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冯家花园躲猫猫
□草白
费小雅做梦也没想到冯玥儿还能找回来。
很多人都不知道那件事,但费小雅知道。当夏天心妈妈说出第一个字时,她就知道了。她在说冯玥儿。几个接小孩的家长站在边上听着,七嘴八舌地问话。夏妈妈笃定地说,他们已经派人去那边了,很快就能把人带回来。
公安部“团圆行动”通过人像比对发现,外省某县城的孙姓妇女很像当年失踪的冯玥儿,经DNA检测,果然就是。现在,警察已带着冯玥儿姑妈一家开车去往那里。夏天心妈妈说这些时,费小雅始终低着头,红色水笔在作业本上无意识地划来划去。等她盖上笔帽,抬头,窗外暮色归拢、灯火四起。教室像个空荡荡的剧场,演员离开了,道具被收入匣中。
她站在讲台前,本想伸手关灯,不想拿起黑板擦,在桌上、板凳上胡乱擦了几下,又恍然放下。这个消息来得太突然,就像假的,就像以前无数个梦境的翻版。但她知道,这极有可能是真的。夏天心爸爸是蒙城公安局的,诸多消息的源头都出自那里。现在,整个蒙城大概都在播报这条消息。从办公室到家里,从电台到自媒体,它就像长了翅膀在人群中停顿、穿梭,引起眼泪、共鸣和唏嘘。
费小雅离开教室,来到外面廊道上。没有人了。所有教室都关了灯,只留下楼道的顶灯还亮着。她从玻璃窗里看见自己的影子,就像在疾驶的车厢里窥见里面模糊的人影。这么多年过去,他们居然还能把冯玥儿找回来。恍惚中,她好像看见一头沉睡已久的怪物,正从某个昏暗的角落走出。它伸展四肢,张开大嘴,阔步前进,一声不吭地将那个失踪已久的人儿缓缓吐出。有东西在她脑壳上重重敲了一下,就像敲在空空的椰子壳上。她神情恍惚,不觉移步至昏暗的楼梯间。
她的家就在学校里,教职工宿舍楼三楼,从教学楼出去,右拐,经一排石砌花坛,过桥,那幢砖红色的五层楼房便是了。可这天,她像是第一次来到这里,当站在教学楼前面的空地上,瞬间不知何往了。她站在台阶上愣怔了几秒钟。有路过的老师远远喊了她一声,她嘴上胡乱应着,却什么也没留意。她没看见那人手里抱着一个女婴。平时,她是很喜欢小孩的,每次见到总要停下抱一抱。
三十年前的黄昏,也是冬天,那个九岁女孩穿过月牙形门洞,躲进假山和太湖石后面的某个树洞里,再也没有出来;也有人看见她颤巍巍地跑出来,被人捂住嘴鼻抱上一辆疾驶的面包车,车身落满刮痕和长途跋涉留下的污垢,窗户悬挂着黑色窗帘,轮子转起来悄无声息,就像殡仪馆派来运送尸体的。
她还是无法相信冯玥儿真的找回来了。他们找回的是那个九岁女孩吗?暗红色蝴蝶结发夹,丝绒质地,华丽轻盈,有种毛茸茸的质感——就像摸在玫瑰花瓣上。它属于冯玥儿,是落在她头上的蝴蝶,也是开在她发丛里的花。
事情发生时,冯玥儿房间里的那口钟,神奇地停止走动。墙上日历也停在那天。时间为1993年11月25日,可精确到晚六点零五分左右。
后来,她查看万年历得知,那天还是西方的感恩节,人们以吃火鸡、南瓜派和玉米面包来度过这一天。而她们吃的是油炸灯盏糕。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有吃过这种塞着萝卜丝、猪肉和豆腐的食物。她甚至不能闻油烟味,一闻到就想吐。她父亲不知道这个,还以为她得了黄疸肝炎,非要带她去看医生不可。
此刻,她走在校园里,走在水杉、银杏、皂荚树的身边,走在花坛和雕塑的中间,她走过石桥,穿过杂树林,倾斜着走到过去的时间里。当年,她、庄亚丽、廖青、杨小刚,还有冯玥儿,四个女孩,一个男孩。三年级三班最耀眼的组合。同进同出,一起学习,一起玩儿。她是他们当中最大的。而冯玥儿最小,比她足足小了一岁。其他三个人,庄亚丽、廖青以及她们的小跟班杨小刚,相差不过几个月。他们都住在那条长不足两百米的百福弄里,每天上学时间一到,那个住在弄堂尾的人会一路敲门过来,或站在门口大呼一声,跺跺脚,队伍一点点壮大,他们一路歌啸,唱《卖报歌》或《泥娃娃》,大摇大摆地走过胜利饭店、露天戏台、三清观,拥向两条街之外的庆丰小学。
