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 萨
两年前夏秋之交的一个早晨,城市多数路段被连夜降雨造成的大水淹没,致使交通陷入瘫痪。我身披雨衣,将裤脚卷至膝上,在浑浊积水中艰难蹚行,只为参加一场不允许迟到的面试。用人单位将此次水灾视为对求职者态度的考验,告知我们迟到即为放弃。经过一段有屋檐挡雨的道路时,我向远在家乡的父亲打电话索要某证书的照片。我不记得是学位证还是什么证书了,总之是人事部要求提交的。父亲不在家,“问你妈要,我在给老皇猫办丧事。”他在一片嘈杂中大声说。我随即打电话给母亲,她在数落我丢三落四的毛病后,很快就将照片发来。我未及脱下雨衣,浑身湿漉,一脸肃穆地出现在面试地点,犹如一个远道而来的吊丧者。
那场暴雨为我冲刷掉一半以上的竞争对手,使原本处于劣势的我在最终名单上位列前茅。几天后的周末,我已办好入职,天气和交通也恢复原来的秩序。怀着轻松宁静的心情回顾这一过程,父亲那句话灵光般闪现在我脑海。由于它和我的童年记忆出现偏差,我又打电话给父亲,在向他讲述入职情况后重新提起此事。“你那天说在给谁办丧事?”我问。“老皇猫,昨天刚下葬。”父亲说,“你可能不记得他了,他年轻时候是个打猎的。”我怎么可能不记得他呢?我告诉父亲,我清楚记得老皇猫在我上小学时已经死去。父亲笑了。母亲在他旁边,我听到母亲也笑了。
为确保我们所说的是同一个人,我和父亲首先就各自所知的老皇猫谈论许久。实际上根本无需质疑。我的家乡大垭村,如村名所示,垭——两山之间的狭窄处,地小人稀,全村不到三百人,数十年来唯一的猎人就是老皇猫,唯一叫老皇猫的就是这个猎人。此人住在村头的一间木屋,与我家相隔不到百米。因进山打猎的缘故,屋门上常年垂挂一把铁锁。附近深山密林中有多处他的营地,他在那些木棚、山洞、地窨中居住的时日,远多于村头的木屋。五十岁那年,老皇猫携自己的侄孙小正出猎,撞见一头野熊,侄孙被熊咬死,而他自己捡了条命,父亲说。他们的确去出猎,遇到熊了,不过两人都没有活着回来,我说。
小正是我的玩伴,被带去出猎前,他还兴奋地向我炫耀。那个年纪,我连老人的死亡都未曾见识过,更不用说同龄小孩的死亡。因此我对此事记忆尤深。人们把一老一少被熊啃食过的尸骨从山里寻回,不让人看,放入棺木匆匆埋葬。丧事是合办的,父母不许我去,我便和其他玩伴偷偷前往,隔着院子看见大小两口棺木并排陈于厅房。那天,想象自己也被放入一件容器与世隔绝,我对死亡产生的并非恐惧,而是深深的好奇。在年幼的我看来,跟随身为猎人的二爷去往另一个世界,比进山打猎还要了不起。躺在封闭的棺木里供全村人注目,更是一件格外有尊严的事。
小正的母亲是个跛脚女人,出于安全考虑,儿子被带去出猎前她并不同意,但她丈夫认为大垭村的男人自小应当涉足荒野,何况老皇猫对山林比对自己的村庄还要熟悉,大可放心。女人的阻止终究使老皇猫有些为难,他放弃进入深山的计划,答应她只带小正前往近处的山脚猎几只野兔。因此,那天他连猎枪也没有带。葬礼上,女人抱着儿子的小棺木,歇斯底里地咒骂那口大棺木,骂辞极其不雅,并且拉长声音,如唱戏一般。情绪激动时,若没人阻挡,她几乎要冲上去把大棺木掀翻。这一切我毫不费力就能回想起来。父亲说,一定是我将另一次一老一少合办的葬礼与这个玩伴的葬礼弄混了,小正葬礼上,那个跛脚女人的确痛哭咒骂过,不过并非对着棺木,而是对着老皇猫的木屋。
母亲对此事的记忆与父亲别无二致。何况老皇猫的丧事刚刚办完,父亲忙前忙后,总不至于连亡者是谁都没弄清楚。我问父亲,既然这些年老皇猫一直活着,我何以从未见过他,对他毫无印象?父亲回答,老皇猫一直都在村里,只不过自小正死后,他便整日躲在那扇木门里面,闷不吭声,足不出户。据说有时他也去镇上置办衣食,不过总是黎明前外出,入夜后回来,避免与人打照面。一个人你永远看不见他,那不就跟死了一样吗?母亲补充道,老皇猫其实也现身过一段时间,那是在二○○八年地震后,大家都在翻修房屋,他也把自己的木屋换成砖瓦房。不过那时我在外求学,自然也不知情。
