⑤成果转化创新|区域“十五五”生物医药产业规划“10大关键创新”研判与建议

文摘   2025-01-20 17:58   浙江  





成果转化创新研判和建议


成果转化创新:重点在于锚定更贴近市场需求的“医工融合”与“研究院经济”,构建市场化+生态化成果孵化体系,破解体制阻力、资源整合、专业服务等缺失问题,实实在在让内生“创新”长出“产业”

随着多年对生物医药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持续探索,“一正一反”两条具有鲜明特点的产业化路径异军突起,成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手段。一条是以“研究院经济”为代表的技术端转化路径,科研机构从前沿理论出发,将技术先进性作为核心优势,从概念验证起始推动成果实现产业化;另一条是以“医工融合”为代表的需求端转化路径,医疗机构结合临床实际病例,将临床应用与技术创新充分结合,通过工程化、产业化手段,开发临床创新药械产品。两条路径出发点与核心优势不同,其面临的服务生态和转化困境也不尽相同,“十五五”期间各地需充分结合自身基础、优势,“因地制宜”的打造成果转化创新生态体系。

01.研究院经济:激发市场活力是实现“二次创业”的关键。



“十四五”期间,各地研究院经济开展火热。部分地区热衷于引进知名高校药学院、医学院等核心院系,或引入院士团队等知名科研PI团队;部分地区与科研院所联动共建“四不像”新型研发机构,通过各种方式引入研究院平台,集聚创新资源,为实现科技成果本地“研发—孵化—产业化”奠定基础。随着研究院经济持续发展,其引入及培育过程中痛点问题也逐步显现。一是“引进代价过大”,支持的运营经费往往动辄过千万元,连续支持3年以上;二是支持期过后“研究院无法形成自我造血”,投入产出未达预期、体制机制缺乏活力,部分研究院运营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也存在订单量少、入不敷出的问题,难以实现“以院强研、以院引智、以院孵企、以院兴产”功能。

“十五五”期间,引导市场化机构早参与、早研判、早支持,是推动研究院经济更上一层楼的关键。一是运营体制需要再突破。松绑现有国资管理、财务人事管理等管理限制,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充分发挥资源投入效率,深度释放机构创新活力,形成机构健全、运行顺畅的可持续发展机制。二是成果转化需要再推进,研究院经济的核心是技术转化,两者离不开市场化合作模式,应尽早引入产业孵化团队,在项目早期研判评估、股权激励、资源导入等阶段充分介入,解决好科技成果“从哪来、怎么评、如何育、怎么用、怎么退”的全周期五大核心难题,推动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迈向“市场化”。三是自我造血需要再加强,部分以研究院为运营主体的科研服务、技术服务平台市场开拓能力不足、业务开展受限,应及时引入市场化平台运营主体,采用委托或合资等模式,快速实现营销能力、管理能力提升,导入业务资源,强化自我造血能力。

02.医工转化:体制释放下的“腾飞出发”



“临床+科研+教学”是医疗机构发展的三大重点,各地积极争创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等“金字招牌”,以“深化临床科研成果转化”推动公立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医工融合需求溢出,构建成熟的技术转化模式迫在眉睫。但现有产业服务生态存在机制不明确、资金不充足、团队不专业等问题,导致医工融合转化效能不高、商业化程度不足。

“十五五”期间,推动医疗机构临床科研成果市场转化“有组织、成体系、成规模”落地,需要重点推动三方面:一是转化制度要转向。目前,临床机构考核晋升机制、经费分配机制更关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阶段成果产出,导致医务工作者缺乏技术工程化、系统化和供应链整合的平台和能力,多数成果“束之高阁”。应建立激励政策和协调工作机制,调动医务工作者积极性;加强医工交叉研究项目管委会和专家系统建设,做好研究战略规划;建立人才培养、成果转化、资金管理等方面的监管体系,创新研究项目内部管理体制、考核评估等,进一步释放医工转化活力。二是转化资金要多元。摆脱单一依赖课题经费开展科研工作的模式,以政府为主导,联合业内行业龙头企业,成立医工转化专项基金,拓展融资渠道,顺应医工领域“投早、投小”的主要投资逻辑和趋势。三是转化团队要专业。目前,医疗机构内部成果转化部门存在资源整合不足、缺乏市场活力等体制问题,应尽早组建或引入专业化、市场化服务团队,为医务工作者提供概念验证、研发、中试、生产、销售等全生命周期孵化服务,同时围绕法律、知识产权、商业模式、企业经营管理等提供咨询保障。

— END —

都看到这了~不如点个关注吧!





免费职业性格测试、医药猎头

就来诗迈人才

长按添加小编微信
交流、转载、投稿、爆料、找工作
广告投放、会议合作、企业传播请备注来意添加
分享收藏点赞在看

医药之梯
医药之梯,成功之梯,为医药人实现理想,找到价值!
 最新文章