现在,她也成了孩子们的老师,教小学中低段。班里学生年龄跨度从七岁到十一岁不等。每次拿到新生点名册,总会下意识地去翻找那个名字,哪怕只是它的谐音——“月”“悦”“阅”都会让她多停留几眼。说来也奇怪,自发生那件事情后,这个小城的父母便很少以那个字为孩子命名。
有一年,她班里来了一个女孩,眉眼像极了冯玥儿,除了蝴蝶结发夹,还多了一对灵动的小酒窝。后来,女孩升到高年级了,办公桌上还留着她没带走的作业本,落笔比一般人要轻盈,字体也小上一号,像水草浮在水面上,随时可能漂走。几年后,她在街头偶遇女孩,心里一颤,像是见到长大后的冯玥儿。
后来,她无意中发现,当电脑网页跳出“404”字样时,灰了的页面上偶尔会闪出失踪儿童信息。一张张幼小又恍惚的脸庞,好似自昏暗的树洞里现身。好几次,她盯着电脑屏幕,等着冯玥儿的脸如皮球般浮现或被大水冲出树洞深处,但什么也没等到。
冯玥儿右脸眉心上有颗米粒大小的痣,这成为主要特征被写入寻人启事里,也写在庄亚丽的公益传单上。庄亚丽的服装店开在竹园街三号,经营范围为女童服饰,身高跨度为一米到一米五之间。当年,百福弄拆迁后,他们被拆到三公里之外的百福新村。十年后,庄亚丽又把自己连同“亚丽童装店”搬回原地。当年破烂不堪的小弄堂如今已是成熟的商业街,多少店铺停业、开业,倒闭、转行,只有她的童装店原地未动。这几年,她还开了同名网店,后者的客户量增长迅速,早已超过前者。
有一次,费小雅去她店里发现待发货物里露出彩色纸页一角,还以为是广告页,抽出一看,吸了口气。她们在等快递小哥上门取件时,闲聊起最近看过的电视剧、身边朋友的八卦,却对包裹里的“夹带货”只字未提。费小雅不知她什么时候开始这么做,灵感大概来自同行。费小雅网购商品时,也曾收到过此类东西——传单上的女孩儿通常只有七八岁,甚至更小,眉眼都没长开,即使遇见也不一定认得出来。但冯玥儿不同。
费小雅不知道被找回的人脸上是否还有那颗痣,还是米粒大小吗?她走出教学楼,往宿舍楼的方向走去。这是小雪节气后第二天,五点刚过,灰黑色的天空便沉甸甸地压将下来,为了对抗它,零星的灯火在大地之上绽放、闪耀,但仍无济于事。黑暗中,她犹豫不决,要不要给庄亚丽打电话,告诉她冯玥儿找回来了,他们已经在去那里的路上,很快就会把她带回来。
庄亚丽所印传单上的冯玥儿还只有七八岁,圆圆脸,杏仁眼儿,扎两根羊角辫。红棉袄,红裤子,脸蛋儿也红扑扑的。照片像素值很差,描述的还是三十年前的相貌。不知她从哪里找来这张照片。
冯玥儿失踪后第三天,恰是费小雅十岁生日。那个生日,她吃长寿面时不慎打破了碗,连同碗里的面一起掉在地上。为了不让人发现,她干脆把筷子也藏起来。生日后第二天,她的母亲就离开了。留下一张写了半页的纸条,还有大半个衣柜的毛衣、鞋袜、裤子,从十岁到十八岁,各种花样款式都有了。后来,她才发现那些毛衣裤并不全是手工打造,大号的那几件显然是从商场里买的。
其实,很早的时候,她就隐约知道母亲在这个家里待不久,离开是迟早的事,但不明白母亲为什么选择这个时候:在冯玥儿失踪后第四天,她生日后第二天。
那张皱巴巴的纸条还夹在小学课本里,塞在箱底。上面的话早被她背得滚瓜烂熟,“妈妈有急事要离开一段时间。你管好自己。总有一天,我会回来的。”那以后,每年生日,她都会摸出那封信,反反复复看上好几遍。
那段时间,他们——她、庄亚丽、廖青,即使他们中胆子最大的杨小刚,也不敢一个人出门。整个蒙城,十三岁以下小孩都不敢在街上晃荡。他们的小手躲在父母亲的大手里,除了学校和家,哪里都不敢去。而她母亲居然在这时候离开。
谣言很多,什么版本都有。最让她们信服的是,冯玥儿被庙里的师傅带走了,历练一番后,满十八岁就会送回来。但冯玥儿的父母根本不信这些,尤其是她的父亲像疯了似的,拿铁锹掘花园的泥地,徒手舀水池的水,他们以为女孩掉到池子里,太湖石和苔藓围住的水池,可以倒映出人影的水池。他们把里面的水舀干,把水池边的石头搬走,但除了淤泥和水,什么也没找到。