对于老皇猫的木屋,我的记忆是不会出错的。在小正命丧熊口之前,我常和他去那里度过一些愉快的下午。木屋虽然狭小,却如同一个稀有物品陈列馆,让我感到新奇的东西处处皆是。印象尤深的是挂在墙上的一对黑色牛角,加起来几乎与另一面墙上的猎枪一样长。老皇猫讲,这两样都是能置人于死地的东西,不能让我们碰。我从来不明白死去的牛角如何能置人于死地,两只角粗糙、笨重,角尖一点也不锋利,想必只是由于挂在高处,取下麻烦,他才借口危险而不许我们碰。其他东西在他眼里似乎不值一提,而在我看来样样都不逊色。他床上有一张花豹皮,毛色鲜亮刺眼,第一次看到它,就让年幼的我血脉偾张。我曾问老皇猫这皮是怎么来的,我想听到一段他与豹子搏斗的事迹,而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崖下摔死的。”他说话向来简省,大概是常年孤身在野外,习惯了缄默的缘故。
相比之下,他的表情比他的话更丰富,也更让人难以捉摸。那张由沟壑和发须填满的脸,五官藏于其中,所传递的信息往往稍纵即逝。一次,他在后院给几只山猫喂食,而我的伙伴去了厕所,我趁机偷取他抽屉里的一颗狼牙塞进裤兜。牙齿呈乳白色,状如残月,两头尖细,长短与我的小拇指差不多。我想学他那样,把它穿个孔,系上细绳戴在腕间。他的抽屉里有十几颗狼牙,此外还有其他犬科和猫科动物的牙齿,我想即便我不偷,也难免会有掉入某个缝隙再也找不到的。然而在我临走时,老皇猫喊了我的名字。我故作疑惑地望着他,他透过刘海的目光又移向别处,什么也没有说。从此我便惴惴不安,那双转向别处的眼睛在我看来意味深长,既像是默许和原谅,又好似一种严厉的警告。我终于在下个礼拜又偷偷将那颗狼牙放了回去。
几只野生山猫常年出没村中,因偷吃鸽子和小鸡而遭人厌恶。不过它们与老皇猫交好,每到他休猎的时日,往往比我和小正更早前来造访。它们体型硕大,面相凶恶,平日里总是独行,只有当老皇猫回来时才聚在一处。他拿自己打来的野物喂它们。久而久之,他把它们视为自己的宠物,甚至驯服它们听从他的指令。我问过老皇猫,别的猎人都养猎犬,他为何喜欢养猫。他透过烟枪的烟雾,狡黠地对我说,养猎犬的猎人都是打野兔和狐狸的猎人,而他是打野牛和棕熊的猎人。打野兔和狐狸的猎人不会遇到什么危险,而打野牛和棕熊的猎人九死一生。猫有九条命,因此他养猫。他的话令我兴奋不已,我深信他与它们之间必有某种不可告人的连接。
老皇猫临死前的日子,据父亲说是痛苦不堪。他没有妻儿,在高烧不断的那些天由几个侄儿轮流照顾(其中也包括我那个早夭玩伴的父亲)。他总是口干舌燥,流汗不止,时时刻刻念着要水,然而水送到嘴边,他却一口也不喝。他经常浑身抽搐,没人在旁照看就会从床上摔下。最长的一次抽搐持续半小时之久。有时他还喊一些短促的词句,比如“去死”“别挡路”,或是骂一些粗话,同样惜字如金,却愤怒无比。当然,老皇猫并不是一直犯迷糊。在高烧和抽搐的间歇,他偶尔也清醒如常,甚至能起身在室内踱步,只是身体极度虚弱,对目之所及的一切似乎都感到厌烦。这些情况,有的是父亲亲眼所见——他曾去老皇猫的病榻前看过几回;有的则是在葬礼上听老皇猫几个侄儿描述的。他们还讲,老皇猫那些天总是怕火。他本是个烟鬼,却不许他们抽烟,一听到打火机的声音,或是一闻到烟味,他就开始捶床大喊。有时并没有打火机的声音,也没有烟味,他也说一些“救火”“灭火”之类的胡话。母亲说,猎人这一行当残害生灵,老了难免遭一些苦楚。父亲说这是妇人之见。于是二老就在电话那边争辩起来,我们的通话也到此结束。
