
捕捉最带劲儿的亲身经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