去冯家花园躲猫猫的建议只能来自冯玥儿本人,这是费小雅和庄亚丽共同回忆的结果。那天,冯玥儿穿着墨绿色新棉衣,胸前绣白色玫瑰花,发上别红色丝绸发夹,蝴蝶形状——或许是暗红色,费小雅记不清了。整个白天,就因为穿了这身别致、耀眼的新衣服,冯玥儿在学校里领受了各种莫名其妙的表扬。做早操被表扬,回答问题被表扬,连吃饭吃得干净也被表扬。她的身体是飘着的,声音充满嗲味,当放学路上看见冯家花园的围墙时,冯玥儿的飘劲还没过去,她提议去里面玩躲猫猫游戏,反正天还没黑,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一开始,没有人应和。费小雅和庄亚丽并不想去。廖青不说反对,也没有赞成。只有唯一的男孩杨小刚表示愿意。
“我请你们吃比巴卜泡泡糖。”冯玥儿说,“每个人吃两颗。”
为了泡泡糖,费小雅和庄亚丽勉强同意了。
“玩好游戏,再去买。”冯玥儿又说。
她们答应玩半小时,半小时后就去买泡泡糖,每人三颗,不准反悔。五个人拉了勾,谁变谁是小狗。
划定躲藏范围后,“石头剪刀布”选出一个寻找者。五个人中最无耐心的杨小刚成了那个寻找者,在他背过身去数数的工夫,他们陆续躲好了。最先被揪出来的是庄亚丽,她就藏在离杨小刚不远的大树后面,廖青和费小雅也躲得很浅,很快都被找到了。只有冯玥儿藏得最深,谁也不知道她躲到哪里。据杨小刚回忆,他听见冯玥儿的小红皮鞋踩在石板路上发出咔咔的声响,并消失在月洞门那头。杨小刚没找到她,急得满头大汗。为了尽快结束这场游戏,吃上泡泡糖,她们不得不悄悄帮着找。她们去月洞门那边找她,她们在假山后面找,去紫藤架下面找,连低矮的最不可能躲人的灌木丛也不放过。
她们将所有能躲人的地方都找了一遍,一无所获。她们抬头看树,看天空,看云彩。天快黑了,日光逐渐西移,云彩逐渐化身为黑暗的一部分。他们喊她的名字,叫她快出来。他们威胁她,要是再不出来,他们就走了。但没有用。他们越是焦急,躲着的人越是悄无声息,越是得意万分。他们找不到她,谁也找不到她!
他们累了,坐在亭子里,看游鱼衔着远山、树影、枯枝败叶,钻来钻去,一忽儿出现,一忽儿消失。他们看腻了、看乏了,想要离开了。费小雅和庄亚丽决定让杨小刚再去找找,谁让他是寻找者,还整天像只跟屁虫似的跟在她们后头。
她们答应把自己的比巴卜泡泡糖分给他一颗。
当她们再次看见杨小刚垂着头从月洞门那边走来,腾地站了起来,生气地直跺脚。“走,我们去吃灯盏糕。”——他们中有人想必这么说了,尽管谁也不愿承认这一点。卖灯盏糕的摊贩每天守在百福弄与海滨东路的交叉口,香喷喷的油炸灯盏糕,里面裹着豆腐、萝卜丝和肉,连街上飘着的油烟也是香的,让人直淌口水。
她们想,不如先去吃个灯盏糕吧,等吃完了再来找她。那时候,大概也用不着亲自找了。冯玥儿会站在他们面前,一脸洋洋得意的表情,好像在说,哈哈,你们真没用,那么多人居然也找不到我,谁也找不到我!大概连头发上别着的红色蝴蝶结也会抖动翅膀,跟着这么说。
他们走出冯家花园,走到海滨东路上,站在那家路边摊前。排队的人很多,轮到他们时,白日的最后一道亮光就要被收走,黑夜来了。但他们不怕,夜里有灯,有灯盏糕。吃完灯盏糕,他们抹抹嘴巴,像往常那样哼着歌,踢着路上的小石子,各自回家去了。冯家花园里的冯玥儿被他们抛在脑后,暂时忘却了。
三个小时后,月亮钻出云层。丰盈,明亮。紫藤架漏下惨白的月光。当大人们开始哭天喊地寻找时,他们已吃过晚饭,准备上床睡觉了。那个夜里,他们的睡梦里尽是落水声,冯玥儿掉在水里,顺着大河流走了。大河的尽头就是大海,冯玥儿成了睡在竹篮里的婴儿漂到大海里去了。
后来,她们一直想,冯玥儿到底藏在哪里?
……
(全文请阅《长江文艺》2024年第11期)
作者简介
▲草白|
制作:陈瑶 张亮
审校:吴佳燕
聚光灯 中国当代作家档案
新现场 新时代文学:如何讲述中国故事
激变的现实,恒久的主义 |贺绍俊
小说坊
空镜头 |女 真
在冯家花园躲猫猫 |草 白
如影随形 |窦 椋
黄昏里的抛物线 |张跃军
麦青草黄 |曹鹏伟
唐诗传
双梦记 |赵柏田
家乡书
票根 |周荣池
诗空间
等和找,构成的一生(6首) |刘 年
我确信我将皓首穷经(9首) |熊 焱
新鄂军
翠柳街
去往新世界 |丁东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