童年时认定已被埋葬之人,如今被告知一直好端端地活着,直到昨日才入归黄土。我心中玄妙地生起一股敬畏,就像他喊了我的名字,又把刘海里的目光移向别处时那样。尽管此人不过是个童年时代接触过的年老同乡,既非至亲也非好友,我对他的印象却蓦然鲜活,有如一面擦去十余年尘垢而变得锐利刺眼的镜子。老皇猫身形略比常人高大,总穿一套灰绿色衣裤,头发与胡须浓密得几乎在脑袋上长不下了,眼睛浑圆,看哪里都像在看远处。这副模样,仿佛可以逃脱时间的法则。周末过后,我开始投入无休止的工作。而在忙碌的间歇,与之相关的记忆仍然魂牵梦绕似的浮现。
“得进趟山,皇猫带着小正去打猎,到现在不见回来。”父亲对母亲说。窗外已被夜色笼罩,爷孙两人是午后出去的。父亲的语气传达出不妙的信息,我原想提出跟他一起去,心知他必不会同意,便没有开口。我默默地躺在床上,微睁着眼睛目送他披好衣服走出房门。母亲嘱咐父亲要小心,父亲说人多不怕。那个夜晚我难以安睡,也不知是挂念父亲还是挂念小正与那位猎人老伯的安危。深夜,门像被风吹动似的轻启又关闭,父亲进屋的身影如同幽灵。他没有开灯,径直上床,悄声对母亲说两人被野物啃了。我清楚记得父亲的用词是“两人”“野物”和“啃”。这话在我当时清醒的脑袋里重复了上百遍。第二天我才听说肇事的是一头熊,这是有经验的男人们通过老皇猫尸体颈部的抓痕判断的。
可再鲜活的往事也不比当下真实。父母没有理由拿这事骗我,因而当我心中确信老皇猫新近下葬是实,也就开始试着相信出错的是我的印象。出于悲痛、恐惧之类的原因,人的大脑会选择遗忘或篡改一部分记忆,这是我能想到的对此事最为合理的解释。是我记错了,老皇猫没有在那次出猎中死去,死去的只有小正一人。我不确定自己能否接受这一念头——假如这样一件深深植根于记忆中的事情都不可靠,那我所能回忆起来的半生还有多少是真,多少是假?
大约半年后的春节,我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其时我对老皇猫的亡故仍然怀着疑问。适逢一个女同学举办婚礼,我在她的婚宴上向两个少年时代的朋友提起此事。其中一个是记忆中和我一起去偷看小正葬礼的伙伴之一。他如今是商人,满口生意场上的套话,虚虚实实,让我分辨不清。老皇猫去世的消息他是知道的。他先于我表示出对这件事的疑惑。“我怎么记得这个人早就死了。”他说。我没有作出特别强烈的反应,只是轻描淡写地对他说,我印象中同样如此。
另一个是个叫江媛的女生,由于吃饭时座位相邻,各自身边又没有其他好友,我们便多聊了一些过往之事。起初我并没有认出她,听到新娘喊她的名字,儿时那个身材瘦小、皮肤黝黑的她才从记忆深处缓缓走出。小学时代,大垭村附近入驻一支工程队,她是其中一个离异工人的女儿。她常年随父奔波,工程队驻扎在哪里,就转学至当地学校读书。由于山势复杂,那次施工修路进展缓慢,持续数年之久,因而她在大垭村读完小学,又读了一年初中,才去往别处。当我说起老皇猫在半年前去世的消息,她神色木然地问老皇猫是谁。我问她记不记得黄小正,她点了点头。我告诉她,老皇猫是黄小正的二爷,是个猎人。她一副“想起来了”的表情,紧接着变为惊讶,睁大眼睛说:“他二爷不是跟他一块儿被熊咬死了吗?”我告诉她,我也记得是这样。既然两个旧友有着和我相同的记忆,想必出错的并非我们的脑袋。事情重又变得无法理解,但我不想在人家的婚礼上过多地谈论一个死者,也就不去深究,不再询问别人。
依照乡俗,大年初二是为先人扫墓之日。大垭村没有专门的墓地,亡者大多分散埋葬于近处的山坡,并且极少立碑。久而久之,人们甚至连自家亲人的坟墓位置都记错,在别人坟前跪拜、烧纸,也是时有发生的。那天早晨,祭拜完祖父母和曾祖父母,我向父亲询问老皇猫的坟墓所在。“说了你也找不到,我带你去。”父亲如此干脆,其实只是因为不愿过早回家。我们爷俩就在山间漫步。我告诉他,我有不止一个同学记得老皇猫在十几年前就和小正一起去世了。父亲冷笑一声,说我们当时年纪小,没有判断力,而这种事传来传去,只要一个人说错,大家就都搞错了。“说不定就是你传错的。”他指着我说。我一时哑口无言。
“到了,这个就是老皇猫的。”一座平平无奇的土坟,颜色比周围的土地稍浅,坟前空荡荡,他的侄儿们还没有前来祭扫。坟墓是死亡的铁证。哪怕仅仅是一抔没有石碑的黄土,驻足其前,也切实感到儿时的记忆顿成虚妄。我忽然想知道老皇猫的真名。父亲抬头想了许久,才说出“黄兴茂”三个字。“老皇猫是他自己起的外号,还是别人这么叫他?”我问。“发烧,说胡话,折腾了一个多月。死了一下就宁静了。”父亲是这样的,对于自己不知道的事,总是顾左右而言他。他折一根树枝,孩子似的拿在手里玩弄。我只好跟着他的话题往下聊。与我不同,他是见过老皇猫年老模样的。其实也没多大区别,他讲,老皇猫年轻时受尽风吹日晒,本就显老,小正死后他闭门不出,反倒一直保持着原来的样貌。
父亲说起老皇猫过去来我家送野物的情景,问我是否记得。我当然是记得的。除了我和小正去他的木屋,这位猎人老伯偶尔也来我家小坐。他自诩是捕杀大型猛兽和稀有动物的猎人,那是他的主要经济来源。若是顺手打到野鸡野兔之类的小型动物,便带回村子,送给乡邻。他拎着几样野禽来我家中,父亲必请他坐下,并吩咐我摘些园子里的水果回赠他。父亲好奇心重,常常不厌其烦地询问老皇猫一些打猎之事,诸如活捉飞鸟要用什么陷阱,遇到狼群怎么办,打一只熊要多久。对这些问题,老皇猫往往化繁为简,三言两语作答。父亲夸他体格健壮,是天生的猎人,他不以为然,表示好猎人靠的并非体格。“要骗,”他说,“不管打什么,要耍手段,给它甜头,让它自愿跑到陷阱里,再照头开一枪。”他们说这些话,年少的我摘完果子,往往在旁边静听,从不感到腻烦。
我原打算再去小正的坟墓看看,想来这件事再蹊跷,老皇猫也不至于有两座坟。但小学时代已远如隔世,记得我这个短命玩伴埋在哪里的,恐怕也只有他父母了。而在回家路上,我还从父亲口中得知,小正的母亲原来也已去世。死于肺病,他说,咳嗽两年多,吃遍各种药物无效,后来咳得卧床不起,二○○七年冬天的一个夜晚,终于喘不过气来。我打消了寻找小正坟墓的念头。我想纵然找到,又怎么知道它旁边的坟究竟是谁的。母亲曾在电话里说,老皇猫在地震那年把自己的木屋翻修成砖瓦房。路过时我曾留意过,瓦房也已经旧了,据说半年前他死后由最小的侄儿继承。生前的居所已归他人,死后的坟墓有迹可循的也只有半年前的一座,这件事我只好作罢。不论他是死于熊口,还是死于高烧和抽搐,总之现如今他是切切实实地死了。
……
(全文请阅《长江文艺·好小说》2024年第10期)
选自《收获》2024年第4期
原刊责编:俞东越
本刊责编:朱勇慧
作者简介
▲穆萨|
制作:陈瑶 孙瑜
审校:鄢莉
核发:喻向午
好看台
徒步走到终点 |西 元
选自《人民文学》2024年第8期
体面 |余 耕
选自《北京文学》2024年第9期
蒙特卡罗的最后一次随堂测试 |刘麦加
选自《青年文学》2024年第6期
鲁南旧雨 |李惊涛
选自《雨花》2024年第8期
再见马化文 |小 咩
选自《时代文学》2024年第3期
幻想客
水中鸥 |修新羽
选自《大家》2024年第4期
推手推
永年 |杜 峤
选自《当代》2024年第5期
谈艺录
论小说叙事中的“背景” |洪治纲
选自《当代作家评论》202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